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龍崎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龍崎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活動紀錄】「參與科技—引導與協作技術(一)」南部竹產業備料場建設共識行動及營運共識共創工作坊

 

 (文/陸家震;攝影/陸家震)

 修習「參與科技—引導與協作技術(一)」課程的同學們,延續前段時間在課堂所學的引導技巧,以及工作坊流程設計技能,將實際所學應用至惡地協作計畫之場域,於2023年7月6日(四)分別舉辦上、下午兩場權益關係人工作坊,上午場次工作坊主題為部竹產業備料場建設共識行動工作坊,聚焦於討論如何凝聚權益關係人共同致力於回應新興竹產業綱要計畫之設置南部竹產業備料場的政策目標。下午場次工作坊主題則為南部竹產業備料場營運共識共創工作坊,討論重點在於釐清備料場營運角色定位,並擴充潛在營運單位的永續經營想像。

為振興我國竹產業發展,活化偏鄉經濟,行政院農委會研擬新興竹產業計畫(111-114年),統籌三級產業、技術教育及法規等面向,規劃10年短中長期程之整體竹產業發展,重新串聯從生產、加工、研發應用到銷售的整體產業鏈。計畫當中包含將於112年底前建置2座備料場的目標。然而,以南部竹產業鏈現況而言,竹材分類作業多在採伐現場完成,且莿竹有其材料特殊性,需要更細緻地思考南部莿竹產業的備料場如何規劃。當前,備料場規劃面臨土地選址與開發成本的挑戰,且地方權益關係人對南部區域竹產業發展共識也尚待整合,包括各權益關係人對於南部莿竹產業的備料場的定位及角色認知與期待不一。

因此,上午場次工作坊以行動計畫工作坊(action planning)為引導方法基礎,由修課同學們扮演引導師,負責不同階段及功能的引導工作,帶領權益關係人從一開始的想像備料場建置完成的勝利景象,到盤點並釐清現況大家所擁有的強項、弱項,以及面臨到的潛在威脅及風險,再據此提出具體可衡量的承諾目標,指引後續行動任務的擬定。

南部竹產業備料場建設共識行動工作坊參與者討論情形
南部竹產業備料場建設共識行動工作坊參與者討論情形
南部竹產業備料場建設共識行動工作坊參與者討論情形
南部竹產業備料場建設共識行動工作坊參與者與引導師同學合照
南部竹產業備料場建設共識行動工作坊共創成果

延續上午工作坊的討論成果,新興竹產業計畫提出設置竹材備料場之目標,但不同區域的竹產業發展現況相異,在未來莿竹應用層面擴大時,不同應用產品所對應之竹原料規格及需求將逐漸成長,現行操作模式勢必將作出調整,備料場在這之中又該發揮什麼功能?


下午場次工作坊聚焦未來備料場營運內容規劃,邀請權益關係人們共同思考備料場如何滿足未來莿竹產業商品化的材料需求。預期工作坊成果將使南部莿竹產業未來的規格需求浮上檯面,藉此釐清竹材備料場需要具備的具體功能。


下午場次工作坊以團體共創法(consensus workshop)為方法基礎,以回顧現況結合激發創意的腦力激盪開始,透過想法碰撞與互動,再逐漸藉由卡片的群組及命名收斂出備料場未來營運之可能。參與者們在過程中踴躍發言,熱烈討論,相信經過這次工作坊的舉辦,地方權益關係人對於備料場未來如何在南部竹產業中扮演重要角色並發揮功能將會更加清晰。


南部竹產業備料場營運共識共創工作坊討論情形

南部竹產業備料場營運共識共創工作坊討論情形

南部竹產業備料場營運共識共創工作坊之引導師同學引導情形










南部竹產業備料場營運共識共創工作坊共創成果

南部竹產業備料場營運共識共創工作坊參與者與引導師同學合照


Share:

【活動紀錄】「參與科技—引導與協作技術(一)」ICA Taiwan引導師訓練課程

 (文/陸家震;攝影/陸家震)

2023626日(一)至71日(六)「參與科技—引導與協作技術(一)」課程於規劃與設計學院耐震大樓5107教室,授課教師張秀慈、黃偉茹老師邀請ICA Taiwan(The Institute of Cultural Affairs, 文化事業學會)的引導師團隊,訓練修課同學學習如何扮演一名引導師(facilitator),以帶領一個團隊能夠進行有效討論及凝聚共識,乃至採取行動策略。

Day1 ICA引導師帶領修課同學討論對於本課程的期待 

Share:

【獲獎記錄】大數據探勘與分析應用於空間規劃實習成果 榮獲110年第16屆 全國規劃系所實習聯展 競賽組-優等獎、110年全國大學校院數位人文大數據學生競賽 攻頂組-第三名

(文/吳虹玉)
本課程為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系,自108學年度起,由黃偉茹老師、李子璋老師及電機系解巽評老師共同開設-大數據探勘與分析應用於空間規劃實習。因應科技進步與網絡社會發展趨勢,從多元管道取得及分析大量數據資料,應用於空間規劃專業上。透過研討與實作,與資訊技術及資訊科學領域合作,建構適用於台灣空間規劃的大數據資料探勘與分析。以「西南惡地觀光遊憩規劃調查分析」為主題,探討左鎮、龍崎、田寮、內門等人口萎縮、超高齡化之地區,投入新的規劃分析方法,試圖解決官方統計數據不齊全的困境。另一方面,為了闊展惡地觀光遊憩行為與市場,課程規劃設計期望同學從做中學,探索分析大量非結構化或結構化的數據資料,應用於空間規劃專業上,藉此透過課程實作,逐步建立在地資料庫,提供未來規劃與決策參考。

本課程成果,由108學年度甘雅筠、林敬樺、林慧萍、吳虹玉等四位同學,以「左鎮龍崎士-騎出你的生活態度」主題參與110年第16屆全國規劃系所實習聯展,獲得競賽組-優等獎;109學年度謝喬安、戴君穎、許婉容、李岑晏、陳品豪等五位同學,以「登月攝險」主題參與110年全國大學校院數位人文大數據學生競賽,獲得攻頂組-第三名。參賽作品介紹如下:

左鎮龍崎士-騎出你的生活態度:
運用爬蟲軟體Python挖掘Google地圖API在地熱門景點資訊,結合網格大數據分析電動輔助自行車租借設潛力站點,透過問卷以及SWOT市場性分析,提出景點服務設施改善以及自行車路線指標系統規劃。針對潛在自行車路線屬性及沿途景點特色盤點遊程路線,加強沿路指標系統、服務設施體系(包含電動自行車租賃站點)等自行車旅遊所需設施,塑造專屬自行車的旅遊路線。參照旅客偏好及自行車路線景點屬性,規劃觀日、生態體驗、歷史休閒等三大主題,結合路線特性,歸納適合於親子旅遊或挑戰極限等類型的旅客皆適宜的自行車主題路線。彙整自行車租借點位、主體路線、景點介紹、大眾運輸串聯、活動消息等資訊,建立觀光資訊整合平台APP,提供旅客在遊程中所需的即時旅遊資訊。

左鎮龍崎士-騎出你的生活態度:大數據分析及實質規劃概念
Share:

 

【活動紀錄】Book一市---龍崎探索去

文:周子妤/圖:移動圖書館團隊日期:2021/06/06

  時序入夏,高溫燠熱及梅雨鋒面輪流陪伴我們,遙想一個月前跟大學生們共同前往龍崎的經驗,對比著現今因為疫情無法出門的情景,令人感嘆不已。

  猶記課程一開始同學彼此間的不熟識,經每週的討論激盪火花、準備相關活動、實地拜訪龍崎國中至當天實際操作,最後還有6/8的線上發表,這學分,得來不易。



  課程主旨是要將書帶入圖書資源相對缺乏的地區,不過有趣的是大學生們用自己的方式轉化知識,設計活動及跑關,希望讓中學生能夠在遊戲中接收他們想傳達的訊息;尤其設計了龍鳳果醬以及竹筍冰沙製作,頗受龍崎國中的學生喜愛。



  參與惡地協作計畫已有一段時日,這個以USR(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為核心價值的計畫讓我反覆思考,直到課程即將結束前大學生們的回饋與學習反思。某位大四學生寫道:「在成功大學的最後一學期,我決定好好把握僅存的時光,盡我身為大學生的社會責任。」
我想,這就是答案。



Share:

【活動紀錄】拜訪龍崎綠竹筍產銷班

文/圖 周子妤、王健琦)日期:2021/02/08

  早晨,搭乘著松彬老師的車穿梭霧霾、我們一起前往龍崎前去訪問綠竹筍栽種者陳大哥。到達龍崎後一甩市區的壞天氣,陽光在此時悄悄露了臉、搭配著徐徐微風,令人好不舒適。 




  經過與陳大哥一番噓寒問暖,大哥帶著我們參觀綠竹筍園,井然有序的綠竹筍園中挺拔生長的綠竹,彷彿是在抬頭訴說綠竹筍的好品質,陳大哥提到自己所種的綠竹筍時眼中散發的眼神,是種無法言喻的自信。原來綠竹筍園的土壤為較鬆軟的砂質壤土,亦曾有報導指出龍崎所生產綠竹筍風味清甜「甘脆如梨」,形狀略彎呈牛角狀人稱「龍崎牛角筍」;加上龍崎竹林依四季變換不同色彩,所以龍崎素有「采竹之鄉」美名。





  然而高經濟價值的綠竹筍身後,是不是也有廢棄物存在呢?陳大哥向我們娓娓道來這其中故事,現已知廢棄物中令人感興趣的便是其中的纖維利用,而關於此議題可以在下學期即將開設的課程「循環經濟導論」中提出讓大家重新檢視並討論,以冀透過不同的視角、背景及想法共同激發出多采的內容。

(小編OS:歡迎修課!!




  

Share:

【活動紀錄】台南市農業局拜會-竹議題交流

 

為瞭解台南市農業局對於本市豐富竹林資源的管理以及竹廢循環利用的規劃,本計畫主持人秀慈老師、共同主持人偉茹老師,以及特別邀請對於竹產業知識和經驗豐富的林試所林裕仁博士一同前往拜會農業局吳威達主秘。

Share:

【活動紀錄】龍崎嶇鳥類調查及鳥類標本工作坊

(文/圖  郭育任)
為了解惡地鳥類生態多樣性,李亞夫老師帶領鳥類學課程的學生,前往龍崎地區進行鳥類調查。調查路線延182縣道,北至南162縣道;南至台南境內埤仔溝流域,其中包括了虎形山公園及牛埔泥岩水土保持教學園區。此趟調查除了了解該惡地地形之鳥類物種組成外,同時讓學生學習如何進行生態調查。
此趟調查共記載了以下物種,包括綠繡眼、五色鳥、鳳頭蒼鷹、灰鶺鴒、大冠鷲、翠鳥、烏秋、台灣小彎嘴、白腰鵲鴝、番鵑、洋燕、白頭翁、鵲鴝、白鶺鴒、翠翼鳩、大捲尾及樹鵲,調查過程中,經過南164縣道,還聽見了山紅頭的鳴叫聲從對面山頭傳來。左圖為台灣小彎嘴;右圖為停留於河谷上的翠鳥。龍崎嶇境內鳥類狀況良好,驅車在182縣道時就可見大冠鷲於空中盤旋。
除了野外的生態調查,李亞夫老師也邀請了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之高海拔試驗站–姚得正主任,及裏島標本製作所(Good Taxidermy Studio)–姚鈞菱標本師,共同指導鳥類研究工作坊。此次工作坊,姚主任傳授了多年標本製作經驗,並指導學生們如何正確的製作鳥類標本。
過程中,學生們專心的處理每一隻鳥類屍體,從剖肚、剝皮、塞棉花到縫合,深怕搓破鳥的皮。過程中遇到問題,或剝皮不順,主任、鈞菱、亞夫老師及助教們皆熱心協助,以助學生順利完成標本製作。
經過幾個小時的課程,學生們終於完成鳥類標本的製作。學生們將完成的標本置於珍珠板上,並以棉花及大頭針進行定形步驟。所有學生對此次的標本製作感到欣喜,下了課一群學生聚集在作品前討論製作標本遇到的困難和互相切磋技巧。
告別以往只能在教科書和博物館認識鳥類及其標本,此工作坊讓學生從中實際操作演練鳥類標本的製作,以此活動讓學生實際了解鳥類標本製作的技巧。
Share:

【新聞稿】「惡地不惡」透過大數據挖掘世界級惡地地景多種玩法

「你我一小步,是惡地觀光發展一大步」成大都市計劃研究所學生23日下午在未來館舉行「大數據分析與探勘技術應用於空間規劃實習」課程成果發表,學生以西南惡地為研究基地,發表結合資料探勘技術與空間規劃的4個觀光遊憩方案,現場以海報展出與口頭簡報發表成果,並邀集政府相關單位、旅行社業者、在地社區代表給予意見回饋。臺南市觀光局副局長林國華肯定學生從市場需求、數據分析到方案規劃與管理層面,提出廣泛完整的觀光遊憩方案,更有評審以「這是超級吸引我的惡地旅遊方案」,稱許學生接地氣的規劃創意。

成大都計所學生用大數據挖掘世界級惡地地景多種玩法
成大都計所學生用大數據挖掘世界級惡地地景多種玩法
Share:

【活動紀錄】建築結構與造型整合設計-期末評圖

這門課由建築系杜怡萱老師開設,結合了結構工程和建築思維的設計訓練,讓學生實際設計並利用惡地最豐富的莿竹搭建出創新竹構。透過一學期的設計與操作製作,儘管時間有所不足同學們僅製作出1/5的局部縮尺模型,在評圖的過程中,透過和老師們以及百竹園職人張先生的討論,逐步修正和精進原本的設計,並預計於暑假完成足尺的竹構。

Share: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

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