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錄】左鎮國中「左鎮尋跡」專題課程


【活動紀錄】左鎮國中「左鎮尋跡」專題課程

此專題課程活動舉辦於7/22-7/26,連續五天的下午時段。主辦團隊組成包含台史博團隊,其協助提供左鎮歷史圖文資料以及VR重建;並由成大資工團隊協助文史脈流APP平台的建置與教學;左鎮國中團隊則是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踏查,並利用文史脈流APP平台建置文史資料;以及菜寮溪產業觀光協會的茅明旭先生協助踏查區域的規劃與實地踏查路線指導。

結合了各個團隊的需求,此專案有四大目標,
(1)      地方學學教育版:讓台史博的文獻不只是館內展覽,更進一步推播至中小學教育。
(2)      調整傳統教學模式:透過野外踏查,深化學生學習。
(3)      改變口述導覽模式:利用類似寶可夢遊戲模式,協助地方文史導覽。
(4)      地方創生:協助菜寮觀光協會建構左鎮區化石園區周邊親子旅遊路線。

課程安排如下:
7/22左鎮鐵道文史認識
7/23左鎮車站踏查訓練
這兩日由台史博團隊帶領,第一天帶領學員左鎮鐵道文史認識,讓學員對左鎮鐵道文化有進一步的了解,並運用老地圖、老照片讓學員重溫當時的情景,更加認識自己的家鄉;第二天則針對左鎮車站進行踏查,由台史博團隊帶領隊伍,以單車作為交通工具,進行舊鐵道路線踏查。

 

7/24文史脈流APP編輯使用教學
7/25文史脈流APP編輯練習

這兩日則由成大資工團隊進行文史脈流APP教學,此APP為一開放式平台,其提供文化資產行動數位內容予大家,可以利用手機或平板電腦進行現地的文化資產導覽或是在桌機、手機或平板電腦上進行虛擬的文化資產導覽,也是讓大家可以製作和存放各種型態的文化資產行動數位內容的平台,此外此APP還擁有文資學堂的功能能協助在地鄉土教學進行並增添趣味性。

首日運用簡報教學讓學員們了解此工具有哪些功能及如何使用,隨後讓學員們安裝文史脈流APP進行註冊,開創課程群組,並實際學習如何進行編輯;第二日則走進左鎮老街周遭,同時將此專案課程首兩日所蒐集到的素材編輯進入文史脈流APP

 
7/26左鎮踏查地點蒐集
為本次專題課程之尾聲,連貫左鎮鐵道的主題,並邀請了在地文史專家-茅明旭先生,帶領學員們踩點並同時訴說各景點的歷史故事和發展淵源,讓學生紀錄,作為之後文史脈流APP內容編輯之用。

 

Share:

【活動紀錄】108年度高雄泥岩惡地地質公園經營輔導及網絡交流計畫-惡地里的好人家!優質生活體驗

今天7/20來到田寮崇德社區活動中心,參加高雄惡地地質公園計畫舉辦的交流活動,一到會場發現非常多人不畏風雨前來參加活動,大雨也澆不熄大家對惡地網絡交流的熱情。今天的活動由林務局長官與蘇淑娟老師為我們開場,接著由張永旺老師為我們介紹惡地莿竹產業的興衰與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張老師提到竹藝傳習早在20幾年前開始保存這些古早的工藝技術,技術的傳承已不是問題,但20幾年來遇到最大的問題是,這些新培植的竹藝師們沒有穩定的產業結構使他們得以在這樣的時代下以竹藝維生,同時在原料取得上也因成本太高,越來越少人願意從事竹原料的砍伐,因此這是我們應該重新思考整個竹產業鏈的原因,創造一個得以永續經營的產業環境,讓每一個與竹相關的產業都能有所立足之地。 


蘇淑娟老師開場

張永旺老師分享

上午的第二場演講由清大環境與人文資源學系的張瑋琦老師與我們分享民宿與接待家庭的可能性,張老師一開始就用很生動的方式簡介台灣的觀光史,與過去70年代的大團包車國內旅遊不同的是現在要發展的旅遊轉向為「輕小慢旅行」,讓不同年齡層、不同需求的旅客可以在社區內各得其所,體驗社區不一樣的生活模式。參考過去日本在經營地方經驗,在承接這樣輕小慢旅行趨勢可以朝以下三個面向思考:體驗、長住與股東制度。體驗部分是最入門的社區文化分享與學習的模式,透過各種文化、農事、日常體驗,讓旅客可以更加認識地方文化特色。第二個是長住,源自日本二地居住的概念(*因應都市居民對多元生活型態的需求而提出的方針。都市居民定期或中長期反覆停留於某一特定農山漁村,與該鄉村的地方社會維持一定的關係,而成為其都市以外的另一生活據點。引自張瑋琦老師當日活動簡報),透過20日以上的長住與都市居民分享生活方式,或是指派居民做為農事生活的指導老師,教導你基本農事並與社區建立情感連結進而愛上這個地方的生活模式。第三種是股東制,透過股東制度讓都市的住民們也可以對地方有所貢獻並付出心力。那社區要如何做到這些呢,開始總是最困難的,那不如就邀請小幫手們用打工換宿的模式來和地方一起做點事吧!最後,張老師期待來與會的社區夥伴們一同思考社區中的循環經濟的可能性,一同朝向永續的經營模式邁進。
張瑋琦老師分享


Share:

【他山之石】公共電視南部開講 在地旅行 跟著飲食作家內門尋在地味


以下內容轉貼自南部開講網頁


2019/7/12南部開講-在地旅行 跟著飲食作家內門尋在地味

在地旅行【內門文史與信仰】
由觀世音菩薩開啟了內門300年來的在地文化
為這裡的信眾建立了親密的網絡
充滿道教、佛教、阿立祖及基督教的內門
也為這裡的歷史增添更多元的豐富度

在地旅行【內門風雲與景觀】
許多人一知半解的藝陣文化,在內門國小卻是一堂重要的必修課
這裡是藝陣的故鄉,是臺灣重要的民俗文化
珍惜傳承百年的宗教文化
也珍惜腳下擁有的土地,守護著在地最原始的馬頭山

在地旅行【內門在地味】
結合臺灣早期的辦桌文化與現今西化的婚宴特色
傳承了上一代的精神,也將在地的特色包裝成一道道精緻的好料

完整版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WW1snamz4dc


嘗試為內門總舖師文化轉型創新
翔龍筵席第三代掌門人,李芝瑜和呂昭輝夫妻

圖片來源: 中時電子報
https://magazine.chinatimes.com/khstyle/20190416001735-300611



Share:

【惡地協作】以立國際服務來訪-尋找左鎮志工旅遊潛力



在台灣已有長期經營與陪伴社區經驗的志工旅遊組織-以立國際服務ELIV,7月8日二度來訪左鎮,此次為以立的執行長Kevin和台灣計畫負責人James一同前來,本團隊帶領他們快速走訪潛在合作的亮點社區、組織、民宿及餐飲,包含晨曦山莊、左鎮化石園區、左鎮教會、月桃工作室、左鎮國中、岡林教會、公舘社區發展協會、二寮觀日亭及地方可能合作住宿的居民,讓他們能夠透過成大已於左鎮長期陪伴的基礎下,以成大做為中介媒合組織快速認識地方的Key persons。

由於Kevin和James很熱情,所以很快能與潛在合作對象打成一片,大家也搬出許多左鎮特色美食,例如芒果、香蕉和萬壽菊茶等熱情招待,每到一個點都會讓彼此先介紹之後,開始盤點潛在可能需要志工幫忙的需求,以立方面亦會詳細回答他們的操作模式與地方疑慮。


在了解左鎮的發展特色與地方需求後, Kevin舉了與左鎮相似,因為水質水源保護區而開發受限的新北坪林例子,來闡述他們是如何與當地茶農進行合作:過往坪林的茶產業體驗活動為一日體驗,但如果遊客(志工)是透過以立參與三天兩夜的坪林茶體驗,他們能夠對「茶」本身這件事的製程與地方議題能夠比傳統一日體驗更深度去了解坪林的有機茶,也便能夠更支持在地消費,進而產生雙向的正循環效益,Kevin藉由坪林的案例讓本次的Key persons更了解以立的理念進而產生共鳴。

而志工旅遊是否能夠產生「地方創生」的人才回流情形,Kevin舉例他們長期的合作對象-位於台東的「孩子的書屋」計畫為例:「孩子的書屋」計畫看到了一個After-trip的效果,這不是每個計畫都會有的效果,但因為「孩子的書屋」有很明顯的致力翻轉偏鄉弱勢學童的社會公益價值存在,其重要的推動者是已逝的陳爸-陳俊朗先生,許多以立員工或曾經參與「孩子的書屋」志工旅遊計畫的志工領隊和志工,會在認識書屋之後,轉而去書屋就業,而這些人是帶著專業進去,所以在書屋的成長擴張時期幫助許多。

在本次行程結束後,本團隊致贈兩件代表「惡地協作」象徵意義的T-shirt,希望未來大家能夠共同為左鎮發展而努力。

左鎮的一大亮點-二寮觀日亭




Share:

【訪談紀錄】田寮崇德社區&惡地農夫工作室_丁姊與梁舒婷小姐


6/20這天我們來到了田寮的崇德社區,早上9點一進到社區活動中心剛好看到一群活力的奶奶們賣力地做著運動,好奇的打量著我們這群年輕人,不久後梁小姐到了,介紹著今年社區發展協會開始了一周五天的課程,透過勞動部多元就業方案支持社區人力,協助社區據點的運作,讓社區的長者每天都能有活力的來上課。接著進到活動中心為我們介紹社區協會利用社區種植的高梁製做的產品,如:小掃把、花圈等乾燥花小擺飾,供遊客選購。過去社區也會利用竹子來進行竹編製品販賣,但因市場上竹編商品較多,銷路不好,社區便轉做高梁產品。

梁舒婷小姐介紹社區高梁製品
社區過去的竹編藝品

參觀完活力滿點的社區發展協會後,我們來到了惡地農夫工作室,除了協助社區發展事務外,梁小姐積極推動在地產業的發展,結合返鄉青年與小農們共同打造農產平台,目前主推的產品為二仁溪河畔沖刷的肥沃土壤所種植的地瓜,以及因應惡地地形種植的小規模種植的各類蔬果,如目前當季的芒果,將惡地的好味道推廣給大家知道。

然而在訪談的過程中梁小姐也提到了目前惡地產業面臨的最主要的挑戰就是不具經濟規模的產業如何持續經營與發展,加上社區無對外營業展示窗口,僅做網購市場沒有溫度無法吸引更多的消費者產生與商品的連結和對產地的認識,因此丁姊目前正積極爭取田寮月世界設立社區商店,期待增加在地農產品的曝光,丁姊也提到遠見雜誌所做的調查,田寮也是瀕臨消失的鄉鎮,惡地農夫團隊正在為了不讓自己的家鄉消失而努力著。

在惡地農夫工作室拜訪丁姊與梁舒婷小姐

除了社區目前所面臨的挑戰之外,丁姊也為我們介紹了崇德社區過去美麗的風景-有奔月絲路小桂林之稱的惡地農/魚塘,惡地地區因為地形關係,除二仁溪周遭外,水源取得不易,居民們會自行在耕作區附近挖掘農塘,利用泥岩不透水的關係蓄積雨水進行灌溉;而魚塘則是過去做為田寮地區養殖虱目魚農家們額外的經濟來源,聽著丁姊敘述每日清晨莿竹林倒影在水塘上的美景,心神嚮往,可惜,因為過去土地登記等權屬問題,這類的農/魚塘被林務局收回或填回,現在少了一個如此美景,甚是可惜。

離開之前,好客的丁姊切了一大盤的芒果來招待我們,惡地產的芒果口感和甜度皆為上乘,有幸吃到了丁姊試種的新品種-夏雪芒果,難怪人家說田寮人嘴都比較刁,就是被惡地土質所種植的美味農產給養刁的,而梁小姐也提到希望未來可以作惡地農產的成分檢驗,利用科學的方法為惡地農產的美味進行佐證。這件事也提醒了我們可以針對於西南惡地地形、物產與歷史的共同性與相異性進行梳理與了解。

期待未來社區早餐店的開幕,作為社區裡唯一的早餐店,除了防止生活機能外移外,亦將做為未來惡地農產展售的地點,用惡地日常征服饕客的胃。

丁姊熱情招待惡地特產芒果


Share:

【訪談紀錄】田寮區公所農業課李課長



6/19來到了田寮區區公所,拜訪農業課的李育博課長,課長從目前田寮的產業現況與我們說明起,目前農業的生產較為零星多元,如棗子、芭樂、香蕉等種植面積大約100多公頃,畜牧業的部分(養豬、養羊、土雞),皆為牧場圈養的型式,過去的放養如今已很少見,甚至已經沒有了。

接著問到課長對於惡地形對於田寮農牧業發展的可能性,課長認為竹子,尤其是惡地形上的莿竹有一定的潛力可以有效的再利用。惡地地區最大宗的作物為莿竹,理應需要定期伐林造林,才得保持竹林的水土保持能力,再者田寮地區(如:古亭社區)過去產業與竹有緊密連結,在地居民保有過去竹製品的工藝,配合政府的減塑政策,有望發展多元竹製品,不排除技術導入協助在地研發相關產品,但同時課長也提到希望能夠建立在地完善的產業鏈,增加地方就業機會(如:由在地人協助採收、地方簡易加工等)

最後,針對地方創生優先推動地區的田寮,就農業課的業務範圍內,課長建議第一步應該先有全區作物面積、產量、產值的全面盤點,再者可以針對特色農產進行二級加工,創造更多新的在地就業機會。課長對於後續合作意願態度開放,期待可以在惡地地區有更多新火花的出現。



訪談農業課李育博課長
Share:

【訪談紀錄】龍崎農會_董永章秘書


7/5離開百竹園後,我們來到了龍崎農會一探黑金產業的秘密,今天拜訪的是龍崎農會的董永章秘書。秘書從台灣常見的五種竹類與竹產業開始為我們介紹起,進到龍崎農會發展竹產業的歷史。龍崎農會主要推廣的業務有二,一為綠竹筍,二為竹炭相關產品,自87年起農會輔導竹筍產銷班共選共寄共同運銷的業務,將龍崎竹筍運至台北果菜市場、三重果菜市場等北部市場。並且與食品廠合作,好市多、統一超商的關東煮等多元銷售管道。竹炭產品則是自96年與林試所專利技術合作製成原料,委託其他代工廠商製成。龍崎竹炭經CAS優良農產品認證、由生態材料協會認證之竹炭,為未使用經防腐劑、防蟻劑、膠合劑、塗料或其他藥劑處理過的成熟竹為材料。

目前農會共有四個窯可供竹炭生產,一顆窯加上擋土牆的大小大約15坪,加上竹材處理與作業空間大約需要300坪的空間,提供約10個就業機會,忙碌時也會招募當地居民做臨時工,目前還是以傳統窯的方式燒炭,目前正在工研院合作試驗小型機械窯。製成的竹炭可以分為三類,農業用、工業用及食品用。農業用竹炭主要用來作為農用肥料(如蘭花肥料),工業用多為紡織品,食品用的主打黑色素的攝取,而其中銷售第一的產品是竹炭被,透過與工研院紡研所合作製成的竹炭紗交由代工廠商製成的系列竹炭紡織品都是回購率超高的明星商品呢!除了這些商品,也提供竹炭原料的供應,廠商可購買後自行加工。為了穩定的竹炭製品的品質,竹材的來源也不馬虎,竹材來自當地竹農(10幾個)或竹材中盤商,買竹前農會員工都會到當地看竹林,三前以上的竹材會收,每次運貨到農會也會再檢查一次竹材品質,如果不符需求會要求竹商整批送回。

竹炭分類、來源與相關製品整理

最後,秘書提到了地方的困境,秘書認為當地人口外移的情形嚴重,多數家長為了下一代還是會選擇搬到較熱鬧的地方(關廟、歸仁、永康等),越來越少龍崎人留在龍崎了。而如何讓在地人可以留在當地生活,正是地方創生最大的目標。


拜訪農會董秘書

Share:

【訪談紀錄】龍崎百竹園_張永旺老師


7/5今天再度來到了龍崎百竹園拜訪張永旺老師,跟老師進一步聊聊竹產業的現況與未來。張老師從台灣常見的竹類介紹起,講解了台灣常見竹類的特性與主要的應用情形。長枝竹的生長分布在台南龍崎到東山白河一帶為最多,龍崎區80%的土地為竹林,其中50%為刺竹、30%為長枝竹,其他為麻竹和綠竹。而早期南部的竹編工藝使用的是莿竹,但因莿竹竹身帶刺處理上較為困難,後因70年代竹製品的大量需求,居民多改用長枝竹作為主要的材料。現在長枝竹與刺竹主要是作為農作物棚架、選舉鷹架和旗幟桿的使用。

在龍崎,竹產業以竹筍為大宗,50%的務農人口皆為筍農,也有增加中的趨勢。每年4-11月為採筍季,技術好的經驗老到的筍農全年皆有筍可採,因此較為勤奮的竹農一年約可進帳120-150萬的農作收入,但是照顧竹園和採筍著實是一件辛苦的工作,照顧竹園除了每天要循跡竹筍的生長情況之外,每兩年就要砍伐母竹,避免林分被老化的母竹吸收保持竹筍的生產情形。但是隨著務農人口越來越老化,越來越多竹林日漸荒廢(甚至可以看到竹林開花的景象),只有馬路邊交通較便利的竹林較有人去整理砍伐,其餘不便之處大多都荒廢了。竹林老化後水土保持能力下降,愈劇烈天氣變化就會坍塌,因此惡地土壤越趨裸露,越不管理不良率越高,呈現一個惡性循環。

此外砍伐後的母竹因為沒有後續的經濟效益,多數竹農會直接就地燃燒處理掉,又因法規等限制,筍農會到隱蔽的地點燃燒,而年長的筍農在燃燒的過程因反應不及時常有致死的意外發生。張老師說到,每每聽到救護車聲就緊張不已,害怕又是哪位鄰居、親人發生意外,思至於此,張老師決定除了自身的竹編工藝外,投入了竹材再利用與品種培育的新方向。在品種培育的部分,張老師試種了甜龍筍這個品種,這種品種即使"出青也可以食用不會苦且生長速度快。張老師也解釋為什麼竹筍出青會變苦的原理,原來竹筍只要冒出頭就會產生氰化物就會產生苦味,張老師也在思考是否有將竹筍內氰化物提煉做藥物的可能性。除了品種改良外,竹林下經濟也是張老師想嘗試的目標,利用竹林林葉較稀疏的特性種植咖啡等作物,也是另一經濟來源。竹材再利用的部分,張老師購入了竹材打碎機,協助竹農們將竹材打碎再利用,與工研院和屏科大應用木材系合作技術研發,將竹材打碎製成生物炭後在製成太空包做為種菇菇的營養來源,另外也在思考竹粉中酵母菌的進一步運用。

最後,詢問了現階段台灣在竹林產業循環經濟和竹材應用的案例與挑戰,張老師和我們分享了一些案例,如:高雄農改場目前有在做生物炭發電的利用,但目前的挑戰為台電無法針對這樣的電回收,因此還有待思考後續的應用;屏東農業科技園區有一家做複合竹材的家具廠,目前遇到的挑戰是原料品質不穩定的情形等。

感謝張老師與我們的分享,讓我們對於竹產業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拜訪張永旺老師

Share:

【訪談紀錄】成大生科系_張松彬老師



7/4 這天來到了成大生科系的虎克創意教室和張松彬老師聊聊惡地竹產業的可能性,惡地地區擁有大面積的刺竹林,刺竹耐旱耐鹽性強與其他竹類相比更適合在惡地地形生長,雖然刺竹在前端竹材的處理上不易,但在數量、面積上為惡地地區具發展潛力的物種。

接著我們討論到一篇國際期刊發表,他提到了刺竹的在惡地上固碳能力和裸露地問題,張老師解釋到,竹子纖維為碳水化合物,也就是葡萄醣聚合物需要很多碳來增加鏈結(化學式),因此竹子的固炭能力佳;而針對改變土壤這個部分,張老師認為其實不只是竹林,裸露地上若有植物生長皆有可能會改變土壤。

刺竹在未來發展上張老師建議我們思考加工性建材和生質燃料的可能性,目前刺竹多做為農用棚架或竹伐的使用,建築法規上對於臨時性建築的規定較多,目前木材的發展性較高,而竹材可否作為替代,可以進一步對法規和竹材的特性進行研究;而又因竹的生產期短,可以借鏡歐洲使用芒草作為生質燃料的經驗,發展竹子做生質燃料的可能性。

除了竹子之外,張老師也提供了我們從生科專業上不同的思維,像是尋找惡地特有種的研究,不論是動物或植物,不同生長環境將會造就不同的生物出現,亦或是不同於其他地區的成分。也可以思考惡地新物產新農業的可能性,甚麼樣的物產可以適合在這樣的環境下種植,同時能讓當地居民有更高的經濟收入,此外還有民族生態學的研究等不同的取徑,都相當值得參考。感謝張老師以自身專業與我們分享了許多惡地動植物和環境的小知識,像是上了收穫滿滿的生物課一樣,讓我們對惡地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拜訪成大生科系張松彬老師


Share: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

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