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錄】創作實務與反身性方法論期末線上成果發表

 工業設計所 簡瑋麒老師所開設之創作實務與反身性方法論於6/22(二)舉辦線上發表會

首次利用gather.town平台建置虛擬場域,讓同學進行作品的發表,也社區夥伴體驗到「數位漫遊」的發表模式。


岡林-草山像素地圖24小時開放,隨時歡迎朋友上線漫遊。


        這個學期同學們將訪查以及演講獲得關於惡地文化、歷史的知識套入在設計理念當中,進而在左鎮的文化遺產道路上做場域設計的提案。每組同學在文化遺產道路中選擇一個位置來放置他們的設計產品。作品在安置後,同學將與社區夥伴一同透過「漫步」,來反思作品在場域中真實帶給人的體驗。漫步活動雖然因疫情因素,改由虛擬的「像素地圖」上進行,但也因此發現了更多社區發展的未來可能性。


同學們在Google Map設置之產品擺放位置

作品介紹

  • 「竹之光 生命線」



為位於公舘社區發展協會(岡林國小)門口,是盞在夜間默默點亮的竹籠燈火光,掃描上面的QR-Code可以看相對應位置上之景點和歷史故事。

材質:竹編+塑膠+電子零件
功能:夜燈、QR code
說明:暗夜的路上有盞默默為你點的光,串接成線。每個安置的點都有一張QR-Code,讓到當地遊玩的人可掃QR-Code連接雲端觀看相對應位置,景點歷史故事並同時呈現畫面。

  • 「歷史VR相機」



岡林教會前的「歷史VR相機」模擬舊時濕板攝影的操作意象設計作介面。透過相機濾淨效果,遊客用手機可以同時拍下岡林教會現在和過去的樣貌。


材質:密集板、金屬
功能:配合使用者的手機APP、以AR拍照
說明:用濕板攝影的操作意象設計操作介面。掃描Qrcode即出現AR場景模型,路人可用手機同時拍下岡林教會現在和過去的樣貌(AR),甚至與模型場景互動,讓場景不再只是與路人疏離的物件。

  • 「游走的魚」



草山月世界道路邊的「游走的魚」雕塑,利用擬人形象批判惡劣環境與當地居民的樂天知命。


材質:金屬
功能:造景裝飾
說明:主要敘述在於停滯的水和淤積的污泥,非常惡劣的土木水利狀態已經非常嚴重的干擾到當地居民的生存了。我們不希望用一個很嚴肅形式,來敘述一個很嚴肅的主題,但是我們仍然希望抱持某種諷刺地趣味、來看待眼前這片漸漸消失的地。一隻條魚拿著傘穿著雨鞋… …

  • 「雨棍拉叮咚」


公車站牌旁的「雨棍拉叮咚」涼亭上,懸吊的雨棍發出聲響,標示當地歷史上發生過的豪大雨,引人反思。


材質:桂竹、長枝竹、木、茅草
功能:公車亭、雨棍
說明:多個大小不一的雨棍串連起來,最上方有繩子可以拉扯,讓雨棍在拉與彈回之間翻轉,發出下雨的聲音;雨棍大小、拉扯速度,都能影響發出聲音也不同。每支雨棍代表不同歷史時間中、在當地發生過的豪大雨,讓使用者反思天災問題。

  • 「放筏遺跡」


草山溪邊的「放筏遺跡」則呈現了早期居民將竹子捆成竹筏、輸送至下游販售的經濟模式。


材質:刺竹、長枝竹
功能:景觀裝置
說明:過去鎮民會將竹子捆成竹筏,經由草山溪將其運輸至下游處販賣,而這種商業行為現在已成為歷史。為了讓歷史能夠讓遊客面前再次呈現,因此想要建造一座竹筏並將其至於草山溪的岸邊。

  • 「惡地繫流」


要月橋前的「惡地繫流」以大面透明鏡片,讓遊客觀看地景時,也看到鏡片上疊加的圖騰資訊,反思其象徵的意義。


材質:金屬、壓克力、樹脂
功能:透鏡中觀看景色
說明:以層層疊加的手法,詮釋左鎮的興衰。從交通樞紐演變為荒蕪,呈現左鎮於不同狀態下所蘊含的人文地景,都是這片土地的其中一種面貌。它同時提供了水源的保護,但也同時默默承受各種哀傷... 三面透鏡讓人從不同的視角來看這片景色,期望讓人對於土地能夠有更為深刻的反思。

線上成果發表


線上發表大合照

        雖然在期末發表時受到疫情影響而無法將作品放置於場域,但我們透過gather.town上建置的虛擬像素地圖場景,參與者們彷彿身歷其境、來到岡林-草山文化道路上,透過按鍵控制小人和大家一同漫遊,在道路上可看見同學作品的解說及圖片,而周圍的叢林植物及當地的建築物皆是模擬當地場景來做架設,希望可以在疫情時期為同學帶來最深刻且不同凡響的發表體驗。







        透過線上虛擬發表,同學們的作品受到當地社區夥伴的認可、並獲得充分的意見回饋。同學的作品可圈可點,但當設計構思透實作作品在場域中產生的對話,更重要的是,同學們理解了設計的力量與局限,也獲得了實作上的信心。我們期盼這些作品能夠更進一步安置到場域中落紮,為左鎮惡地的人文地景重新構築其具有永續性的未來。




Share: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