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錄】社區計劃案例分享

 (/葛函昕;圖/許勝博、陳德君、許明揚、連振佑)


112
學年上學期由都計系張秀慈老師開設的社區計劃課程,於課堂持續邀請國內專家分享社區規劃經驗,一則讓學生對於社區計劃之內涵能有更深刻的印象,二則透過課程協助建立更多國內之經典案例學習,案例從臺北、嘉義、台南、屏東,遍佈台灣各區,城市與鄉村社區案例兼具:

第一場由新見國際設計規劃顧問有限公司許勝博總經理分享都市設計、社區規劃及市地重劃實務的對話」,從社區規劃及都市設計的角度分享臺南市九份子重劃區案例,說明生態社區、都市紋理及土地細分規範的實務經驗,透過九份子重劃區不同的計畫方案分析實務上所面臨的困境及對應的解決方式,以此提升學生對計畫可行性的思考。

許勝博總經理分享都市設計概念
資料來源:許勝博(2023)「都市設計、社區規劃及市地重劃實務的對話」演講簡報


第二場由萬華社區小學品牌創辦人陳德君校長分享野力再生-艋舺城市博物館」。陳德君校長致力於打造艋舺城市博物館,分享串聯在地店家與社群共同打造萬華人文歷史街區文化體驗之在地經驗,以此讓學生體認由社區規劃師推動社區營造之實際案例,並了解社區網絡在推動過程中所具備的重要性。

陳德君校長分享參與社區營造之在地社群

資料來源:陳德君(2023)「野力再生-艋舺城市博物館」演講簡報

第三場由山海屯社會企業許明揚執行長分享「社區計畫與地方創生」,首先以屏東馬兒社區為例,分享整合地方意見的過程及最終的執行成果,以說明計畫內容貼近地方需求的重要性,再以台南新化老街為例,說明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的方法以及結合不動產經營的地方創生策略,讓學生認識足以成為地方支持系統、共創街區經濟的運作模式。

許明揚執行長分享新化老街運作模式

資料來源:許明揚(2023)「社區計畫與地方創生」演講簡報

第四場由朝陽科技大學景觀及都市設計系連振佑副教授分享「嘉義參詳野力再生經驗分享」,連振佑副教授基於進一步將審議民主扎根至社區的精神,將「審議」一詞轉譯為傳統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字眼「參詳」(源自台語中商量一詞的發音),提出尋求共識的過程可以發生在日常生活的場域中,並且需了解各地域的差異,在理解地方關係脈絡的基礎上展開行動,讓學生得以認識使凝聚共識的過程更加貼近民眾的方式。

連振佑副教授分享參詳的背景概念

資料來源:連振佑(2023)「嘉義參詳野力再生經驗分享」演講簡報

課程藉由一系列演講讓學生更加了解社區規劃之意涵並增加學生對於實務工作的理解,配合課堂中授予之社區計劃歷史脈絡以及連結相關政策理論來深化學習,以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社會關懷、以及對在地知識與多元文化的尊重。

Share:

[場域工作坊] 創意商品設計-左鎮探訪日

 (文/ 鍾家溱 ; 攝影/ 簡柏聖、鍾家溱)


   1121日清晨,瑋麒老師與同學相約在蔗埕公園集合出發,途經當地吉祥物不倒翁爺爺,行經左鎮老街,在老街周圍的柑仔店休息與採購,步行過荒廢的老屋,再前往北極殿與殿內長輩寒暄,接著前往西拉雅祀址觀賞昔日的平埔族信仰,前往左鎮圖書館,最後前往左鎮果菜市場,爾後開心賦歸,本地學生與外籍學生在課程中各有快樂之處,以下書寫會聚焦在此次左鎮行中我所觀察到的本地學生與外籍學生在左鎮享受到的左鎮樂”。沒錯,這正是創意商品設計課程於左鎮探訪之日。


Share:

【活動紀錄】「成大 Book 一市」移動圖書館 “内”裡真好玩 工作坊紀錄

(文/伍珮瑜,圖/伍珮瑜) 


第四屆「成大 Book 一市」移動圖書館透過 9 輛裝載各種知識資源的閱讀巴士前往臺南、嘉義,並首度跨區前往高雄與屏東,將成大及成大圖書館的軟硬資源和能力帶出校園,打破地域疆界,與當地建立對話、互動與相互回饋機制,獨特的雙向學習歷程。這是由楊佳翰老師帶領十一位、來自不同科系的學生,以及一名創產所的助教,共同組成的團隊。本團隊以地方創生為目標、服務設計為主軸,前往位於高雄內門區的木柵國小,透過多元的活動,與小朋友們一同腦力激盪、互助合作,產出讓內門成為旅遊熱點的方案—— “内”裡真好玩。



Share:

【活動紀錄】「人道建築的在地實踐」志工旅行:左鎮工作坊

 (文/陳彥霖;攝影/陳彥霖、陳筱彤)

本課程「志工旅行:左鎮工作坊」帶領同學們直接進入在地場域,為期三天兩夜的校外教學活動中,藉由土埆厝、竹火把等在地物件與當地耆老深度談話,以傳統文化作為媒介,與長輩們聊天收集長輩們從談話中講述著他們早期當地的故事,試圖讓同學們瞭解當地以前的生活樣態。

第一天由阿淵司機大哥帶著同學們前往左鎮著名景點,包括 308 高地、草山月世界、小玉山及左鎮老街,藉由遊覽左鎮的觀光景點,惡地泥岩地形的畫面充斥著第一天的行程當中,灰白白的土壤地貌,伴隨著阿淵司機大哥熱心且豐富的導覽解說,讓同學們不斷地拿出相機記錄起眼前這前所未見的壯麗美景,甚至,在聽說惡地土壤鹽分高,品嘗起來有偏鹹的味覺體驗時,具實驗精神的大家紛紛輕嚐,真是可愛又相當有趣的一個環節。最後,我們來到左鎮最為熱鬧的左鎮老街上,體會當地人平常生活的環境及樣態。此時的我們,正以外地人的視角閱覽整個左鎮。




第二天早上我們前往黃氏聚落測繪當地的特色老房子「土埆厝」,用土搭建而成的房子。同學們一到就如火如荼地拿著捲尺及相機,並準備與長輩聊天,細細的挖角並紀錄起這間房子大大小小的尺寸、材質、樣式及構築方式等等,我們也觀察到土埆厝因土本身的材料特性「不耐水性」,而被雨水侵蝕的現象,因此,當地居民以綠色的大塑膠帆布當作新的屋頂防雨材料,並作為建築物的複層外殼,也看到在兩間房子之間以盤子填滿排水的縫隙,確保雨水不會噴濺到家中,這些都是我們觀察到具生活智慧的有趣現象且充滿著房屋各個角落,當地居民正以生活習慣,緩慢的改變老房子的外貌,成方便使用的樣子,生活歷史的痕跡也因此被建築物所記錄。




下午時分,我們跟著當地耆老認識竹子應該如何取得,竹篾應該如何綑綁做成竹火把,才會方便燃燒使用,也在學習傳統技藝的當下聆聽長輩們講述著當地居民早期是持火把跋山涉水去上課、趕市集的故事,我們也認識到當地早期生活的不易,因此,本次工作坊透過復刻竹火把,模擬當地居民早期的生活樣貌,體會使用在地物件的心情與感受,讓同學們透過親身經歷,做中學,做中玩,理解在地文化的特色之處。




點燃竹火把,一行人浩浩蕩蕩地前往二寮觀日出。第三天清晨一大早,天還未亮,我們點燃前一日與長輩一同製作完成的竹火把,在黑夜中舉火把出發,目的地是二寮觀日亭,以此讓同學們體驗當地早期居民跋山涉水去上課、趕市集等過往經驗,走了一段路後,終在觀日亭看到雲海與惡地山巒以及最重要的日出,譜寫出辛苦過後的美麗畫面,我們很幸運的是沒有太多的雲霧遮擋,進而能親眼看到這難得一見的惡地風貌。

最後,在這幾天的資料故事收集之後,同學們分析並整理,初探如何為左鎮說故事,並分享給左鎮公館協會理事長柳足姐,有為左鎮製作童話故事書的概念、在當地製作可以打卡的裝置藝術的概念等等有趣的想法。經過了三天的工作坊學習後,同學們除了理解到在地的傳統文化之外,更成為認識在地的左鎮關係人,與當地建立豐富的情感連結!

Share:

【田野調查】「台灣史料專題」1112彌陀參訪

 (文/劉泓甫;攝影/劉泓甫、陳文松)


  2023年11月12日(日)修習「台灣史料專題」這門課的師生前往彌陀參訪,別於過往一個學年在臺南左鎮山區進行田調,接下來新的一年會在高雄濱海地區「彌陀」著手實地考察。第一站前往「漯底山自然公園」,為高雄濱海地區的「惡地」地形。尤於泥岩地質易受雨水沖刷,使得地表崎嶇險惡、草木難生,裸露的稜線與峽谷造成荒涼特殊的美景。漯底山長期為軍方要塞管制區,直到2006年軍方撤哨才交由彌陀區公所代管並成立「漯底山自然公園」,提供大眾登山休閒的好去處。

2023年11月12日於歷史系館出發前合影

Share: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

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