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農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農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活動紀錄】「SDG11鄉村產業永續發展研究」龍崎地方發展與產業變遷參訪

 (文/郭玠佑;攝影/曾思茜) 

本課程今年再次來到台南市龍崎區。作為人口老化高、被列為「極限村落」的龍崎地方,過去是竹產業興盛時期的生產重鎮。然而,隨著竹產業沒落,地方發展逐漸式微,目前除了少部分伐竹外,以種植鳳梨為主要經濟收入。在相對嚴苛的惡地環境,地方發展更能看到人與人的互動與溫暖,以及從地方做起,一起面對挑戰,致力於往永續的未來。

2024年10月19日,在走進牛埔農塘教育園區前,我們在一旁的傳統土角厝裡,由長期參與社區事務、引領地方動能的龍崎永續發展協會余奕進理事長,介紹牛埔農塘從早年灌溉、淤積清理到防洪功能,以及目前社區努力經營的景點風貌。另外,也一併透過簡報分享,理事長近年在地方的努力,永續發展協會一項重要的業務,便是負擔起社區老人照護的職責。

余理事長於土角厝內介紹園區與社區事務

實際走入園區,理事長沿著路線一一細數各式維護、工程的細節與努力,除了技術與資源,更仰賴社區夥伴的長期投入。園區內也能看到招牌的惡地地形,步道沿著小丘蜿蜒,觸手可及的泥岩土壤讓同學們對惡地的印象不只停在照片。走到湖區,映入眼簾是被惡地地形圍繞的牛埔農塘,穿插在惡地山脊間的水與綠,搭配吹過湖面而來的徐徐微風,讓人的心不自覺得留在這裡。園區內還有許多環境工程的技術,結合景觀與教育,讓參訪者能帶著滿滿收穫回家。

同學們近距離接觸惡地地形
牛埔農塘與淺山地形穿插

除了自然與景觀完美相容的風貌外,在理事長的話語、眼神中,看到的是滿滿對社區的愛。雖然嘴上說著許多繁忙、勞苦的業務,卻對所到之處充滿著驕傲。正如理事長常說的:「照顧老人要用愛心」,能感受到,對地方人、事、物的愛更是期間內涵。

接著,我們來到龍崎區農會,由董啟聖主任為我們介紹龍崎區產業發展狀況,也帶到農會近期推廣業務,除了經營多年的竹碳、竹產品外,近年也開始有農業循環的新觀念與試驗。正巧,也有參訪同學正在進行循環農業相關的作業研究,現場變開啟深入的交流,刺激大家對於永續發展的新想像。

董主任分享農會循環利用事業經營

下午,我們來到百竹園,由張鈞博園長帶我們參觀園區。命名為百竹園,是因為園區真的有百種竹種,園長蒐集了大大小小、國內國外的竹種,替我們介紹各種竹類的有趣知識。特別的是,同一種竹子在不同地區生長,會有外型上極大的差異,可以說明竹類受到氣候條件影響之深,但又能看到期間調適與韌性。

百竹園傳承著傳統竹藝手工,製作大大小小的家俱。園長現場教學,更讓同學們體驗剖竹、剖片,園長說,傳統上要學好期間技術,剖出來的竹材要能使用到竹編內,至少需練習過一車的竹子。在實作當中,園長也介紹了龍崎竹產業的興衰,與當時人們如何仰賴竹子維生的日常實踐,使得同學們更能感受到百竹園正在進行的事業,與傳統技術的重量。

同學們動手實作學習剖竹

龍崎區並沒有熱鬧、興盛的聚落,而是像更多臺灣普遍的農村,有自己的生活空間,與互相關照的社區人們。作為規劃學習者,接觸龍崎的地方人士,讓人更深刻理解,地方發展的特性與脈絡知識的重要,以及從中看見資產與機會,結合地方網絡、行動者,所能帶來對地方有真正影響的潛力。

於百竹園與張園長合照


Share:

【田野調查】「SDG11鄉村產業永續發展研究」龍崎農產業參訪

 (/何宜庭、課程同學;攝影/何宜庭)

鄉村產業要永續發展,包含許多重要的元素,台南市龍崎區近年老化指數位居全台前幾名,被列為很可能成為「極限村落」的區域。地方發展的未來在哪?人口高齡化鄉村產業如何永續發展?本課程以鄉村產業的永續發展切入,希冀帶出一些創新的、有價值的觀點。

20231014日,課程前往龍崎區參訪。首先,由龍崎區農會的董啟聖推廣部主任進行開場,帶我們瞭解龍崎區農會在鄉村永續經營的各個面向所做的努力。第一是農會與農業部農民輔導司合作推動綠色照顧站,包含以各種綠色體驗(綠藝術、綠飲食、綠用品、綠栽培等)帶入終身學習,並且發展健康諮詢服務與互助共食服務;第二,因應氣候變遷,配合龍崎區內重要的林產業資產-莿竹,推動老化竹林更新、活化竹林碳吸存能力、強化國產竹材供應鏈及推動林產品全材利用、促進林產業經濟效益及碳保存功能;第三,利用循環經濟概念達成碳中和,推動農業副產物與剩餘資材利用、擴大循環經濟產業發展、提升沼氣及生質能利用效率、提升綠能生產效率、活化荒廢林地建立莿竹經營方法學。



接者,由龍崎永續發展協會的余奕靖執行長,和我們談談地方組織、社區長照、地質公園行動。在長照發展上,龍崎永續協會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集合起社區的長輩,讓他們來到場域和其他夥伴交流,並對每個禮拜的課程感到期待。另外,對於地方發展,剛在龍崎區成立的台南地質公園也是一個重點,樂齡學習的地方長輩也對此感到很興奮,希望能為自己的家鄉盡一己之力。

下午,我們來到百竹園,由張鈞博園長為大家介紹龍崎地方竹產業的發展脈絡。莿竹的生長特性為叢生型竹類,高度約15~20M、竹桿密集叢生的竹子,竹桿基部的小枝條會變成刺,適合冬乾少雨的季風型氣候,剛好適合生長在保水能力差、土地又貧瘠的青灰岩山區,過去作竹材、炭薪、建材,現多作為蚵棚、果架。園長提到幾個當前莿竹發展的課題,包含竹製品普遍需求降低、莿竹採收不易、缺乏積極經營之動機,亦難以吸引年輕的經營者與受雇人力投入等。



作為空間規劃者,必須不斷去思考,我們如何去界定問題?如何應用各種策略或工具協助地方提出的發展需求?本堂課程同學梳理老師提供的理論,理解地方的各種發展現況後,提出了幾點反思:

1.   產業發展定位可以被視為鄉村間緊密關係的紐帶節點,它的確立可以促進鄉村持續發展之動能,並確保其長期發展。

2.   龍崎可視為農村發展型鄉村,周邊腹地所仰賴之資源產業項目「竹」係為重中之重,其在產業鏈中的發展定位既是原點,也是終點,起訖點合一可以是循環經濟進行的潛在可能。

3.   鄉村地區空間發展配置應重視生產性服務設施的提供,備料場即為一例,影響後續竹產業在龍崎之長期發展可能。

4.   雖不可否認二三級對於產業復興之能動性,但一級產業不僅是基本,更可以是一鄉振興之發展根本。

Share:

【田野調查】「SDG11鄉村產業永續發展研究」美濃農產業參訪

(/何宜庭;攝影/何宜庭)

鄉村產業要永續發展,包含許多重要的元素,高雄市美濃區作為許多農產業發展的示範地區,不論是農產業在地公私部門組織、農業地景價值之應用、與空間發展脈絡,對於本課程探討鄉村產業的永續研究,必定有許多可參考之面向。

20230916日,課程前往美濃區參訪。首先,由美濃區農會鍾雅倫主任開場,帶我們實際走訪美濃綠色資材中心,並且分享友善環境農業資材推廣經驗。由農會帶頭推廣友善農法的耕種與取代傳統慣行農法的農藥使用,農會也整理出美濃地區主要作物的耕作季節期程表,讓美濃地力能永續經營及確保農民穩定的耕作收入。另外各種作物農業資材需求表,提供農民種植作物的諮詢,告訴農民各項作物的需求與入門門檻,或是哪些資材雷同可以輪作使用。











Share: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

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