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記錄】看見生命力,田寮共學與參訪

 (文/曾思茜; 攝影/曾思茜) 

2024年2月28日,計畫團隊一同到惡地、與惡地學習,特別感謝「惡地好人」夥伴們,人文協會李秀娥、田寮區農會許淑英、惡地農夫工作室梁舒婷、高雄市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黃惠敏。

活動首先走訪田寮月世界,如同月球一般銳利及灰白色調的表面,在地理學上稱為「惡地」,分布範圍包含臺東利吉惡地、苗栗三義,以及本計畫關注的場域,臺南高雄一帶的西南惡地。源自於不同的侵蝕、風化、沈積作用形成今日所見的地貌。除了眼睛所見,透過實際走訪也讓團隊們身在其中聞著硫磺味,用手感觸一片一片的泥岩,真正地走入惡地。


惡地紋理
惡地紋理


我們看見了惡地作為自然教室的獨特性,除了自然風貌,亦看見了結合工法、創意以及在地材料的涼亭置立於園區,讓學生意識到專業知識能夠實際、落實,成為地方的一部份。

創意建材的涼亭

田寮月世界導覽


除了以自然環境為特色,在地人亦藉著自然發展出屬於這裡的特色農產、文化及品牌,就像即使在乾燥的環境也依然有豐富生態的惡地,這裡的人們也與大自然一樣充滿生命力,以堅韌的精神生活著。

學生們參與田寮區農會的手作課程,以在地生產的龍眼蜂蜜製作清涼的蜂蜜水,認識在地品牌「田那提」,看見區域特色的同時,也看見人們如何反過來運用惡地的條件創造不同的生命線,為產品加值。

蜂蜜水

田寮區農會手作課程

接著來到不遠處的惡地農夫工作室,是由一群在地農夫、小農、甚至返鄉青年所組成的團隊,致力於推廣社區產品增加曝光度,這次參訪行程的午餐便是由惡地農夫工作室準備,全部使用在地食材做成的健康料理,師生們吃得健康又安心。

惡地農夫工作室料理

惡地新生


吃飽喝足後,隨著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的腳步,深入探索惡地豐富的生態以及其中的環境保護議題。

首先來到位於台28線上的野生動物友善生態廊道,生態廊道意味著生態豐富外,更藉由協會的導覽意識到這裡有一群主動關心鄉野的工作者,馬頭山觀察到的保育類動物有23種,保有原始生態的淺山自然風貌,但為了縮短城鎮、城鄉之間的距離,臺灣淺山或深山地區開闢許多公路,原生態因著公路而一分為二,動物們的遷徙或覓食路線被中斷,因此動物路殺事件時有所聞,而生態廊道旨使用天橋或地下涵洞隧道工程來提供動物安全移動的路線。

馬頭山生態廊道

馬頭山的工作者們為了保護家鄉的生態環境,推動建設生態廊道來保護當地的動物朋友們,於2023年落成。除了硬體工程,更建立了嚴謹的入口門禁、生態監測系統,亦打造引導動物使用並在必要時提供生存機能的水池,同時協會也積極使用導覽及文宣推廣當地生態,喚起社會對於自然環境的保護意識。

生態監測器

動物足跡

最後,我們來到馬頭山附近的一處人家,真正地走進分布在各處的惡地,親眼所見在地人如何與惡地共存,師生們小心翼翼地走在陡峭的泥岩上,同時在地工作者卻是健步如飛,非常清楚哪些是踩點、哪些會鬆動,因為這裡他們已經生活了幾十年,是他們生長的地方、熟悉的家,即使在外人眼中被稱為土壤貧乏的惡地,也是所愛的家鄉。

在這裡,我們聽到了在地人對於家鄉的認同以及熱愛,以及與惡地共從共榮的故事,從「惡地好人」的故事中,看到了地方的韌性及生命力,猶如石縫中綻放的鮮花。

泥岩踏查


站在泥岩上





Share:
Location: 823台灣高雄市田寮區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