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錄】馬雅各之路(台歐班)戶外教學


(文:吳庭萱/圖:吳庭萱、楊中平)
馬雅各之路是由成大資訊工程系楊中平老師所開設的課程,在2022年五月帶領八位外籍學生走訪這條深入南台灣、穿越惡地地形的壯遊路線,進行一趟深度心靈、文史之旅,更加認識台灣醫療宣教之父馬雅各與英國攝影家湯姆生的貢獻。

Share:

【活動紀錄】台灣常用竹構接合型式分類與結構性能試驗 論文發表

(文/圖 鄭少耘)期:2022/07/11

經過兩年的研究與試驗,杜怡萱老師的研究生鄭少耘於7/11發表其論文 : 台灣常用竹構接合型式分類與結構性能試驗 ,因疫情影響,本次發表於線上舉行。


以下為論文摘要:

竹材在台灣分布範圍廣泛,生長週期短,且能自然分解,若作為構築材料,可節省運輸及製造過程耗能,減少對環境負擔。然而,竹材為天然材料變異性高,接頭形式多樣化,其結構性能之確認為竹構造設計中的重要課題。
Share:

【活動紀錄】 來自西拉雅的心意_文化遺產創意營銷 線上成果發表

 

文化遺產創意營銷課程由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林蕙玟老師指導,以湯姆生攝影作品主題式分類,透過研讀和蒐集湯姆生所拍攝內門木柵社區的攝影作品文史脈絡與歷史故事與視覺象徵,分析並尋找內門社區住民連結的關鍵元素,以規劃設計田野資料,蒐集和互動活動的基礎,與社區代表進行互動及採集資料。

接著針對田野資料文字與視覺分析,並定義相關策略以形成具執行性的方案,以創新方式製作禮盒內容並系統化和測試,將禮盒訂製宣傳策略並拍攝影片,向社區代表夥伴們與同好發表四款禮盒。

本次線上成果發表分為兩個時間6/11、6/13,第一場為針對社區代表夥伴們的成果發表,四款禮盒的設計發想歷程說明及禮盒介紹,以及播放宣傳影片。第二場為同好參與者們對四款禮盒的功能性和規畫製作細節進行線上互動交流,兩場皆得到不同面向的回饋與肯定。


兩場皆針對每款禮物盒進行投票與現場意見蒐集,讓同學們能接收更貼切和精準地評價,以便進行後續回顧整學期的反思與學習,而參與的每一方夥伴們都得到美好的互動經驗與相互學習。




6/11 第一場線上成果發表合照
6/13 第二場線上成果發表合照


Share:

【活動紀錄】回顧與前瞻—新資訊小組期末分享會

惡地協作USR計畫團隊新資訊小組教師群


 (文/趙之為,圖/趙之為

        隨著110學年度告一段落,適逢惡地協作USR計畫團隊準備提案教育部第三期USR計畫,因此計畫主持人,同時也是計畫團隊新資訊小組的召集人—都計系張秀慈教授,邀請小組內的教師夥伴進行期末分享會,回顧彼此參與惡地協作計畫或與惡地社區夥伴合作的經歷,並提出未來想新增或深化的部分,作為計畫團隊擬定新一期計畫發展路線的重要參考依據。

        目前惡地協作USR計畫團隊新資訊小組由都計系張秀慈教授、生科系李亞夫教授、歷史系陳文松教授與資訊系楊中平教授組成,透過USR計畫開設社區規劃、生態調查、史蹟勘考及文化路徑等相關課程,或指導研究生進行惡地產業、農作、歷史文化的論文研究,延伸專業能量至惡地場域。本次期末分享會主要請老師們分享110學年課程開設狀況,以及參與惡地協作USR計畫印象深刻的事物。其中文松老師提到在惡地進行歷史研究的成效較無法如振興地方經濟般馬上浮現,不過仍透過不同課名、同個場域的課程架構設計,盡可能讓學生的專題研究得以延續,不受限於學期的時程與學分限制。同時也持續將課程累積的專題研究成果彙編成冊出版,期許以紙本的形式讓惡地的歷史知識得以被散播。

        亞夫老師致力於研究自然環境中動植物的生態,同時也希望推廣自然、簡約的生活模式,因此認為透過大學的端連結進入惡地社區,是實踐研究理念且促成雙贏的契機。不過李老師也提出一些課題,包括課程時程限制、生態調查過程中與在地農友的互動較少,以及農友的期待與老師進入場域的目的存在落差等。為此,秀慈老師回饋表示生態調查是讓師生認識在地很好的過程,調查結果也很適合作為在地導覽的素材,甚至有機會與水保局綠色照顧計畫結合,進而促進在地居民對於周遭生態資源的認同,並為社區長照注入新的創意,肯定其價值。

        中平老師則運用資訊專業持續建構西拉雅語復育的資料庫,並以通識課程的形式推廣惡地重要的線性文化資產「湯姆生與馬雅各之路」,藉由通識課程跨系所選課的特性,讓西南惡地的西拉雅文化、基督教傳教歷史及沿線社區發展等資訊能觸及不同科系背景的學生,進而引發學生想更深入了解惡地的好奇心。未來也規劃將課程依學習深度拆分為兩門課,期許兼顧體驗推廣與深化對於在地知識的建立。

老師們在輕鬆的氛圍中暢聊對於參與惡地協作的想法

        關於提案下期計畫的想法,文松老師提議歷史調查與生態調查有機會可以跨域結合進行,同時也想在之後的課程帶入在地社區生活型態的調查與再造;亞夫老師分享他過去在生態調查中有觀察到外來種生物數量呈增加趨勢,因此想進一步了解外來種對於淺山地區生態環境的影響,同時也想深入了解台灣特有物種(如五色鳥)在淺山地區的生存狀況,以調查惡地農村作為守護自然資源的關鍵角色;中平老師則是希望能在文化路徑上強化區域的串聯,聚集沿線社區共有的特色。分享會在輕鬆的氛圍中告一段落,談笑之間還促成了一場內門木柵巖踏查行程,感謝老師們撥空參與,更感謝大家願意一同參與第三期USR計畫,讓計畫效益在惡地地區持續滾動

Share:

【活動紀錄】永續都市與地方行銷實習_線上成果發表

 (文/王薇婷、圖/王薇婷&張秀慈)


本學期由都市計劃學系張秀慈老師帶領同學一同走進內門,在「永續都市與地方行銷實習」課程中這次以高雄內門區的西拉雅、羅漢門兩大文化主題,進行文化路徑主題下的觀光發展計畫。

因應疫情,從原本的實體社區發表,轉為線上方式分享本學期的規劃成果。當天成果發表的與會者不僅有參與課程的同學、本校與其他學校的師生,還有公部門(水保局、台灣歷史博物館)、對湯姆生馬雅各之路有興趣的夥伴蒞臨,更邀請這學期持續用行動陪伴課程學生的內門區社區夥伴共同參與。

在當天的成果發表中,一開始由秀慈老師揭開序幕,感謝與會者的蒞臨,也分享這堂課的起源與湯姆生馬雅各之路,這學期與學生有機會走進內門,不但回應前幾年社區長輩口中連結左鎮與內門的路,更期盼結合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以西拉雅聚落、羅漢門精神的主題,引導學生深耕在地,與社區共創規劃方案。

兩組同學以走一條回家的路、內門演義為主題規劃
接著,第一組以西拉雅文化的「走一條回家的路」為題,從西拉雅文化與基督信仰結合的木柵聚落切入,藉由遊程規劃、空間設計,讓遊客認識湯姆生照片外的西拉雅聚落風貌與豐富的文化底蘊,並以家族故事交流為主軸,讓在地引路人敘說聚落中特殊的家族姓氏、西拉雅文化復興等故事。

而另一組以羅漢門文化的「內門演義」為主題,透過在地遊程連結內門著名的宋江陣、迎佛祖等節慶,並規劃以遶境為概念的街區尋寶為活動,讓遊客從內門紫竹寺了解內門發展史,更透過體驗活動深入認識內門精神,最後針對現行空間提出改善計畫,期盼結合公私部門的資源發揮內門價值。

Share: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

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