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新聞中心】成大持續推動USR 4個計劃通過教育部第三期(112-113年)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

 內容轉貼自成大新聞,連結請參考 https://news-secr.ncku.edu.tw/p/404-1037-254363.php


文、圖 / 成大人文社會科學中心
 
國立成功大學《中程校務發展計畫》揭示,培育人才的目標是讓學生在校園求學階段就能意識社會問題,將研究、學習成果回應社會的需求,並積極參與解決全球議題,勇於承擔在大學應盡的社會責任。成功大學在沈孟儒校長帶領下,以解決社會問題為核心的跨域教學目標,持續有系統地推動大學社會責任 (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USR ) 計畫,並以執行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為主體,拓展學生在社區場域的實踐責任感,傳播成大知識於地方影響力,驅動地方文化及產業發展。
 
成大通過教育部第三期USR計劃之一:惡地協作2.0H.E.A.R.T.串起共學、共做、共感的淺山心生活
 
成功大學今年共有4個計畫通過教育部第三期(112-113年)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 ( USR ) ,分別是由教育研究所董旭英教授主持的 「 相伴2026:互為主體、互利共好、底蘊再創 」(永續發展類國際合作型);生命科學系蔣鎮宇特聘教授主持的「台南400年:從倒風內海到東原山林溪北傳統特色產業的升級之路:復振與新生」(永續發展類特色永續型);都市計劃學系張秀慈副教授主持的「惡地協作2.0:H.E.A.R.T.串起共學、共做、共感的淺山心生活」(大學特色類深耕型),以及建築系張珩特聘教授主持的「長短樹下的微風-環境療癒場域之建構」(大學特色類萌芽型)。
 
成功大學在執行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計畫涵蓋了 5  個社會實踐主題,包含「知識技術轉譯」、「文化底蘊再創」、「社會永續智庫」、「跨世代新人才」以及「共融友善環境」。 這5個主題是成大實踐 USR 的核心精神,針對臺灣社會面臨的挑戰提出解方,更是出自於對南臺灣產業特質及生活特性的深刻理解,實踐與地區和諧共生的永續性發展。
 
成大通過教育部第三期USR計劃之一:相伴2026:互為主體、互利共好、底蘊再創
 
沈孟儒校長表示,成大以教育躍升帶領,深化對社會貢獻的廣度,以培育人才與創造知識作為大學使命的基盤。有系統且持續地建構大學生盡社會責任的核心概念,推動大學與社會連結,培養人才實踐精神,進而達成以學術行動力關懷社會的目標。成大也積極建立與全球大學 USR國際連結及場域合作,開發全球永續發展之國際議題。
 
人文社會科學中心蔡群立主任表示,成大《 112 – 116 年中程校務發展計畫 》已經將提升學生的大學社會責任納入為培育人才重要的目標。因此,成大社會責任培育的中長期效益評估,將是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在今年度的重要使命與任務,以完整性的自我評鑑,指引成大 USR 計畫做滾動性的改進,以達成培育人才的目標。
 
成大通過教育部第三期USR計劃之一:
台南400年:從倒風內海到東原山林溪北傳統特色產業的升級之路:復振與新生
 
Share:

【自由時報】2023大學公民調查 成大位居榜首

 內容轉貼自自由時報,連結請參考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318768


成大通過教育部第3期USR計劃之一,相伴2026:互為主體、互利共好、底蘊再創。(成大提供)

成大通過教育部第3期USR計劃之一,

相伴2026:互為主體、互利共好、底蘊再創。

(成大提供)

〔記者洪瑞琴/台南報導〕2023年「天下USR大學公民」調查最新榜單出爐,在公立一般大型組(6000 人以上),國立成功大學位居榜首,在保護環境、社區參與發揮大學社會責任交出好成績。

成大校長沈孟儒說,近年USR(大學社會責任)已是成大校務推動與發展的首要核心元素,並以 SDGs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為主軸,全力發展全校師生社會意識與實踐力,而這也成為大學與社會永續發展的關鍵助力,從前校長蘇慧貞時代開始,就奠定社會影響力為治校重點,而永續的延續能量只會愈來愈搶眼。

沈孟儒說,成大有系統且持續地建構大學生盡社會責任的核心概念,推動大學與社會連結,也積極建立與全球大學 USR 國際連結及場域合作,開發全球永續發展國際議題。

成大表示,今年天下雜誌「天下USR大學公民」調查,共針對145所大學發出問卷,最終有116所學校回卷。這份調查兼容環境永續、社會參與、大學治理、教學承諾4大構面,是國內構面最完整,也最具分量的大學公民責任成績單。成大在減碳有亮眼表現外,已有20多年歷史的成大鯨豚救援團隊,是南部最重要的鯨豚搶救團隊。

此外,成大於2019年曾取得「天下USR大學公民」調查公立組冠軍,今年重回公立一般大型組第1名寶座。究其原因,除環境永續與教學承諾拿下榜首佳績,社會參與面向,今年4月底教育部第3期(2023-2024)USR計劃,成大獲補助件數就有4件。

分別是由教育研究所董旭英教授主持的「相伴 2026:互為主體、互利共好、底蘊再創 」;生命科學系蔣鎮宇特聘教授主持的「台南 400年:從倒風內海到東原山林溪北傳統特色產業的升級之路:復振與新生」;都市計劃學系張秀慈副教授主持的「惡地協作 2.0:H.E.A.R.T.串起共學、共做、共感的淺山心生活」,以及建築系張珩特聘教授主持的「長短樹下的微風-環境療癒場域之建構」。

成大校長沈孟儒說,有系統且持續地建構大學生盡社會責任的核心概念,並與國際場域連結合作,建立世界觀。(記者洪瑞琴攝)

成大校長沈孟儒說,有系統且持續地建構大學生盡社會責任的核心概念,

並與國際場域連結合作,建立世界觀。(記者洪瑞琴攝)

Share:

【成果發表】「文化遺產創意行銷」期末成果發表

(文/ 李耘、程子瑄;攝影/ 李耘、吳芳瑱

由創意產業設計所林蕙玟雯老師所指導的「文化遺產創意行銷」課程於112年5月29日至高雄內門木柵國小進行成果發表,將課程中所製作的「行動手提箱」展示給當地居民,一同體驗設計成果。


Share:

【活動紀錄】劇場實務《行旅》以未來出發 成大首創3D立體節目單

(文/成大藝研所;攝影/林筱棋)
2023年05月18日由藝術研究所馬薇茜助理教授所開設的劇場實務成果展於成大鳳凰樹劇場演出,以當代臺灣學重點其中項目「文化路徑」結合虛擬實境等當代視覺科技以及未來學進行未來劇場思維創作,一共分為〈穿越木柵巖〉、〈你我他〉〈尋路〉、〈畫花展:圓夢〉四組進行演出。

以結合馬雅各之路與當代視覺科技展現人文與未來思考之融合作為課程重心,帶領同學們從個人出發,揉合歷史事實、當代反思與未來展望的跨維度時空觀念進行創作,並將教學現場由校園轉移至馬雅各與湯姆生行走南部之場域,進行實地訪查,也邀請成功大學楊中平老師、台北市立大學王明志老師、林建呈老師、衛武營燈光設計組長郭建豪老師以及龍華科大許麗萍老師採用戲劇、史地、科技、劇場、未來學進行跨領域協同教學。

成果展圓滿結束

(全文)→國立成功大學 新聞中心

(全文)→台灣新新聞報



Share:

【成果作品】「劇場實務」《行旅》劇場實務課程成果展

/牟洋

       成大藝術所暨戲劇碩士學位學程『劇場實務」課程在馬薇茜老師的帶領下於民國112518日上下午 (上午1030分至12點整)於鳳凰樹劇場辦理《行旅》課程成果展,本課程結合虛擬實境等當代視覺科技以及未來學進行未來劇場思維創作,一共分為〈穿越木柵巖〉、〈尋路〉、〈畫花展:圓夢〉、〈你我他〉四組進行演出。


        成果展結合馬雅各之路與當代視覺科技展現人文與未來思考之融合作為課程重心,由同學個人出發揉合歷史事實、當代反思與未來展望的跨維度時空觀念進行創作。成果展後同學們深刻分享藉由此次展演,看到同學們的創作感受與理解劇場的多元可能性發展,也感謝馬老師漸進式的規劃課程與邀請相關業師,透過戲劇製作結合當代永續課題(零碳排)、技術(虛擬實境、空拍建模等)、思維(矛盾、未來永續),帶領同學們從未來思考、科技藝術、文本創作、舞台到演出,展現多元藝術與劇場結合的成果。


       本次成果展中同學們在「馬雅各之路中各種視角」的大架構下,結合自己的專長能力,如傳統戲曲、芭蕾舞、中西方音樂、多媒體技術與影像技術和視覺藝術等等跨領域元素的同時,在本課程展演中不僅一手包辦自我創作,也從中因為分組學會團隊的力量與包容性,建立了自己與「馬雅各之路』的個人連結與詮釋,並以劇場形式將這一切思維轉化為自己一生受用的智慧。

 

        近年來各大專院校積極投入聯合國推動17項永續發展目標中,本次展演結合第三項的發展面向,創造良好健康與福祉的思維進行創作並加入第十一項永續城鄉以及第十五項保育陸域生態的思考,企圖以未來思維以及社會福祉的主旨融入戲劇中,在表演藝術的創作中融入社會性,進而體現美好生活



《行旅主視覺海報/塗忠憑設計

 

 

 


修課學生演出合照 / 馬薇茜老師攝影


Share:

【活動紀錄】「永續都市與地方行銷實習」舉辦參與式工作坊與社區互動

(/葛函昕;攝影/張秀慈、翁盧彥安、鍾淳)

111學年下學期由都計系張秀慈老師開設的永續都市與地方行銷實習課程,以龍崎為計畫範圍分別從產業遺產(竹產業)、自然遺產(泥岩惡地)兩大文化主題進行台南淺山地區之觀光規劃,課程設計結合服務學習概念,首先透過「惡地與地質公園的對話」論壇活動讓同學們認識課程主題並連結區域之權益關係人,配合規劃專業之上位相關計畫及法規分析、環境發展條件分析、觀光吸引力及需求分析等,來理解龍崎地區觀光發展的資源與議題,以提升學生對於規劃主題的認識。 

在規劃過程中更透過兩場參與式工作坊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認識地方議題以作為規劃方向之參考。首場「泥岩地貌與采竹產業–在地故事與觀光資源盤點」工作坊與臺南市龍崎永續發展協會進行合作,在2023328日以龍崎區後傘私房為場地,邀請龍崎牛埔關懷據點的在地耆老與學生進行交流,希望透過參與工作坊的民眾提供資訊,讓學生能夠了解在地竹產業與泥岩惡地的故事。活動過程在開場時藉由蒐集竹產業與泥岩惡地的相關詞彙,邀請長輩們教授詞彙的台語唸法作為破冰活動,以此拉近長輩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以利於後續討論的進行。在討論過程中藉由數位典藏網站的老照片、民政局行政區域圖、龍崎經建版地圖、牛埔歷史地圖、龍崎鄉誌地圖等媒介了解相關故事素材所在的地圖點位作為最終成果的呈現,藉此了解地方的文化特色、歷史故事以及與之相關的地點作為一手資料蒐集的基礎。

課程藉由舉辦參與式工作坊與權益關係人進行對話協作(第一場次)

Share: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

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