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2023 USR社會參與跨校共學南區聯展-湯姆生/馬雅各之路

(文/林玲安,攝影/賴政達、林玲安)


2023 USR社會參與跨校共學南區聯展於10/27-28盛大舉辦,今年分為北、中、南三個場次,而南區聯展位在高雄市總圖書館一樓廣場,惡地協作團隊展出「湯姆生/馬雅各之路」主題展覽,以遊戲像素版的惡地實境,介紹在大學社會責任計畫中,惡地協作團隊以「新資訊」、「新體驗」、「新產業」三個社群在社區場域的實踐經驗。謝謝許多老師、同學、社區夥伴們來到「湯姆生/馬雅各之路」的像素版惡地,與我們互動、合影,並交流與分享惡地協作團隊如何串起共學、共做、共感的淺山心生活。以下與大家分享本次展覽設計背後的故事。




Share:

【活動紀錄】「左鎮燈會籌備」惡地協作協助建立專家與地方橋樑

/ 莊笙揚、張秀慈

會議緣起

為配合台南400年及2024年台南燈會,左鎮區長邀請左鎮公舘社區理事長陳柳足及左達商號賴政達先生,一同商議辦理左鎮衛星燈區的可能性。因為過往沒有辦理類似活動的經驗,故地方尋求成大惡地協作USR協助,希望能提供專業建議或協助。本次會議則是在此脈絡下,透過張秀慈老師尋求具策展經驗之協作夥伴,包含彙整成功大學博物館陳芊卉專員之書面建議,以及邀請台灣歷史博物館的楊仙妃研究員分享策展經驗,以協助地方啟動左鎮燈會之討論。




Share:

【活動紀錄】「文化創意城市」內門地方飲食文化調查

(文/ 程子瑄;攝影/ 課堂學員)

本學期文化創意城市於10月28日與29日兩天,由林蕙玟老師帶領學員走進內門木柵社區,探索地方飲食文化。

我們與社區守門人李蕙琪合作,從認識地方代表植物--Taraw(散碎高粱)開始了解木柵。根據蕙琪講師,Taraw是西拉雅的傳統植物,當地人會與地瓜一起耕種,收成後時常被拿來釀酒與製作麻糬。本次課程我們有幸邀請講師來教導我們製作Taraw麻糬。我們使用Taraw與薑黃製作外皮,內餡則是由豬絞肉、蘿蔔絲、香菇、芹菜、紅蔥頭等食材製作而成。製作完成的麻糬外型可愛,其鹹甜的口味也廣受學員的歡迎。而除了「食」外,講師也在植物染布的製作過程中凸顯植物在應用方面的可能性。此階段我們使用Taraw和蘇木作為染劑,分別呈現好看的綠色與紫紅色。學員個個發揮創意紮布,成功將社區植物轉化為獨一無二的藝術,不只富含紀念意義更飽含在地的文化故事。

李蕙琪講師帶領學員進行植物染(左)以及Taraw麻糬工作坊(右)

接著我們由本課程指導老師--林蕙玟老師帶領學員與社區居民進行「說卡」與「感官盤:沙盒創作」兩階段的協力工作坊。居民們在之中可以使用圖卡,以圖像式思考的方式與學員分享在地的食物文化,並使用道具在沙盒中具象化屬於自己的飲食故事。學員在此階段得以深入理解社區的產業文化,也在居民們的記憶中發現在地食物的溫暖。

「說卡」與「感官盤:沙盒創作」學員與社區居民互動過程

木柵社區訪查由林老師的藍曬工作坊開啟了第二天的行程。透過在社區中探索、蒐集在地植物以進行屬於木柵社區的藍曬創作。學員在之中再次欣賞到了植物的可塑性,並與木柵得天獨厚的自然資產有更深入的連結。午餐後,我們開始進行「生活遺產民族誌:部落廚房資料蒐集」。此訪談與學習活動中我們特別邀請四位社區媽媽講授家族傳承的傳統料理,分別代表西拉雅族、越南與排灣族,呈現出社區豐富多元的文化組成。學員以小組為單位,各自到分配的「媽媽講堂」報到。透過實際的學習體驗了解社區居民的烹調手法與傳統飲食文化。

生活遺產民族誌:部落廚房資料蒐集」各組學習與訪談紀錄

兩天活動中,學員走進社區,與居民對話、與居民學習。我們在了解在地飲食習慣與其延伸出的文化活動的同時,更在居民們的口述記憶中發現了食物對連繫居民的核心意義。我們期望可以藉由本次的飲食文化調查成果,為木柵社區展現在地飲食的可能性與想像,並以「慶典」的形式,邀請居民與我們慶祝屬於木柵的美好!

Share:

【活動紀錄】穿山甲結親-鯪鯉肖娶某、甲你攬牢牢:高雄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與臺南龍崎牛埔惡地地質公園結盟活動

 (/翁盧彥安;圖/張秀慈、翁盧彥安)

        20231029()在高雄市旗山區馬頭山自然基地盛大舉辦「鯪鯉肖娶某、甲你攬牢牢」象徵性的穿山甲結親活動,高雄與台南在行政區域交界處具有同樣的惡地地景與自然生態,本次活動核心理念在於展現出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將與龍崎牛埔惡地地質公園的結盟,促進兩地野生動物保育工作的夥伴關係,進一步達成復育棲息地的使命,筆者以課程參與過龍崎牛埔惡地地質公園規劃的學生視角,從旁觀察結親活動的內容與意義。

圖一、融入在地莿竹資源提升簽到互動性
Share:

【演講】「鄉村與區域規劃:理論與實務」原住民族地區鄉村地區整體規劃分享

 (/何宜庭;攝影/何宜庭)

因應糧食安全、鄉村萎縮老化等城鄉發展議題,全國國土計畫提出推動鄉村地區整體規劃之國家空間發展策略,指出應依其地方特性,引入適當資源。本課程旨在透過講授鄉村與區域發展理論、以及研討台灣鄉村規劃與相關部門政策執行和實務案例等方式,並搭配鄉村產業與環境分析及規劃方法訓練,培養當代鄉村與區域規劃實務人才。

有感於規劃界對於鄉村、原住民地區的不了解,20231020日,我們邀請到安磊諮詢顧問公司的謝杏慧執行長,與我們分享他在原住民族地區整體規劃的操作經驗。首先,他闡明在原住民族地區推動鄉村地區整體規劃的必要性在於,現行原住民土地有聚落內既有建築土地不合法、未來發展用地未做規劃等議題,需要在尊重原住民族傳統慣習的思維下,依照真實需求核實規劃,引導空間有續發展。

接著,執行長和我們演示過去在「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調查及劃設計畫」的操作,在這,大家雖然都知道民眾參與很重要,但執行長提出了幾個重要的提問,誰是民眾?誰具有代表性?怎麼讓更多數人參與?除了拜會縣府及公所等業務相關單位,更透過共學工作坊-走讀、參與式規劃、焦點團體訪談、全鄉說明會,進行五大議題現況討論、區位指認、歧見蒐集、共識凝聚、提出空間發展願景與規劃構想,重要的是以原住民族為行動主體,以此帶出原住民族傳統領域背後的地名知識、生態知識、文化知識,對於當代土地使用、管理的重要性。

在瞭解傳統領域調查方法後,如何應用於鄉村地區整體規劃?我們把眼光放回現行的金峰鄉鄉村地區整體規劃。執行長針對住宅部門、產業部門(農產業、溫泉地熱及觀光)、交通與防災部門、公共設施部門,進行課題、因應發展策略、重點規劃發展區位說明。以產業部門(溫泉地熱及觀光)為例,金峰溫泉產業示範區以嘉蘭村為地熱潛力點,規劃溫泉文化公園及地熱發電設施、營造東63/64 /66線觀光廊帶、建立森林及自然保留區與部落共管機制等策略,希冀為地方產業與部落帶來永續發展的可能。



Share:

【田野調查】「SDG11鄉村產業永續發展研究」龍崎農產業參訪

 (/何宜庭、課程同學;攝影/何宜庭)

鄉村產業要永續發展,包含許多重要的元素,台南市龍崎區近年老化指數位居全台前幾名,被列為很可能成為「極限村落」的區域。地方發展的未來在哪?人口高齡化鄉村產業如何永續發展?本課程以鄉村產業的永續發展切入,希冀帶出一些創新的、有價值的觀點。

20231014日,課程前往龍崎區參訪。首先,由龍崎區農會的董啟聖推廣部主任進行開場,帶我們瞭解龍崎區農會在鄉村永續經營的各個面向所做的努力。第一是農會與農業部農民輔導司合作推動綠色照顧站,包含以各種綠色體驗(綠藝術、綠飲食、綠用品、綠栽培等)帶入終身學習,並且發展健康諮詢服務與互助共食服務;第二,因應氣候變遷,配合龍崎區內重要的林產業資產-莿竹,推動老化竹林更新、活化竹林碳吸存能力、強化國產竹材供應鏈及推動林產品全材利用、促進林產業經濟效益及碳保存功能;第三,利用循環經濟概念達成碳中和,推動農業副產物與剩餘資材利用、擴大循環經濟產業發展、提升沼氣及生質能利用效率、提升綠能生產效率、活化荒廢林地建立莿竹經營方法學。



接者,由龍崎永續發展協會的余奕靖執行長,和我們談談地方組織、社區長照、地質公園行動。在長照發展上,龍崎永續協會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集合起社區的長輩,讓他們來到場域和其他夥伴交流,並對每個禮拜的課程感到期待。另外,對於地方發展,剛在龍崎區成立的台南地質公園也是一個重點,樂齡學習的地方長輩也對此感到很興奮,希望能為自己的家鄉盡一己之力。

下午,我們來到百竹園,由張鈞博園長為大家介紹龍崎地方竹產業的發展脈絡。莿竹的生長特性為叢生型竹類,高度約15~20M、竹桿密集叢生的竹子,竹桿基部的小枝條會變成刺,適合冬乾少雨的季風型氣候,剛好適合生長在保水能力差、土地又貧瘠的青灰岩山區,過去作竹材、炭薪、建材,現多作為蚵棚、果架。園長提到幾個當前莿竹發展的課題,包含竹製品普遍需求降低、莿竹採收不易、缺乏積極經營之動機,亦難以吸引年輕的經營者與受雇人力投入等。



作為空間規劃者,必須不斷去思考,我們如何去界定問題?如何應用各種策略或工具協助地方提出的發展需求?本堂課程同學梳理老師提供的理論,理解地方的各種發展現況後,提出了幾點反思:

1.   產業發展定位可以被視為鄉村間緊密關係的紐帶節點,它的確立可以促進鄉村持續發展之動能,並確保其長期發展。

2.   龍崎可視為農村發展型鄉村,周邊腹地所仰賴之資源產業項目「竹」係為重中之重,其在產業鏈中的發展定位既是原點,也是終點,起訖點合一可以是循環經濟進行的潛在可能。

3.   鄉村地區空間發展配置應重視生產性服務設施的提供,備料場即為一例,影響後續竹產業在龍崎之長期發展可能。

4.   雖不可否認二三級對於產業復興之能動性,但一級產業不僅是基本,更可以是一鄉振興之發展根本。

Share:

【演講】「鄉村與區域規劃:理論與實務」初探農地利用綜合規劃與鄉村地區整體規劃之對接

 (/何宜庭)

因應糧食安全、鄉村萎縮老化等城鄉發展議題,全國國土計畫提出推動鄉村地區整體規劃之國家空間發展策略,指出應依其地方特性,引入適當資源。本課程旨在透過講授鄉村與區域發展理論、以及研討台灣鄉村規劃與相關部門政策執行和實務案例等方式,並搭配鄉村產業與環境分析及規劃方法訓練,培養當代鄉村與區域規劃實務人才。

農產業作為台灣鄉村地區發展的主要產業之一,若欲著手鄉村規劃,農產業發展必定是不容忽視的一塊。農產業在空間上串聯起地方發展與各種行動者網絡,長年來卻與空間規劃體系缺乏對話。2023106日,我們邀請到台灣地理資訊中心鄭曉昀主任,與我們分享操作縣市農業部門空間計畫之經驗。因應國土計畫的部門空間發展計畫需求,農業部推動縣市層級「農地利用綜合規劃計畫」,希望可以完善產業基本盤點、擬定農業施政藍圖、整合農業施政資源、促進農業環境維護(相關部門競合規劃)、土地使用管制指導。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如何空間化農產業資訊?我們必須瞭解有哪些農產業資訊?又有哪些會在空間呈現出?主任提到主要包含供應鏈基礎設施(生產設施、加工設施、運銷設施等)、農政資源與政策項目之區位(調整稻作產業結構、有機農業促進區等),這些都有賴於我們對整體農產業的理解。

有了農產業基礎資訊的空間化之後,我們如何將視角放到國土計畫下的農產業空間布建呢?以嘉義縣阿里山茶產區所面臨的課題為例,茶葉採收後需立即進行處理以維持品質,故茶園周邊多設有製茶廠。惟部分製茶廠位於國土保育地區,未來設置「農業製儲銷設施」恐受限制,影響地方產業發展。從「農地利用綜合規劃」的觀點來看,由茶產業發展需求出發,與縣市政府、農政專家共同檢視製茶廠與現行農地利用的關聯,視檢討結果研擬適合茶產業發展之土地使用管制內容;從「鄉村地區整體規劃」的觀點來看,應盤點製茶廠所屬國土功能分區,核對該分區是否符合未來土地使用管制規則,指認未符規則的廠數及區位,並研議將有衝突之區位,因地制宜調整為其他功能分區。

主任最後提到,農地利用綜合規劃以「空間規劃」角度出發,無法解決所有農業問題,但能指認農業發展具體區位,使農業面臨土地使用競合時,具備更強而有力的證據;鄉村地區整體規劃中的「農業部門規劃」,更有賴農地利用綜合規劃提出具整體發展視野的產業藍圖。
Share: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

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