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數位說書人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數位說書人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活動紀錄】「惡地嚮導」如何客製 GPT?以《左鎮地方報》為例

(文/李奕萱;圖/李奕萱)
要讓GPT說出台南左鎮的故事,並非僅僅提供資料那麼簡單,而是一場結合科技與文化的重建實驗。這個過程如同搭建一座土埆厝,需要備料、拍土、眾人齊力參與,最終才能完成一棟能遮風避雨、凝聚人情的建築。

在《左鎮地方報》的實作過程中,我們發現GPT並不只是提供標準答案的機器,它具備模擬語氣、轉化敘事風格的潛力。關鍵在於輸入的語料是否貼近地方脈絡。我們建立知識庫時,導入了來自USR計畫多年耕耘的田野研究資料,包括:

  • 《臺南左鎮化石地質公園開發研究》:記錄草山、二寮等地地質如何從惡地轉變為保育區。
  • 《沿山左鎮》(台史博地方學專刊):描寫蔗里人、沿河聚落的地方人物與生活史。
  • 《左鎮在地建造策略》:探討公館土埆厝、在地建材與協力營造的建築文化。
  • 《左鎮鄉聚落的發展與變遷》:分析宗教、農業與人口結構的歷史變動。
  • 《史蹟勘考》(復刊第1–4號)系列:由成大歷史系師生調查的地方史資料,涵蓋李家古厝、簡宅與在地信仰人物。

這些文字資料經整理後,轉為純文字格式並上傳至GPT的知識庫模組,成為它學習語言、敘事風格與背景知識的重要依據,讓它能說出不只是資訊性的內容,而是富含地方記憶與文化紋理的語句。

MyGPT設定頁面

除了資料備料,我們也透過MyGPT提供的客製化介面,針對語氣、角色與對話邏輯進行細緻設定,使GPT不只是能回答問題,更能「像地方人一樣說話、講故事」。本次客製內容包含以下幾個關鍵面向:

談話場景設定:

將整體對話情境設定為「榕樹下」,模擬庄頭日常聊天的空間感與節奏,讓使用者一進入互動,就像坐在左鎮街頭某個午後,和長輩、鄰居閒話家常。

角色設定:

我們建立了 8 位真實人物與 8 位虛構人物,每位角色皆含以下屬性:

  • 生活年分:設定角色活躍年代,影響語言與敘事時空。
  • 生活地區:標記其所在聚落(如岡林、二寮、公舘等),連結在地知識。
  • 人物大事記:從田野文獻中擷取角色參與的重要事件,如推動化石保存、參與教會教育、建造古厝等。
  • 口頭禪與語氣特徵:根據訪談或文本語料設定角色的常用語或語尾,強化人物辨識度與互動真實感。

左鎮大事記模組:

從多份地方文獻中整理影響左鎮發展的重要事件,建立可供 GPT 在對話中調用的資料模組。每筆事件紀錄皆包含:

  • 發生年份
  • 發生地點
  • 影響層面(如產業、宗教、交通、聚落變遷等)

對話邏輯設計:

為使互動更加流暢與豐富,我們設計了以下回應邏輯:

  • 當使用者與某角色對話進行至一定篇幅後,GPT會自然引入另一位角色加入對話,模擬庄頭「越講越多人參與」的情境。
  • 若偵測到對話停滯或缺乏延伸,GPT會主動丟出新話題或補充一則左鎮大事記,確保談話不中斷,也讓使用者能從不同角度認識左鎮。

這些角色之間的模擬對話,讓GPT更自然地掌握口氣轉換與文化深度的表達方式。

角色設定完成後,我們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從小型敘事開始訓練GPT的語言與敘事能力。例如讓它模擬李伯說:「厝是咱大家的力量蓋出來的」,或請它描述藍先生談古地名的由來。隨著練習次數增加,它逐步掌握使用俚語與模仿長輩語氣的能力,語言表現也更貼近左鎮人。

其中一些模擬對話也呈現了地方文化的交會,像是劉牧師說:「教孩子識字,是我最大的心願。」春木伯回應:「牧師講的,其實跟咱祖靈的叮嚀有異曲同工啦。」這樣的對話,讓基督信仰與西拉雅文化不再呈現對立,而是展現出共存的可能性。又例如化石爺爺談起:「這骨頭是千萬年前水牛走過的痕跡。」簡家後人則回應:「這些木雕和彩繪,是咱祖先留下的痕跡。」自然時間與人文記憶在這樣的互動中交織,使故事更具深度。這些對話不只是資訊的輸出,更像一場活生生的文化交流,讓自然的時間與人文的記憶得以交織,建構出立體的在地敘事。

GPT生成模擬對話場景

我們也思考如何讓客製GPT的過程具備開放性,讓更多人能參與其中。若流程過於複雜或語言過於學術化,將可能排除多數地方參與者。因此我們特別要求GPT使用「社區居民聽得懂的語言」來回應。例如在解釋耐震補強時,它不會使用「靜力分析法」等術語,而是說:「厝若沒補強,風一大就搖;補了,就像給厝穿上厚衣裳。」這樣的語言不僅可理解,更能引起認同。

與土埆厝一樣,GPT一旦建立後也需要不斷修繕與維護。左鎮的文化脈絡並非靜止,它持續變動,像是西拉雅文化的復振、化石園區的推動、以及青年返鄉的新興行動,這些都是 GPT必須持續更新的內容,才能真實反映「當下的左鎮」,而非停留在過去。

客製GPT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文化工程,就像左鎮人蓋土埆厝,不是一人之力,而是透過群體參與,一鏟土、一雙手慢慢拍出來的成果。我們期待這個GPT,不只是工具,而是一個會說故事、講地方話、能陪著左鎮一起走向未來的數位說書人。


Share: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

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