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紀錄】龍崎百竹園_張永旺老師


7/5今天再度來到了龍崎百竹園拜訪張永旺老師,跟老師進一步聊聊竹產業的現況與未來。張老師從台灣常見的竹類介紹起,講解了台灣常見竹類的特性與主要的應用情形。長枝竹的生長分布在台南龍崎到東山白河一帶為最多,龍崎區80%的土地為竹林,其中50%為刺竹、30%為長枝竹,其他為麻竹和綠竹。而早期南部的竹編工藝使用的是莿竹,但因莿竹竹身帶刺處理上較為困難,後因70年代竹製品的大量需求,居民多改用長枝竹作為主要的材料。現在長枝竹與刺竹主要是作為農作物棚架、選舉鷹架和旗幟桿的使用。

在龍崎,竹產業以竹筍為大宗,50%的務農人口皆為筍農,也有增加中的趨勢。每年4-11月為採筍季,技術好的經驗老到的筍農全年皆有筍可採,因此較為勤奮的竹農一年約可進帳120-150萬的農作收入,但是照顧竹園和採筍著實是一件辛苦的工作,照顧竹園除了每天要循跡竹筍的生長情況之外,每兩年就要砍伐母竹,避免林分被老化的母竹吸收保持竹筍的生產情形。但是隨著務農人口越來越老化,越來越多竹林日漸荒廢(甚至可以看到竹林開花的景象),只有馬路邊交通較便利的竹林較有人去整理砍伐,其餘不便之處大多都荒廢了。竹林老化後水土保持能力下降,愈劇烈天氣變化就會坍塌,因此惡地土壤越趨裸露,越不管理不良率越高,呈現一個惡性循環。

此外砍伐後的母竹因為沒有後續的經濟效益,多數竹農會直接就地燃燒處理掉,又因法規等限制,筍農會到隱蔽的地點燃燒,而年長的筍農在燃燒的過程因反應不及時常有致死的意外發生。張老師說到,每每聽到救護車聲就緊張不已,害怕又是哪位鄰居、親人發生意外,思至於此,張老師決定除了自身的竹編工藝外,投入了竹材再利用與品種培育的新方向。在品種培育的部分,張老師試種了甜龍筍這個品種,這種品種即使"出青也可以食用不會苦且生長速度快。張老師也解釋為什麼竹筍出青會變苦的原理,原來竹筍只要冒出頭就會產生氰化物就會產生苦味,張老師也在思考是否有將竹筍內氰化物提煉做藥物的可能性。除了品種改良外,竹林下經濟也是張老師想嘗試的目標,利用竹林林葉較稀疏的特性種植咖啡等作物,也是另一經濟來源。竹材再利用的部分,張老師購入了竹材打碎機,協助竹農們將竹材打碎再利用,與工研院和屏科大應用木材系合作技術研發,將竹材打碎製成生物炭後在製成太空包做為種菇菇的營養來源,另外也在思考竹粉中酵母菌的進一步運用。

最後,詢問了現階段台灣在竹林產業循環經濟和竹材應用的案例與挑戰,張老師和我們分享了一些案例,如:高雄農改場目前有在做生物炭發電的利用,但目前的挑戰為台電無法針對這樣的電回收,因此還有待思考後續的應用;屏東農業科技園區有一家做複合竹材的家具廠,目前遇到的挑戰是原料品質不穩定的情形等。

感謝張老師與我們的分享,讓我們對於竹產業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拜訪張永旺老師

Share: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

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