【活動紀錄】左鎮國小校本特色工作坊籌備討論與左鎮灰熊綠展集踏勘

 

討論會後大合照,前排右三為左鎮國小楊校長


(文/趙之為,圖/蔡孟玲、賴政達)

        2022年3月18日,由張秀慈老師及簡聖芬帶領成大惡地協作團隊,偕同陳璽任老師代表出席的成大設計思考教師社群(Collaborative Design, CoD),一同前往左鎮國小拜訪楊靜芳校長,針對今年五月預計舉辦的左鎮國小校本特色工作坊,進行進一步的課題收集,作為工作坊設計的基礎。


       
楊校長指出,左鎮國小在少子化衝擊之下,招生的挑戰相當大。當學生人數少,教師員額也會受限,老師們需兼顧教學與行政業務,所以儘管校方能取得的資源堪稱豐富,在規劃、執行進一步的校本特色課程方面仍然心力有限。然而特色課程是乃當前山區學校招生的亮點,因此楊校長先前透過成大惡地協作團隊的資源媒合,連結到具備多次進入中小學校園、以設計思考模式引導共識工作坊的成大設計思考教師社群,雙方排定於今年五月中將於左鎮國小辦理特色課程共識工作坊。因此本次楊校長召集校方的教務、總務及幼兒園等多位主任,向成大團隊詳細說明校方在教學及行政上所面臨的課題,包括校務發展的願景及現況限制,使成大團隊更加了解校方的核心需求,以設計出有效的工作坊。


BSET惡地共築團隊向左鎮國小簡報地方創生合作提案

       
本次討論同時也邀請主要由成大學生組成的BEST惡地共築團隊,向左鎮國小提出地方創生合作提案。由於BEST團隊先前獲得文化局村落文化計畫補助,將以左鎮的「竹」為主題操作一系列產業文化調查與彙整,同時並正在籌備文化路徑補助計畫,亟需左鎮在地資源的連結與參與。因此在成大惡地協作團隊的連結之下,透過本次機會向左鎮國小說明雙方可能的合作模式。楊校長及多位主任也樂見雙方的合作,並慷慨表明願意提供相關資源協助,因此BEST團隊近期將與左鎮國小有進一步的地方創生合作案。

2022年度左鎮灰熊綠展集布展現場

        會後,惡地協作團隊
前往位於北左鎮化石出土區附近的一座桃花心木林,參觀由郭女士策劃的左鎮灰熊綠展集佈展現場。灰熊綠展集是以綠色療癒、永續環保的理念,將市集結合體驗、展覽的模式,創造一個認同此理念的同好彼此交流、曝光的平台。此展集過往已於台灣其他縣市辦理多場,今年度策展人郭女士在因緣際會之下來到左鎮舉辦展集,並且有機會讓展集未來都在左鎮舉辦,為左鎮帶來一股新的綠色活力。今年與成大惡地協作團隊合作多年的左鎮公舘社區也將於展集中設攤,也期待未來有與左鎮灰熊綠展集進一步的合作交流。

Share:

【活動紀錄】惡地協作、新化社大與旗美社大規劃湯姆生馬雅各之路走讀踏勘


(文/蔡孟玲,圖/蔡孟玲)


2022年3月25日,計畫團隊受到旗美社大張正揚校長與新化社大郭昭男主任的邀請,共同規劃自台南左鎮至內門木柵的一日踏勘遊程。參與的夥伴也包含了美濃愛鄉協會、台史博研究員、以及甲仙六龜對於湯姆生馬雅各之路有深度研究的游永福師兄。一日遊的行程參與人數約20人,以四台自駕車伴隨區域亮點的漫步行程,此次共學的體驗著實疲憊但也受益良多。


為地方踏勘的起點,我們也先拜訪了左鎮當地「館校合一」的光榮實驗小學。藉由蔡坤良校長的分享,大家也參觀了綠建築的美麗校園,認識淺山地區發展的新興特色教育




菜寮溪產業觀光協會的常務理事茅明旭先生,帶領我們從化石園區桂花巷認識西拉雅文化與太祖祭祀廟宇。「這裡的文化都是依循著這條溪生長的,從這個溪床再到後面的山巒。」茅老師描繪著他的祖先西拉雅族從曾文溪流域的牛稠埔、卓猴往南,與淺山層林、竹坑往西遷徙的歷史。多元歷史交會於此,也從榮和里的太祖廟-復興宮的建廟碑文上的姓氏,展開更多西拉雅族過往的故事。                          
水保局桂花巷景觀工程
茅明旭老師帶領走讀行程
幾日的陰雨從復興宮開始放晴,一行人駕車前往左鎮教會開始湯姆生馬雅各之路的踏勘。計畫團隊的張秀慈老師引導大家進入1865年-1871年馬雅各來台行醫宣教的時空,描述攝影師約翰 · 湯姆生來台拍攝照片,隨著對於宗教歸屬對西拉雅文化的影響,跟著湯姆生馬雅各之路的文化路徑開展的地方歷史。湯姆生所撰述的拔馬地方故事,也曾經在左鎮教會有豐富的文物陳列。左鎮教會的羅普照執事與我們分享左鎮教會自成立以來的小故事,依舊有許多當地的信徒惦記著左鎮教會,往後隨著新的行政大樓與文物館的設置,希望有更多人認識這個教會,以及孕育豐富文化的地域歷史。
(左為秀慈老師,右為羅普照執事)
重建後的左鎮教會
結束了左鎮教會的探訪,我們順著湯姆生馬雅各之路抵達第二個教堂-岡林教會。左鎮公社區前總幹事陳柳足介紹岡林教會前身的岡仔林(Kong-a-nah 教會)與當地將軍、住民以及家傳世代連結的地方故事。附近的李家古厝也代表了李家世代對於岡林的重要發展,經過荷蘭人時代、日治時期的繁榮,至現在岡林人口流失的現況。日頭赤艷下再往前走,林派出所曾吧哖事件的重要處理單位,隨著人口外移派出所逐漸遷移人去樓空。探訪湯姆生馬雅各之路的同時,從一條文化路徑推衍而成的,是瞬息萬變下的無奈,卻也點亮復育文化亮點的熱情。

柳足前總幹事講解岡林地方故事
重建後的Kong-a-Nah 教會
人去樓空的岡林派出所

除了認識公社區的變化,我們也於公舘地方媽媽的廚藝下享用了美味的惡地午餐。公舘地區也翻轉過去惡地貧瘠的印象,將適應惡地地形的粉薯類作物-葛鬱金,透過研發轉換成更多有價值的產品。擁有百年歷史的岡林國小,也成立了葛鬱金故事館作為介紹。




一行人隨著湯姆生馬雅各的故事再往裏山開,經過草山月世界獨有的大峽谷風景。游老師提議我們再往上面走,往山頂的308高地開,從那裏可以遠眺整個惡地區域的遼闊。行車間一路顛簸,如湯姆生一行人於<十載遊記>中的崎嶇艱辛。我們在這150年後的時空同樣感受著那種酷熱,期待著翻山越嶺的驚奇。抵達山頂時,游師兄帶領各位瞭望木柵山巒群,兩山坡間佇立著一座白色教堂,遠眺木柵教會與山巒群,由左鎮到木柵的湯姆生馬雅各之路清晰可見。
大峽谷惡地地形
游師兄帶領各位瀏覽木柵山巒群
走讀所有參與人於308高地合影

於是我們順著下坡路,抵達那山巒群中清晰可見的木柵教會。歷經第五次建堂的木柵教會,在過往即是湯姆生老照片的重要取景地。在李牧師的介紹下,我們認識從馬雅各當初來到這個地方的竹葉與昏草教會,在到第二次建堂湯姆生所拍攝的竹管教會至現今教堂景象的歷史。李牧師描述著建堂與西拉雅文化的關聯性,並以湯姆生老照片對照著自己身為木柵地區西拉雅族後代的童年記憶。與李牧師及游師兄藉由老照片的回顧,似揭開一個塵封多年的寶物盒,凝聚起所有人共同挖掘木柵的記憶。
第五次建堂的木柵教會
拜訪完李牧師後,我們即往前行走至牧師娘李蕙琪經營的集穡室快樂農場體驗搓洗愛玉。延續著湯姆生的老照片,蕙琪牧師娘也藉由身為西拉雅族後裔家族肖像的比對,用自己的經歷與研究嘗試拼湊木柵社區的歷史。牧師娘熱烈談論中,我們似乎穿越回到那個時空,望著框景中被拍攝的西拉雅族男子與女子,討論著前世與今生。自牧師娘的分享中也可以看到她對於西拉雅文化復育的投入,從音樂歌聲中、生活飲食體驗裡,還有那炯炯有神的眼神裡。游師兄順著那些老照片的故事,引領著我們往前面不遠處的登山步道前進。在前頭的木柵吊橋小丘上,有著湯姆生拍攝下神奇的石厝。我們帶著手電筒,雙手雙腳並行的閃過巨石下的窟窿,仔細端詳巨石上的痕跡。比起老照片與故事,這巨大的岩石存在於此可能超過千年,也許就是那些組成木柵地區的起源。
蕙琪牧師娘教大家體驗自己洗愛玉
蕙琪牧師娘宣揚西拉雅文化復育
石厝踏勘
是美好又緊湊的一天,也是艱辛與豐富的一段路。這次密集的踏勘與過往不同,拜訪了三間教會,順應著湯姆生馬雅各之路的紀錄有更連貫性的認識。不同的是,此次的體驗共學,讓社區大學、台史博、成大團隊與當地居民有自身專業領域看待馬雅各這條傳教路徑的新看法。衷心感謝參與的夥伴們,以及聽見那些包容、且對於地方文化推展的新詮釋。我們似乎是站在起跑點的見證者,參與未來共同譜出文化路徑旅遊的那群人。

回到快樂農場的大總結

Share: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