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紀錄】木柵巖踏勘量測與多元應用

   (文/ 林宥祺、蔡孟璇;攝影/ 林宥祺、趙之為、蔡孟璇)

高雄市內門區有一塊體積十分龐大的木柵巖,從外觀上看起來像是一個用石灰岩片砌成的房屋,在地人也稱此空間為石厝。1871年蘇格蘭攝影師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在南臺灣淺山地區留下許多照片紀錄,其中就有木柵巖的影像。

今日在地方人士的整理下,已有一條好走的階梯步道可以前往觀賞這塊大石頭,惡地團隊為了讓木柵巖能有多元加值利用,開始構思是否有其他可以嘗試的方向,最後決定將木柵巖進行數化,並建成3D模型。

在專業技能的部分,我們透過成大測量系呂學展副教授邀請中翰國際科技有限公司來執行測量工作,他們透過精密的機器和專精的能力,將眼前所見的木柵巖化為電腦中的點雲資料,以利後續進行建模作業。在建模的部分則由呂學展副教授擔任團隊顧問,帶領成大測量系蔡孟璇同學完成建模作業。

參與成員一同步行前往木柵巖
Share:

【成果發表】「建築結構與造型整合設計」2024左鎮生活藝術季 提案評選

 (文/陳文禎;攝影/陳文禎 李柏諭 黃至睿;製圖/陳文禎)

2024左鎮生活藝術季

曾經的左鎮農業十分興盛,盛產水果、甘蔗、竹子…等農作物,但後來城鎮沒落,年輕人口嚴重外移,漸漸地變成了人們口中的「極限村落」,專家甚至預計50年內,左鎮就將不復存在。

為了守護自己的家鄉,當地居民積極的尋找機會,希望開發當地特色讓更多人看見左鎮。
看見龍崎空山祭獲得的成功,他們也決定以藝術及文化做為拯救左鎮的契機,正籌備舉辦2024左鎮生活藝術季。

舉辦時間:113年11月16、17或23、24(星期六日),作品可提早設置。

活動主旨:希望藉由召集作品舉辦藝術季吸引人潮,讓左鎮得以件續傳承當地文化及特色。

作品主題:以惡地元素作為素材產出作品, 主要以竹材、樹材(木)、土地(泥土)、產業、…為主題,包含但不限於裝置藝術、燈光、構造物…等。

4月1日為本學期課程的提案評選日,將決定參加2024左鎮生活藝術季的作品,本次的評選委員為 杜怡萱 教授 以及建築系的兩位設計老師 張庭嘉 及 許家茵老師。

04/01 建築結構與造型整合設計 期中評圖 

Share:

【田野調查】「台灣政治文化史專題」0325彌陀參訪

 (文/劉泓甫;攝影/劉泓甫、陳文松)


  2024年3月25日(一)修習「台灣政治文化史專題」這門課的師生再度前往彌陀參訪,別於上學期田調的路線,這次沿途欣賞風景之外,也順路勘查彌陀日軍防空塔。全名稱「彌陀鹽埕高射機槍砲塔」,為高雄少數完整保存的「子彈型」防空設施,位於省道台17線路旁。「子彈型」防空塔又被稱為「吊鐘型」防空塔,主要防守來自空中的敵襲,台灣另一座著名的碉堡為台中「東海古堡」。依照該防空塔的地理位置來看,應該是為了防守高雄飛行場(岡山空軍官校)而建立的據點。
師生於歷史系館前合影
彌陀日軍防空塔
尋找防空塔的入口

  參觀完防空塔後,師生前往彌陀區公所與區長聊聊這塊土地的故事,同時討論彌陀哪些題目值得探索。下午的行程,再度前往在地大廟彌壽宮,以及著名的漯底山公園,藉此深入彌陀的自然景觀與生活。
高雄市彌陀區區長歐劍君(右)
歷史系陳文松教授(左)
師生在彌陀區公所前合影
區長送大家虱目魚節的衣服(圖左綠色衣服)
文松老師請大家吃冰
老師表示冰店是口訪的好地點
類似於高雄月世界的地形
海的另一端是..?
泥火山,比起上次現在水更多
不小心跟旁邊小弟弟玩起泥巴
感謝文松老師帶領同學走訪彌陀
大家都老松寶了

Share:

【自由時報】「湯姆生馬雅各之路」 左鎮展出

  內容轉貼自自由時報,連結請參考 https://news.ltn.com.tw/news/Tainan/paper/1636968


國立成功大學惡地協作USR團隊製作的「湯姆生馬雅各之路」像素版惡地實境成果,於左鎮公館社區展出至3月底。(記者劉婉君攝)

國立成功大學惡地協作USR團隊製作的「湯姆生馬雅各之路」像素版惡地實境成果,於左鎮公館社區展出至3月底。(記者劉婉君攝)

2024/03/22 05:30

〔記者劉婉君/台南報導〕為了讓更多民眾認識「湯姆生、馬雅各多元文化路徑」,國立成功大學惡地協作USR團隊製作的「湯姆生馬雅各之路」像素版惡地實境成果,走入路徑上的社區,在左鎮公館社區展出至月底,帶領民眾認識這片土地上的故事。

一八七一年,英國攝影師湯姆生與基督教醫療宣教師馬雅各,以近一個月的時間走訪台南、高雄山區,留下早期南台灣自然人文的珍貴紀錄。

成大惡地協作團隊設計的「湯姆生馬雅各之路」像素地圖,搭配Q版湯姆生、馬雅各、必麒麟等,最近展開社區巡迴展。

成大都市計劃系副教授張秀慈表示,希望藉由像素版地圖及人物,吸引更多年輕人前進山區認識惡地湯姆生馬雅各之路,四月將移展至高雄木柵,具有追溯歷史脈絡的意義。

Share:

【自由時報】「湯姆生馬雅各之路」像素展 走入社區追溯歷史足跡

 內容轉貼自自由時報,連結請參考 https://news.ltn.com.tw/news/Tainan/breakingnews/4615720

國立成功大學惡地協作USR團隊設計的「湯姆生馬雅各之路」像素版成果,於台南左鎮公館社區展到3月底。(記者劉婉君攝)

國立成功大學惡地協作USR團隊設計的「湯姆生馬雅各之路」像素版成果,於台南左鎮公館社區展到3月底。(記者劉婉君攝)

2024/03/21 21:08

〔記者劉婉君/台南報導〕1871年,英國攝影師湯姆生與英國基督長老教會醫療宣教師馬雅各,一同走入南台灣山區,留下許多早期南台灣珍貴的自然人文影像紀錄。國立成功大學惡地協作USR團隊設計的「湯姆生馬雅各之路」像素版成果,走入路徑上的社區巡迴展覽,3月底前於台南左鎮公館社區展出。

「湯姆生馬雅各之路」像素版的惡地實境成果,去年底在USR南區聯展中展出,曾吸引許多學生參觀,團隊最近將作品帶回湯姆生與馬雅各多元文化路徑上的社區展出,首站就是左鎮公館社區,4月將移師高雄木柵。

成大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張秀慈說,「湯姆生馬雅各之路」像素展沒有許多的文字介紹,希望透過像素地圖及Q版的湯姆生、馬雅各、必麒麟等人物公仔,吸引年輕人的注意,讓民眾在和公仔、像素版惡地合照打卡時,也能進一步與社區互動,認識湯姆生馬雅各之路及這片土地的故事。

張秀慈說,像素地圖與在地的連結,除了策展之外,她也與工設系簡瑋麒老師在左鎮國小帶領數位創生課程,教授Google My Map以及gather town 技術,讓左鎮國小學生可以透過數位工具,進行地方的文史紀錄,並轉化持續擴大惡地的像素地圖。

Share:

【活動紀錄】「參與科技」路徑x大學:文化路徑與區域大學的相遇,共同培力活動

 (文/陳若璞;攝影/顧永平)

2024年寒假,ICA協會為成大導入了青年引導師培育專案,以6天密集的參與科技課程培訓,使修課同學收穫滿滿的引導方法,更是與引導大師們一起進入了ORID的多重宇宙。

ORID宇宙中的第一站就是惡地協作2.0的年度共同培力活動「路徑X大學:文化路徑與區域大學的相遇」!

3月16日的這場「路徑X大學」工作坊是由前述參與科技課程所培育的青年引導師們(修課同學)利用三周的時間不斷腦力激盪進行工作坊設計,並和秀慈老師、偉茹老師、Jackie老師不斷討論、調整,審慎評估每個引導方法的使用時機、操作方式,挑選出最適合工作坊目標的方法,搭配工作坊各環節安排,最終精華地呈現工作坊設計的成果。

今日的工作坊主要進行的方式會先請台史博石文誠副研究員與張秀慈老師分享文化路徑的台灣推動經驗和國內外案例分享,再透過路徑咖啡館匯集大家對文化路徑的想法。

 

文化路徑的推動經驗與案例分享

 

首先,由台史博的石文誠副研究員與參與者介紹台灣歷史博物館歷年來與地方社群共作的策展經驗,歷程中透過台史博和地方夥伴一同「分享、串連、共學、共問」的方式,實踐對於多元文化路徑的想像;接下來由張秀慈老師與參與者分享文化路徑到底是什麼?並透過歐洲文化路徑的五大社會參與行動案例,思考「湯姆生、馬雅各、台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的社會參與現況,期待目前逐步累積的社會參與成果,能拉進更多大學、社區、公部門的參與者,促使大家能在多元族群文化路徑上有更多的行動開展。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石文誠副研究員分享(左);成大都計系張秀慈老師分享(右)

 

Share:

【活動紀錄】Badlands Table 8 社區共創歷程中的智慧財產權議題

隨著USR計畫進入第三期的第二年,大學與社區場域從認識、磨合、尋找共同議題,到逐漸成熟深化、彼此學習、有更多具體的產出成果,也開始面臨到在社區共創的過程中的智慧財產權議題。因此惡地協作團隊在2024年3月4日(一)舉辦Badlands Table講座「社區共創歷程中的智慧財產權議題」,並邀請惡地協作的協同主持人楊佳翰老師進行演講。


首先,楊老師針對智慧財產權的體系進行介紹,包括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營業秘密法、公平交易法,也對於侵權的定義、專利的申請審查,分享了智慧財產權爭議下的案例,像是公司的商標、內容引用上的注意事項,以及在拍攝照片時應取得肖像權同意等。

當大學與社區合作時,對於共同產出的知識內容創作,會需要建立明確的協議,避免潛在的問題。不論是學生的研發成果及創意的提案可否供社區營利使用,或是社區長輩口述的歷史、社區夥伴分享的經驗,都應屬於共創歷程中共有的智慧,因此建立共同的合作協議或合約是重要的方式,如何呈現出這個產品或是這個成果是屬於共同創作的成果,也是重要的協議項目之一,也可以尋求學校法制組協助合約的擬定,確保創作人的權益都能受到保障。

舉例來說,第一,在USR惡地協作的課堂創作中,同學的創作可能具有商品化價值,也具有可專利性,在創作商品化的過程中可考慮申請專利保護,但也有專利申請與維護成本的議題需進行平衡考量。第二,在社區的料理創作中,同學與社區夥伴共同創作具有社區在地特色的料理,應屬於共同開發創作者,而料理菜色的配方 (know-how) 屬智慧財產權中的營業秘密,不需進行公開,可依合理授權方式進行營業秘密的保護與權利人移轉。第三,社區長輩的口述歷史內容亦具有智慧財產權,或如採自原住民部落原始文本資訊的再運用與課程創作,在地社區亦可能屬於共同著作權人。第四,現今資訊流通普及的世代,同學可能會進行既有著作 IP 的二次創作,此類二創雖屬於衍生性著作,創作者本身具有著作權,但同時也需取得原創作者 (一創) 的授權同意,才不致發生侵權行為。

最後,隨著數位時代來臨,楊老師也推薦了近年與數位產業或文創產業相關的智慧財產權書籍,例如:《數位時代的智慧產權指南》、《當文創遇上法律 智慧財產的運用》、《當文創遇上法律 從匠人到企業》、《當文創遇上法律 讀懂IP授權合約》、《當文創遇上法律 行銷創意的規劃》、《AI/ChatGPT v. 智慧財產權 美國生成式AI案例評析》和《AI人工智能vs智慧財產權》,有興趣了解的社區夥伴、老師及同學們可以進一步閱讀和研究。

楊佳翰老師的講座讓我們對於智慧財產權有更完整的了解,在與社區共創的歷程中,也期待大學與社區的合作中,能在互惠共好的價值下,相互尊重、並合理使用共同創作的成果。

---

當天演講影片,可至連結觀看:https://youtu.be/3UAf5xWSO-8

Share:

【活動記錄】看見生命力,田寮共學與參訪

 (文/曾思茜; 攝影/曾思茜) 

2024年2月28日,計畫團隊一同到惡地、與惡地學習,特別感謝「惡地好人」夥伴們,人文協會李秀娥、田寮區農會許淑英、惡地農夫工作室梁舒婷、高雄市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黃惠敏。

活動首先走訪田寮月世界,如同月球一般銳利及灰白色調的表面,在地理學上稱為「惡地」,分布範圍包含臺東利吉惡地、苗栗三義,以及本計畫關注的場域,臺南高雄一帶的西南惡地。源自於不同的侵蝕、風化、沈積作用形成今日所見的地貌。除了眼睛所見,透過實際走訪也讓團隊們身在其中聞著硫磺味,用手感觸一片一片的泥岩,真正地走入惡地。


惡地紋理
惡地紋理

Share:

【活動記錄】2024年度規劃工作坊

(文/林玲安;攝影/林玲安)

時間:2024/1/29

引導師:Jackie

參與者:張秀慈、簡聖芬、黃偉茹、陳文松、杜怡萱、黃兆立、林玲安、林筱棋

 

參與惡地協作讓我感到引以為傲的是……

    寒假之際,惡地協作團隊進行了年度規劃的工作坊,並邀請朝邦文教基金會的Jackie擔任引導師,協助引導與討論。首先Jackie先請大家分享「參與惡地協作讓我感到引以為傲的是……」有幾位成員分享,能與跨領域的老師們一起工作、走進社區的現場,針對地方特色找到研究和教學的新可能,並且從老師們的自身專業去思考可能性,使教學研究能實質的與在地夥伴連結和應用,以及進一步從當代的角度重新發行了《史蹟勘考》,在時代改變中嘗試創新的做法,將自身興趣結合對惡地更進一步的認識,這些都是很值得驕傲的事情;另一方面,也會思考若惡地協作要繼續持續運作,有什麼誘因或動力能讓大家持續參與?也會時常反思所做的研究是否為社區所需?以及如何引導學生具有社會責任的使命?



惡地協作在成大永續經營的意義

    接著,Jackie再以「惡地協作在成大永續經營的意義」為題,邀請大家提出自己的主張與探詢。成員們分享到惡地協作就像是學校以外擴充的另一個真實的學習和研究場域,走出校園與教室,學生的多元智能也比較能培養與展現;另一方面,位在鄉村地區的惡地相關研究甚少,因此對成大師生也像是待發掘的寶庫與資源,研究的能量也能與場域互惠。過程中,也有夥伴提到若將「惡地協作」四字拆成「惡地」、「協作」兩個詞彙,也能分別討論其中的意涵,「惡地」是指地質、鹽分地、貧瘠狀態嗎?「協作」除了老師之外,社區、學生、關係人口也是協作的角色?究竟是以誰為主題的惡地協作也值得進一步探究;亦有夥伴提出「惡地協作」四個字應一起看待,因惡地是難開發的地,需要多人一起共做才能完成,以協力互助克服困難挑戰。永續經營的背後也得務實的面對經費與成本、資源、人力等問題,有老師就在學期末時計算了每一個同學在這門課程的學習成本(如:參訪費用、業師講授等),讓同學理解學習的資源並非理所當然,而未來若要延續這些教育資源,該如何籌措經費、結合資源也將是一大挑戰。

 

 

惡地協作在成大永續經營的成功景象

    結束了上述循序與開放的對話過程,Jackie請大家寫下「惡地協作在成大永續經營的成功景象」,透過對未來的想像,逐步聚焦大家最重視以及最嚮往的成功畫面。最後大家認為永續經營的背後最重要的是要有穩定的人力資源,因此若助理能成為校聘人員,專責處理和運作惡地協作,將能達成永續經營的成功景象。而其他也象徵成功的景象包括:教師社群持續暖心經營、惡地協作成為國際交流的模範場域、社區自立、惡地學程、創業基地、惡地協作頒發獎項等。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讓惡地協作在成大永續運營?

    大家也以SWOT分析惡地協作的強項、弱項、潛在利益及危險,並在討論過後,思考如何使惡地協作永續運營的行動方法。在大家的討論中,找到關鍵的資源分配者(如:校長)進行遊說,並且展現出惡地協作在人文素養與SDGs上的提升之重要性;也提到可以舉辦惡地前輩分享會,邀請學長姊分享過去在場域學習對自身的影響,更可以透過這類型的活動鼓勵新進教師和新生的參與,來擴大參與社會實踐的能量和影響力。此外,其他可以做的行動也包括建立「社區相談辦公室」的「溝通小窗」作為個別意見蒐集、評估效益的平台;強化與國際社區的聯繫互動和交流;結合在地農業、農改場、水保署等公私部門成立虛擬農學院;助理培育的向下扎根等,都是大家認為重要的行動。

  


    在這次的年度工作坊中,有成員提到:「計畫主持人就像是拉著風箏的人,任由每個風箏自由飛翔,但還是有一條線緊緊拉著大家。」也有成員回饋惡地協作是個暖心經營的團隊,在越在地、越永續的理念之下,惡地協作也期許自己能讓世界看到成大的暖實力,使被稱為月世界的惡地,也能是閱世界、悅世界、樂世界。

 

Share:

【成果發表】 左鎮元宇宙

(文/ 鍾家溱;攝影/ 鍾家溱)

問我這學期左鎮學到最多的是甚麼,我可能無法言說

但問到這堂課體現出的核心價值,我認為培養同學設身處地去訪視當地並理解當地人。

從期初認識左鎮、認識gather town,期中的探訪到期末的成果發表

同學對於左鎮的了解更多,感悟也更深,左鎮的神奇與文化衝擊。

實地走訪左鎮,更能夠以設計師的同理心去理解當地人的處境。

更加感恩與珍惜當下所處的環境和相遇的人們。

人數有限的左鎮區中,當地的耆老和孩子們亦是左鎮無形的珍寶。


(同學們報告的順序與大綱)



(與左鎮國小教務主任連線)



或許創作的過程中偶有挫折,更多的是路途遙遠,了解不多的身心上的磨難與天人交戰

但感恩、合作和信任,比起單打獨鬥更能夠形塑出大家對於左鎮的意象並營造地區的共榮

同學在跋山涉水一個小時多的車程,或許對左鎮地區有誤解,或許對於迢迢長路感到無力

偶有私下抱怨左鎮路途漫長的聲音,但當大家共同成果浮上檯面,喜悅與自豪體現在每一組的成果中,這一學期的奔波與疲倦,終於迎來了心理層面的回報,一種釋懷的滿足感

瑋麒老師給予同學們的鼓勵與支持,對每組都給予支持以及耐心的指導,耐心回應每個同學的每個問題

gather town的程式編寫也下足了功夫,非常紮實的講授課程,除了基本功之外更額外教導如何編寫程式碼,而在同學製作作品後亦有滿意的笑容,成果展也顯然不負老師的期待

互動設計相關的老師們也收穫邀請,以及當地負責人亦接受了邀請百忙之中撥空來訪,與當地人和其他老師共享同學們的成果

 


 

          (當地負責人百忙之中撥空來訪成大點評學生作品)

(學生與老師分享作品)


左鎮的創生之路還有很長,縱使我們期望他們符合我們內心的期待,但不得不承認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或許我們不需要為了急於求成而揠苗助長,只需要一步一步慢慢來,就像小時候學寫字一樣

 


Share:

【成果展演】「成大 Book 一市」移動圖書館 - 生態藝術好「竹」藝 前進左鎮光榮實小

 (文/吳冠璋,圖/吳冠璋)

▲上圖為2023年11月18日「成大 Book 一市」移動圖書館—生態藝術好「竹」藝 課程學生們、成大藝術研究所馬薇茜副教 授、材料系蘇彥勳教授以及扯鈴技術指導—袁丞揚老師出發前往左鎮光榮實驗小學前,於成大圖書館門口的合影

    2023年11月18日清晨6點45分,在太陽都還朦朧的寒風中,「成大 Book 一市」移動圖書館—生態藝術好「竹」藝課程的10位學生和3位指導老師便已全數聚集於成大圖書館的門外,因為今天是個特別的日子,等待著他們的是一輛小巴士和一趟充滿驚奇的旅程!

    事實上,這群來自不同年級、不同領域的學生從原本的互不相識,到最終能一齊策畫成果展演,歷經了將近一學期的課程的洗禮,而今日他們將前進位在左鎮區的光榮實驗小學,將一路以來的所有辛勞與努力盡數展現於光榮實驗小學的學生們面前。出發前,大家拖著惺忪睡眼,再次確認了所有的教材以及所有準備給光榮實驗小學各年級生的獎品:低年級配有彩色筆及貼紙;中年級配有檔案夾及筆記本;高年級則是分配到了檔案夾以及便利貼,而後才上車,開始了長達約1小時的公路之旅。

    當小巴士抵達光榮實驗小學校門口時,映入眼簾的是光榮實驗小學的黃總務主任俯身放下剛砍竹子的畫面,而這批竹子將會用於接下來的竹竿舞表演之中!


    

    隨著光榮實驗小學的學生們一批批地進場,今日的「成大 Book 一市」移動圖書館—生態藝術好「竹」藝 課程成果展演也跟著拉開了序幕:首先是由扯鈴技術指導—袁承揚老師帶領的扯鈴表演,10位學生透過先前課堂所學的運鈴、拋鈴、甩鈴等技巧,完美的展示了一系列的精采動作;接著是由成大藝術研究所馬薇茜副教授帶領的甩槍花以及竹竿舞表演,各式技巧的炫示讓光榮實驗小學的學生們各個嘖嘖稱奇、拍案叫絕。

圖為生態藝術好「竹」藝同學為光榮實小帶來精彩的「耍槍花」、「扯鈴」開場表演

    
    除了來自光榮實驗小學學生們的鼓掌激勵外,令人欣喜的是,光榮實驗小學的蔡坤良校長亦在表演過後給予了我們這批來自成大的教學團隊一份感謝狀!


圖為成大藝研所馬薇茜副教授接受蔡坤良校長贈與感謝狀之合照
    
    接著來到了真正的教學環節,「成大 Book 一市」移動圖書館—生態藝術好「竹」藝課程的10位學生先是向光榮實驗小學的小朋友們介紹了自己的科系,接著再以小組導師的身分拆成三個小組,分發至光榮實驗小學的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學生之中。

    各年級的教案經過長達一學期的討論後,教案的分配如下:低年級將透過繪本「竹鷹」的講述以及竹簡的DIY課程幫助小朋友更好的理解竹子與左鎮的關聯;中年級會被教導較為動態的甩槍花以及竹竿舞的演繹,期待透過肢體的運動,提升這個年齡層小朋友的興趣;高年級採取了技巧性更高的扯鈴教學,給予他們這個年齡最適性的活動安排。

▲圖為左鎮光榮實驗小學低年級小朋友手做、手寫的竹簡感謝卡片
    
    在經過了2小時的小組教案與活動後,被分別帶開的低、中、高年級學生又再度齊聚於光榮實驗小學的操場上,而此時已接近光榮實驗小學的放學時間,操場邊可見那些來往接送孩子的家長們,於是今日的光榮實驗小學學生成果展演便在愈來愈多人的簇擁下展開:只見中年級的學生踏著愉快的步伐,在操場中靈活的甩起槍花、跳起竹竿舞,高年級學生們的扯鈴表演,與低年級學生們的竹簡感謝卡朗誦,最後再配上袁丞揚老師的國手級花式扯鈴表演,為活動劃下了最棒的尾聲。

圖為光榮實小高、中、低小朋友們與成大學生們準備的「耍槍花」、「竹竿舞」、「手寫竹簡DIY」教案成果發表



    而在送走了活潑、可愛的光榮實驗小學學生們後,小學的蔡坤良校長更是帶著遠道而來的成大師生團隊們來到了隔壁的烤雞餐廳,享用了最道地的左鎮美食,並於餐後引領大家來到鄰近且享富盛名的左鎮化石博物館進行參觀,也為這次成功大學與光榮實驗小學的教案交流劃下的完美的句點!

▲圖為生態藝術好「竹」藝全體師生與光榮實小蔡校長、博物館黃導覽員於左鎮化石園區前合照


    總結今日前進至左鎮光榮實驗小學的成果展演,大夥兒都有了不同的收穫,除了要感謝所有師長們的協助與付出外,對於光榮實驗小學學生們滿溢的熱情以及比預期來得更好的配合度,「成大 Book 一市」移動圖書館—生態藝術好「竹」藝團隊也感到十分欣慰,並期許這趟旅程能真正為左鎮光榮實驗小學帶來特別的意義!


出車成果之回顧影片,感謝江少凱同學剪輯

Share:

【課程紀錄】「成大 Book 一市」移動圖書館 - 生態藝術好「竹」藝 課程紀錄

 (文/吳冠璋,圖/吳冠璋)

    ▲上圖為生態藝術好「竹」藝 全體學生以及指導老師:成大藝術研究所馬薇茜副教授、材料系蘇彥勳教授於11月 18日當天在台南市左鎮區化石館的合照

「成大BOOK一市」移動圖書館系列課程生態好「竹」藝藉由成大藝術研究所馬薇茜副教授、成大材料系蘇彥勳教授的指導,「前進左鎮光榮實驗小學締造共同價值」為最終目標實行了為期18週的點子發想、發散、聚焦與收斂,循序漸進地帶領來自不同年級、七大系所:物理、資訊、生技、不分、歷史、中文、工資管、統計的十一位學生串起共學、共做、共感的課程理念。

課程的第一章以肢體延展為破冰主題,在身心靈的放鬆與交流下拉開了序幕:首先是分組情境劇,欲以發票中獎的情境結合不同情緒,透過學生的詮釋進行各富特色的演繹;接著是小樹的角色扮演,考驗學生們對於想像力的運用、並同時給予他們靈活發揮的空間,因此促成了各型態的「小樹」:有人描述其小樹像極了榕園那顆婀娜多姿的參天大樹、有人則形容自己是顆剛發芽、孱弱地被風吹起的小樹!透過如此「做中學、學中做」的互動教學,學生間也建立了初步的合作與溝通機制,為接下來的課程討論奠定了良好的基底。







▲上圖為「成大 Book 一市」移動圖書館—生態藝術好「竹」藝 課程師資:成大藝術研究所馬薇茜副教授、扯鈴            技術指導 - 袁丞揚老師以及課程學生們的課堂合照

接下來的篇章中,課程內容與最終目標的連結逐漸明朗,除了延續不同系所成員間情感與默契的各式交流活動外,計畫的核心元素:左鎮光榮實驗小學、竹子、扯鈴、槍花等也逐一被揭開了謎一樣的面紗:左鎮光榮實驗小學特別之處在於它與緊鄰其側的左鎮化石博物館有密切的關聯,除了博物館本身與國小校園結合外,左鎮化石博物館更是「全臺唯一」一間動用國小生—光榮實驗小學學生進行展區導覽的博物館。

而竹子與左鎮、扯鈴、槍花以及竹子本身的用途則令人稱奇:由於台南左鎮土壤鹽鹼性高,被稱作惡地,而作為較能忍受惡劣環境的植物,刺竹一直是左鎮當地的優勢植物,因此「成大 Book 一市」移動圖書館—生態藝術好「竹」藝 將竹子融入課程中,試圖以左鎮的在地景觀為核心,創造大學端與左鎮方的共同鏈結。另外,扯鈴又名為「空竹」,現以編列為中華民國的民俗體育活動之中、槍花的手柄則是以竹子製成,竹子的用途範圍之廣,小至工藝品的雕琢,大又到肢體、戲曲的展演,甚至可結合國際SDG目標,跟上時代潮流,進行名為「永續」的研發與使用。

隨著出車到光榮實驗小學的時日將近,學生們透過持之以恆地的練習又交織出了許多篇章。在扯鈴技術指導—袁丞揚老師的細心教誨下,大家逐漸從完全沒接觸過扯鈴的零基礎新手,蛻變成了能進行平穩運鈴、雙人對拋、八字甩鈴以及手指轉鈴等較高難度動作的好手;而耍槍花的傳統技能也在指導老師—成大藝術研究所馬薇茜副教授的指導下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

    ▲扯鈴技術指導 - 袁丞揚老師教導學生扯鈴的技巧

    ▲成大藝術研究所馬薇茜副教授教導學生耍槍花

然而,除了上述較為動態的課程訓練外,「成大 Book 一市」移動圖書館—生態藝術好「竹」藝 也為學子們安排了較為靜態一章:「圖書館資源使用與搜尋技巧」課程,透過圖書館知識服務組—柯炳州先生、羅組長及工作人員白先生等的指導,學生們學會如何運用成大圖書館線上以及線下資源,甚至能將此技能用於最終目標–對光榮實小的互動教學之上,例如學生們利用成大圖書館線上館藏目錄的檢索功能找到了40本書集,帶往左鎮,與光榮實驗小學的學生們分享。

課程的倒數幾章,成大藝術研究所馬薇茜副教授、扯鈴技術指導袁丞揚老師帶領三位學生前往左鎮光榮實驗小學進行場地勘查,在那裡見到了光榮實驗小學的蔡坤良校長、黃總務主任以及謝體育組長,並留下了珍貴的合影。

    ▲11月6日上午,由成大藝術研究所馬薇茜副教授以及扯鈴技術指導袁丞揚老師帶領三位學生前往左鎮光榮實驗小            學進行場勘,上圖是與光榮實驗小學蔡坤良校長、黃總務主任、謝體育組長的合照


而很快的,來到了最終章!大夥兒搭乘了小巴士來到了台南市左鎮區的光榮實驗小學,將一路以來的課堂討論、依照年級規劃三階段與三大完整主題:低年級的「竹鷹」故事閱讀以及竹簡 DIY;中年級的槍花與竹竿舞;高年級的扯鈴教學,透過惡地「竹子」、傳統技藝:「耍槍花」、「扯鈴」等各項鮮活元素的注入,為這所位在惡地—台南市左鎮區的小學增添一分新意,不僅拓展教學藝文共學新體驗也落實大學社會責任!

    ▲在左鎮光榮實驗小學的互動教學

左鎮光榮實驗小學的交流雖然已畫下句點,但是在最後篇章之後,回到成功大學的生態藝術好「竹」藝 師生團隊仍然不停歇,開始繼續為了接下來2023年12月12日至隔年1月5日的課程成果展覽進行策展安排,在元素上,除了成果展影片、參與學生心得外,也將各年級教案及成果:實體教材、小朋友作品、活動照片呈現於展覽之中,留下值得留念的回憶紀錄。
Share:

【成果發表】「行為生物學」台南市郊區動物行為生態調查

 (文/ 涂肇中;攝影/ 涂肇中)

由生命科學系生態組的李亞夫老師所指導的「行為生物學」的程,藉由生態學統計和模型設計廣泛應用於解決生態問題,從個體行為、族群動態到群聚對全球環境變化的反應。鼓勵和訓練學生觀察動物的行為和設計實驗,培養行為生物學理論、假說、與測試假說的邏輯關係之能力。


此課程讓學生探索台南市的郊區、潛山地帶、惡地和自然環境中,生物所利用的棲地和資源,並進自己設計與規劃實驗,進行野生動物行為的觀察

在9-12月期間於台南市的郊區,例如:新化區(新化林場後山步道)、左鎮區(農路和產業道路)、山上區(水道博物館密林區)、龍崎區(虎形山公園)等地方進行野生動物行為的觀察。學生需詳細和耐心觀察動物的行為,提出問題,並思考該行為與生態演化的意義。

每位學生觀察的動物都各有不同,觀察到的種類有兩棲類、爬蟲類、鳥類、哺乳類、無脊椎動物(如昆蟲)等動物。而經過野外觀察動物的行為後,學生需要在課堂上準備個人報告。

Share: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

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