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錄】湯姆生馬雅各古道地景再現工作坊_左鎮篇

 /林禹欣

都計系張秀慈老師帶領研究所實習課程進行湯姆生馬雅各之路觀光整體發展計畫後,嘗試連結科技部研究計劃資源來深化湯姆生馬雅各之路的內涵,再次透過系列工作坊的方式,帶領研究生透過建立文本資料庫的方式,以參與式遺產的精神,透過工作坊來帶領地方夥伴共同詮釋湯姆生、馬雅各等西方人士於19世紀留下的南台灣紀錄。 

一行人於20211025日,抵達古道再現工作坊的第一站-台南左鎮公舘社區發展協會,進行湯姆生馬雅各古道地景建構的討論與資料蒐集,主要參與者包含社區協會夥伴、返鄉青年、文史工作者、地方團體、教會學青與在地居民等。從工作坊中探討湯姆生相關照片文本及使信月刊內容,透過在地人的在地知識與生活經驗給予回饋與交流,深化文本與在地居民的連結。

工作坊活動現場

在工作坊的活動中以介紹湯姆生馬雅各之路為開場,並提供工作手冊與相關文本資料以及照片予參與者進行討論,參與者分享使信月刊內容所提到的灰泥與石灰可能為窯廠製作瓦片,並針對內文提到信仰的部分進行分享,如鹿頭、鹿角與五朔節花柱可能與現在信仰的差異等。
老農夫咖啡溫先生分享在地知識

參與者共同討論詮釋湯姆生照片中之細節

當天活動合影

以文本與照片為討論主軸,集結參與者的資訊分享,延伸出不同的議題,並以在地人的角度去探究與解析文本的內容,藉自身的經驗提出多元的視野與觀點,甚至是當地的順口溜-「木柵ká (結伴同行)、岡仔林sà (吃飯)、山豹m̄ chia̍h khiò-khiò lah(忙著煮飯宴請大家)」,也提供更細膩的分析進一步豐富了工作坊的成果。在工作坊也請引導參與者思考工作坊對於地方可以帶來哪些助益以及以參與者自身出發在未來行動上能做的事情,讓工作坊活動的內容能更緊密與在地連結。

湯姆生馬雅各古道地景再現工作坊活動海報



Share:

【活動紀錄】SDG11 鄉村產業永續發展研究-竹林調查工作坊

 10/23 下午11:00~4:00為「鄉村產業永續發展研究-工作坊」

都計系黃偉茹老師開設「鄉村產業永續發展研究」課程,有幸邀請台大森林系邱祈榮老師指導竹林資源調查工作,調查內容從竹林分佈、樣區設置、竹林資源估算到資料分析等項目,帶領同學們進入竹林實際操作。本課程由於經歷疫情及天候因素原先預設為暑期的微學分課程,經歷了小插曲,總算在10月順利進行本次的竹林調查工作坊。


竹林調查地點位於田寮區,由永茂合作社林理事主席承租的43號林班地,在林理事親自帶領下進入林區,邱老師針對莿竹指導同學們進行莿竹的竹齡、胸徑、竹高、枝下高等莿竹特性的判斷方式及量測方式,作為後續推估竹林資源的基本要素。


除此之外,本次工作坊也邀請永茂合作社成員參與,成員們個別分享目前承租的林班地種植樹種及使用狀況,同時也分享合作社現在和未來的營運狀況與願景,期望在符合永續發展指標的情況下,活化原本缺乏管理的林班地,以期將國有木竹林資源發揮最大效用。


文/圖 吳虹玉

合作社現場砍伐莿竹作調查示範

邱老師說明竹林調查細節



Share:

【計畫成果】西南惡地舊航照影像


為了增加和豐富惡地地理資訊基礎,本計畫團隊於2020年7月向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申請使用惡地範圍歷史航照圖,共3286幅。

在團隊師生的努力之下,進行圖檔的校正和拼接,終於在2021年10月完成了所有圖檔的整理,並將所有成果無償回饋至中研院的地理資訊科學研究中心,公開分享於該中心資料庫的「臺南市百年歷史地圖」供民眾使用。

現在只要進入資料庫,都可以看到1973~1976年臺灣西南泥岩惡地地區(包括:臺南市左鎮區、龍崎區,及高雄市內門區、田寮區、旗山區(部份))的歷史航照影像!歡迎大家多多使用!

Share:

【活動紀錄】左鎮權益關係人拜會

 

圖文/林佩潔

繼日前多次的訪談拜會,回到工作崗位省思後於10月的第一天與計畫主持人張秀慈老師再次共同拜訪左鎮,由左鎮區公所郭孟淑主秘為我們說明,自2019年地方創生元年設定左鎮為示範場域,輾轉至今台南市政府將地方規劃為「科技小鎮」一事,因應當地超高齡社會及生活環境,引入自駕車、智慧站牌、小黃公車、遠距照顧服務,希冀提升生活便利性。 


接續拜訪正帶領左中社區長輩進行樂齡活動的月桃工作室卓老師,因應疫情協助長輩們使用防疫隔板,幸運碰上水土保持局及地方代表現地討論左鎮玉善線候車台二期環境改善工程時程,共同在市區蔗埕公園了解其規劃與居民需求。

 


午間時分前拜訪左鎮國小陳容芯教導主任,深入了解左鎮樂齡學習中心計畫與左鎮數位機會中心(DOC)兩大計畫發展,檢視是否有大學端可協力共學之處,其計畫課程內容豐富有趣,近期教授Line貼圖繪製上架、360度攝影機應用等,若有興趣參與者可點選下方連結報名參與課程學習。

 


午後由中正里林榮昭里長分享左鎮老街之事,里長提及過往左鎮糖鐵車站環境,一旁有牛墟提供拉車服務,以及過往商人於大街上販售牛隻之事,是該年代重要的文化記憶遺產。

 


下午時段參與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辦理之淺山型國家自然公園潛力地區評估第一次地方保育與發展座談會,該計畫就全台淺山地區進行評估,以自然多樣性、環境保護資源、地質敏感區等分析,挑選劃設潛力地區,並加入生活地景區為評估,本次將南部泥岩惡地範圍作為案例之一,會議聚集關心在地議題的社區權益關係人,由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陳貞蓉處長親自主持,藉此蒐集民意,探討可能的經營管理模式,期待為區域發展帶來新興發展機會。

 


 

相關連結

左鎮數位機會中心    
https://140.111.14.195/doc/about-list.php?doc=179

全台首座國家級自然公園-壽山國家自然公園
https://www.facebook.com/national.nature.park

Share:

【活動紀錄】白雲仙谷地質踏勘活動

 文/林禹欣


2021年9月27日一早張秀慈老師一行人前往了高雄甲仙與游永福老師、甲仙區長、在地嚮導、旗美社大工作團隊以及社區夥伴於甲仙龍鳳寺會合,行前大家互相介紹與認識後,於在地龍鳳寺祈求一路上行程平安後,便開始了當天的行程。

 

地質踏勘路線定位標示 (簡聖芬老師提供)


沿路上討論著油礦溪與油井的遺址,而高師大地理所陳佳宏地質講師替大家講解油井的成因,也在沿途講述每個岩層形成的基本概念,讓我們對於甲仙一帶的地質有進一步的了解。前往溪谷的路上,游永福老師與鄭添德嚮導也為大家介紹著路途上所看見的植物,從花期、特性到可食性等都不吝嗇地將他們所知道的知識傳達給大家。

 

地質講師解說(張秀慈老師提供)

當我們走到溪床,印入眼簾的是讓人為之驚嘆的地質特性,地質老師也一一介紹每塊看似平凡卻又不平凡的石頭給大家,讓我們除了溯溪以外也能沿路學習,不論是斷層的特性、沉積岩、生痕化石都透過老師詳細的解說,讓大家更清楚經過幾千幾萬年所生成的地形是如何演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樣態,也從鄭添德嚮導口中了解到身為在地人小時候是如何在溪谷裡面玩耍。

沿路上能見的地質景象 (張秀慈老師提供)



經過一番跋涉終於走到了白雲仙谷,而游老師也與我們分享著湯姆生在1871年的時候曾經到過這裡也為當時的白雲仙谷留下了珍貴的影像,拿著舊照片讓我們對照著過去與現在的差別,也能看出這幾年來地層的轉變,雖然周邊都有人工設施但也是抵擋不了大自然的力量,也讓人見識到大自然的力量不容小覷。



游老師帶著大家看過去與現在的地層差異(張秀慈老師提供)
Share: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

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