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錄】湯姆生馬雅各古道地景再現工作坊_木柵篇

 /林禹欣

距上次舉辦連結科技部研究資源辦理古道再現工作坊兩個月後,都計系張秀慈老師再次協同研究生一行人抵達工作坊第二站-- 高雄內門木柵快樂農場集穡室,進行湯姆生馬雅各古道地景建構的討論與資料蒐集,主要參與者包含社區夥伴、教會夥伴、文史工作者、教師與在地居民等,工作坊中以湯姆生相關文本與木柵地區為主的使信月刊內容進行討論。

張秀慈老師說明如何從湯姆生馬雅各文本中找出當時路徑之特色

參與者專注於詮釋歷史文本(李蕙棋牧師娘提供)

木柵國小主任分享對於文本的看法

工作坊的活動中先是透過簡報簡介湯姆生馬雅各之路,並提供照片與相關文本資料以及工作手冊進行討論,同時以文本與照片為主集結參與者分享資訊,透過在地人分享生活經驗與兒時回憶,像是提到參與者小時候竹子是日常生活用品也是飲食來源,所以竹子對在地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存在。

甲仙教會李玉霞牧師分享兒時經驗


當天活動合影

透過建立文本資訊與在地知識的交流與回饋,深化文本與教會以及在地居民的連結進一步延伸出不同的議題,藉自身的經驗提出多元的視野與觀點來探究文本的內容,不僅在過程當中討論熱烈,在會後大家更建立起連結也提供更細膩的分析與想法,也協助我們所提供的史信月刊翻譯內容給與寶貴的建議,使得工作坊所獲得的資料成果更加豐碩。

工作坊活動海報及課程成果地圖 (李蕙棋牧師娘提供)






Share:

【活動紀錄】社區計劃_社區規劃案例分享

社區計劃課程由都計系張秀慈老師開設,本學期於課堂邀請國內外講者分享社區經驗,使學生對於社區營造之實務經驗有更深刻印象,課程於12月07日邀請城鄉潮間帶創辦人陳育貞、於12月14日邀請都市里人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劉建億經理以線上視訊分享社區經驗。

在宜蘭有豐富社區營造經驗的城鄉潮間帶創辦人陳育貞演講過程中提到,透過前期基地評估分析與關鍵策略的執行(多元溝通工具、闡述故事的力量等),讓在地居民一同動手做,為社區貢獻一份心力,而從社區認識和社區議題出發是一大重點,最後更以後埤社區的創生案例作結,藉由追蹤跟進的陪伴、由下而上的跨域整合來擴大居民的參與及增加社區認同,讓後埤社區成功由居民自主發起許多空間改造行動。 

隔週的課堂邀請都市里人的劉建億經理分享社區規劃師的經驗與推動過程,社區規劃師為陪伴居民解決社區問題,從指導轉變為協作的角色,透過改造空間共同為社區努力,以基隆之案例為例則為重新組織社區關係網絡來串連地方社群,進而建立培力平台、帶動職人來媒合社區人才資料庫,最後建億經理更強調於社區中資源整合與串連相關社群的重要。

 




Share:

【活動紀錄】內門社區說明會

 

圖文/林佩潔

2021年下半年進入新學期,疫情趨緩後恢復能步入社區與實際互動的日子,本學期有4門課程以高雄市內門區做為學習場域,規劃了社區說明會,也希冀藉由此管道了解地方的需求建議,相互交流並進一步協作。

首先於11/23拜會內門區陳景星區長及公所社會課王培沂課員,了解社區狀況及發展願景等,配合過往曾拜會內門區權益關係人,逐步蒐集地方資料,作為行動基礎背景。


感謝內門區公所出借場地並協助邀約內門社區代表而於12/3辦理計畫社區說明會,會議中向社區夥伴說明計畫概念及相關課程將執行的事項,概述本學期(110學年度上學期)場域課程行動如下: 

歷史系陳文松老師已於今年五月初訪內門,開啟一連串的文史調查,並由學生擬定主題,自行深入田野蒐集資料,撰寫歷史研究文獻。

創產所楊佳翰老師透過創新管理課程,實踐創新分析工具進行創新管理研究,本次合作對象為快樂農場李蕙琪、左鎮葛鬱金產業賴政達與泥岩地質公園梁舒婷。

林蕙玟老師的創意民族誌課程則透過藝術輔療,預計於明年1/9進入快樂農場與社區居民透過藝術創作過程探索自身的情感。

計畫主持人張秀慈老師由地方行銷實習課程與成大通識課程進行族群主題之遺產旅遊,將於111/1/19帶學生參訪內門場域,並於下學期(3-6月間)進行都市計劃學系實習課程,將深入地區進行訪談及工作坊等,預計於6月辦理成果發表。

感謝說明會上回饋計畫端建議的社區夥伴,後續相關活動將再次邀集大家共同參與指教,希冀透過上述課程及計畫行動,逐步踏實,與內門場域協作成長。 

而同一日上午則參與了實踐大學國際貿易學系與社會實踐與生活創新研究中心籌辦之「囊螢東高山水相連創生研討論壇」,現場也見到許多社區協作夥伴,大家皆努力盡心的付出,集結地方的光亮,持續照耀著生活的土地。



Share:

話說馬雅各醫師 -「台南歷史名人Podcast系列」

撰文者:    張秀慈

今年是馬雅各逝世100週年紀念,很榮幸在基督教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盧啟明主任的引薦下,接受台南市文化局邀請,參與「台南市歷史名人Podcast系列- 馬雅各錄製工作,也感謝張耘書老師及廖安惠老師協助錄製及確認,以下為分享內容,供有興趣者參酌。

與張耘書、廖安惠在台南神學院圖書館合影

Share:

【活動紀錄】2021左鎮公舘社區第三屆葛鬱金節

                                                                                                                                             圖文/林佩潔

2021年11月27日,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左鎮葛鬱金節,繼上一年度葛鬱金故事館開幕,今年社區夥伴設計了大型葛鬱金闖關遊戲,製作了創意的葛鬱金冰淇淋、雪花糬及酥炸葛鬱金,並有長輩練習了許久的竹鼓及手語演出、社區成員表演西拉雅話劇等,配合美食市集與摸彩活動吸引了許多人到訪。



本次計畫團隊也受邀成為展覽攤位之一,將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而無法至現場產出的學生作品帶至現場,展覽內容包含四堂課程:


1.人道建築的在地實踐/建築系簡聖芬老師

學生走入社區,運用不同背景創意、同理心與觀察力,與在地居民/師生協作,發展在地共學與共創的左鎮桌遊。


2.永續都市與地方行銷實習/都市計劃學系張秀慈老師

以湯姆生/馬雅各之路為主題,著眼於沿線發展徒步旅遊及體驗旅遊,發展從臺南至高雄之區域亮點軸線,發展「祝福之路」、「遇見湯姆生」兩個方案主題,讓單點社區既有之小旅行能量,有機會進行串連來發展區域觀光的可能性。


3.文化遺產創意營銷/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林蕙玟老師

由來自台灣、香港、澳門、泰國、新加坡、印尼、以及俄羅斯的學生共同跨越文化挑戰,以一世紀前的文化遺產路徑延展出跨世代的記憶連結為目標,讓創造出的刺激圖卡與轉譯後的文化記憶手提箱。


4.創作實務與反身性方法論/工業設計學系簡瑋麒老師

透過業師演講、場域漫步勘查、資料分析、專書研討及實作理論基礎,提供豐富的資源帶同學們深入探討知識理論並設計出以「在岡林-草山的文化與歷史道路上,來一場地景設計的反思之旅。」場域實作設計,希冀透過作品讓人產生漫遊的興致、並且引發對於當地人文現況的關懷。


其中又以創作實務與反身性方法論的作品「雨棍拉叮咚」最為醒目,高達一層樓的學生以當地特有竹元素自製互動裝置,其搬運也花費了許多心力,感謝瑋麒老師及其研究室學生共同於校園拆解後搬上貨車,隔日又花費整日組裝,活動當日有眾多大小朋友都為其駐足體驗。活動後雨棍仍會佇立於草皮上供到訪遊客互動,若您有看見不彷前往體驗雨棍的魅力與其背後的社區故事。


當天攤位上也有許多長期協助我們的社區重要代表到來,也有許多在群組中聯繫分享資訊而未曾謀面的夥伴,感謝公舘社區提供攤位展示,也感謝大家的協助與支持,期待疫情後能有更多的共做共學發生。




雨棍拉叮咚吸引了眾多民眾體驗

雨棍拉叮咚吸引了眾多民眾體驗





Share:

【活動紀錄】SDG11 鄉村產業永續發展研究-期末成果發表

 11/22 上午9:00~12:00為「鄉村產業永續發展研究」期末成果發表

都計系黃偉茹老師開設的「SDG11 鄉村產業永續發展研究」課程,因應聯合國巴黎協議中提出的永續發展指標,期望可達到經濟成長、社會包容與環境保育的和諧發展。因此,本課程期望協助同學認識台灣鄉村產業發展,並培養兼具鄉村產業永續發展的基本認知與學養。


期末成果發表,邀請林試所研究員林裕仁博士、屏東林管處旗山工作站林弘基主任擔任評圖業師。三組同學針對先前的資料盤點、議題發掘與對策研擬,呈現有利於鄉村未來發展的成果。同學們除了就田寮地區的竹資源產業進行調查與權益關係人的訪談外,也走訪臨近地區的龍崎、美濃等地區,探尋更多元的竹資源運用管道,給予合作社的木竹林提供更多元的資源利用方向。


雖然本課程授課時間僅有短短幾週,但同學們仍用盡心力在竹產業發展的規劃設計,在對國有林業資源中發掘多元利用以及未來規劃,呈現出來的成果深受業師的讚許並給予正面回饋,最後也在同學們的同意下提供規劃成果給永茂合作社,期望未來可以讓同學們嘔心瀝血的成果得以實踐。


圖/文 吳虹玉




Share:

【獲獎記錄】 永續都市與地方行銷課程團隊 榮獲第26屆INNOSERVE大專校院資訊應用服務創新競賽TGOS地圖協作應用組第一名

 

 

 


本課程為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永續都市與地方行銷課程,自108學年度課程起,由林禹欣、李文豪等20位同學於左鎮開始打破單點集中式大眾旅遊的核心策略,著眼於走入當地特色深度旅遊模式之建立。經由與地方組織訪談後,以糖鐵線、化石、以及西拉雅文化,來進行產業、自然、文化遺產三種主題之觀光規劃。此一概念延續至109學年度,由林宥祺、林筱棋等10位同學(1)以湯姆生馬雅各之路為主題,進行台南高雄農村社區觀光整體發展之規劃,邀請地方夥伴及對本主題有興趣的各界人士參與,集結前人的腳步及學生的創意,開展了農村發展區域深度旅遊的新想像。

並由黃任妍、潘妍伶、林筱棋、林宥祺、陳若璞,五位同學以「穿越惡地形-湯姆生/馬雅各之路壯遊平台」為題將課程學習內容製作協作地圖,透過TGOS地圖協作平台作為資料庫及參與平台,除推廣在地聚落的特色外,未來使用對象亦可透過此平台了解湯姆生/馬雅各之路的現況及特色,並榮獲第26INNOSERVE大專校院資訊應用服務創新競賽TGOS地圖協作應用組第一名。

利用其進行基礎分析及觀光規劃,配合路段特色營造當時活動體驗樂趣,以此產生成果加值包含故事地圖、網站以及摺頁,協助鄉村地區區域觀光之發展,發展對在地聚落有意義之文史保存、自然保育及產業發展。期望透過平台產生效益如下:

1.     知識及資料的累積:藉由基礎資料庫的建置,儲存文本內容及參與過程累積的知識,管理大量數據資料,且可作為規劃決策以及後續行動之依據。

2.     跳脫時空限制:使用者可隨時隨地參與討論或提供意見,並藉由網絡傳播提高能見度,以吸引更多有興趣的參與者。

3.     增加地方能見度:透過網路的無遠弗屆,分享在地知識及相關經驗,除了作為產官學界與地方協作之平台和社群網站的關係建立,創造橫向及縱向連結,並作為民眾探索地方社區的開始,進而產生拜訪當地的意願進而和地方產生關聯、參與行動。 

Tgos地圖協作平台說明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DBYPg3F2ws&t=16s

Tgos地圖協作平台連結:https://www.tgos.tw/MapSites/Web/Map/MS_Map.aspx?themeid=24961&type=view&visual=Class

 

特別感謝

在地領路人:《尋找湯姆生:1871臺灣文化遺產大發現》作者 游永福、高雄內門快樂農場 李蕙棋、台南左鎮公舘社區 陳柳足、成功大學  楊中平、NCKU BEST

工作坊協力單位:澄田整合規劃

工作坊參與者:左鎮公舘社區、內門溝坪社區、內門內興社區、甲仙愛鄉協會、六龜荖濃社區、杉林新和社區、杉林杉林社區、杉林日光小林社區、羅漢門文史工作室、實踐大學 翁裕峰、嘉南藥理大學 藍美雅

課程業師:太乙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林笑天副執行長、AECOM 國際規劃工程顧問公司 許懷群董事、智紳數位文化事業 張智傑技術總監

 

 

1:陳若璞、黃任妍、林筱棋、林祐萱、謝欣容、盧淑君、方子瑀、潘姸伶、林宥祺、賴育仁

Share:

【活動紀錄】湯姆生馬雅各古道地景再現工作坊_左鎮篇

 /林禹欣

都計系張秀慈老師帶領研究所實習課程進行湯姆生馬雅各之路觀光整體發展計畫後,嘗試連結科技部研究計劃資源來深化湯姆生馬雅各之路的內涵,再次透過系列工作坊的方式,帶領研究生透過建立文本資料庫的方式,以參與式遺產的精神,透過工作坊來帶領地方夥伴共同詮釋湯姆生、馬雅各等西方人士於19世紀留下的南台灣紀錄。 

一行人於20211025日,抵達古道再現工作坊的第一站-台南左鎮公舘社區發展協會,進行湯姆生馬雅各古道地景建構的討論與資料蒐集,主要參與者包含社區協會夥伴、返鄉青年、文史工作者、地方團體、教會學青與在地居民等。從工作坊中探討湯姆生相關照片文本及使信月刊內容,透過在地人的在地知識與生活經驗給予回饋與交流,深化文本與在地居民的連結。

工作坊活動現場

在工作坊的活動中以介紹湯姆生馬雅各之路為開場,並提供工作手冊與相關文本資料以及照片予參與者進行討論,參與者分享使信月刊內容所提到的灰泥與石灰可能為窯廠製作瓦片,並針對內文提到信仰的部分進行分享,如鹿頭、鹿角與五朔節花柱可能與現在信仰的差異等。
老農夫咖啡溫先生分享在地知識

參與者共同討論詮釋湯姆生照片中之細節

當天活動合影

以文本與照片為討論主軸,集結參與者的資訊分享,延伸出不同的議題,並以在地人的角度去探究與解析文本的內容,藉自身的經驗提出多元的視野與觀點,甚至是當地的順口溜-「木柵ká (結伴同行)、岡仔林sà (吃飯)、山豹m̄ chia̍h khiò-khiò lah(忙著煮飯宴請大家)」,也提供更細膩的分析進一步豐富了工作坊的成果。在工作坊也請引導參與者思考工作坊對於地方可以帶來哪些助益以及以參與者自身出發在未來行動上能做的事情,讓工作坊活動的內容能更緊密與在地連結。

湯姆生馬雅各古道地景再現工作坊活動海報



Share:

【活動紀錄】SDG11 鄉村產業永續發展研究-竹林調查工作坊

 10/23 下午11:00~4:00為「鄉村產業永續發展研究-工作坊」

都計系黃偉茹老師開設「鄉村產業永續發展研究」課程,有幸邀請台大森林系邱祈榮老師指導竹林資源調查工作,調查內容從竹林分佈、樣區設置、竹林資源估算到資料分析等項目,帶領同學們進入竹林實際操作。本課程由於經歷疫情及天候因素原先預設為暑期的微學分課程,經歷了小插曲,總算在10月順利進行本次的竹林調查工作坊。


竹林調查地點位於田寮區,由永茂合作社林理事主席承租的43號林班地,在林理事親自帶領下進入林區,邱老師針對莿竹指導同學們進行莿竹的竹齡、胸徑、竹高、枝下高等莿竹特性的判斷方式及量測方式,作為後續推估竹林資源的基本要素。


除此之外,本次工作坊也邀請永茂合作社成員參與,成員們個別分享目前承租的林班地種植樹種及使用狀況,同時也分享合作社現在和未來的營運狀況與願景,期望在符合永續發展指標的情況下,活化原本缺乏管理的林班地,以期將國有木竹林資源發揮最大效用。


文/圖 吳虹玉

合作社現場砍伐莿竹作調查示範

邱老師說明竹林調查細節



Share:

【計畫成果】西南惡地舊航照影像


為了增加和豐富惡地地理資訊基礎,本計畫團隊於2020年7月向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申請使用惡地範圍歷史航照圖,共3286幅。

在團隊師生的努力之下,進行圖檔的校正和拼接,終於在2021年10月完成了所有圖檔的整理,並將所有成果無償回饋至中研院的地理資訊科學研究中心,公開分享於該中心資料庫的「臺南市百年歷史地圖」供民眾使用。

現在只要進入資料庫,都可以看到1973~1976年臺灣西南泥岩惡地地區(包括:臺南市左鎮區、龍崎區,及高雄市內門區、田寮區、旗山區(部份))的歷史航照影像!歡迎大家多多使用!

Share:

【活動紀錄】左鎮權益關係人拜會

 

圖文/林佩潔

繼日前多次的訪談拜會,回到工作崗位省思後於10月的第一天與計畫主持人張秀慈老師再次共同拜訪左鎮,由左鎮區公所郭孟淑主秘為我們說明,自2019年地方創生元年設定左鎮為示範場域,輾轉至今台南市政府將地方規劃為「科技小鎮」一事,因應當地超高齡社會及生活環境,引入自駕車、智慧站牌、小黃公車、遠距照顧服務,希冀提升生活便利性。 


接續拜訪正帶領左中社區長輩進行樂齡活動的月桃工作室卓老師,因應疫情協助長輩們使用防疫隔板,幸運碰上水土保持局及地方代表現地討論左鎮玉善線候車台二期環境改善工程時程,共同在市區蔗埕公園了解其規劃與居民需求。

 


午間時分前拜訪左鎮國小陳容芯教導主任,深入了解左鎮樂齡學習中心計畫與左鎮數位機會中心(DOC)兩大計畫發展,檢視是否有大學端可協力共學之處,其計畫課程內容豐富有趣,近期教授Line貼圖繪製上架、360度攝影機應用等,若有興趣參與者可點選下方連結報名參與課程學習。

 


午後由中正里林榮昭里長分享左鎮老街之事,里長提及過往左鎮糖鐵車站環境,一旁有牛墟提供拉車服務,以及過往商人於大街上販售牛隻之事,是該年代重要的文化記憶遺產。

 


下午時段參與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辦理之淺山型國家自然公園潛力地區評估第一次地方保育與發展座談會,該計畫就全台淺山地區進行評估,以自然多樣性、環境保護資源、地質敏感區等分析,挑選劃設潛力地區,並加入生活地景區為評估,本次將南部泥岩惡地範圍作為案例之一,會議聚集關心在地議題的社區權益關係人,由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陳貞蓉處長親自主持,藉此蒐集民意,探討可能的經營管理模式,期待為區域發展帶來新興發展機會。

 


 

相關連結

左鎮數位機會中心    
https://140.111.14.195/doc/about-list.php?doc=179

全台首座國家級自然公園-壽山國家自然公園
https://www.facebook.com/national.nature.park

Share:

【活動紀錄】白雲仙谷地質踏勘活動

 文/林禹欣


2021年9月27日一早張秀慈老師一行人前往了高雄甲仙與游永福老師、甲仙區長、在地嚮導、旗美社大工作團隊以及社區夥伴於甲仙龍鳳寺會合,行前大家互相介紹與認識後,於在地龍鳳寺祈求一路上行程平安後,便開始了當天的行程。

 

地質踏勘路線定位標示 (簡聖芬老師提供)


沿路上討論著油礦溪與油井的遺址,而高師大地理所陳佳宏地質講師替大家講解油井的成因,也在沿途講述每個岩層形成的基本概念,讓我們對於甲仙一帶的地質有進一步的了解。前往溪谷的路上,游永福老師與鄭添德嚮導也為大家介紹著路途上所看見的植物,從花期、特性到可食性等都不吝嗇地將他們所知道的知識傳達給大家。

 

地質講師解說(張秀慈老師提供)

當我們走到溪床,印入眼簾的是讓人為之驚嘆的地質特性,地質老師也一一介紹每塊看似平凡卻又不平凡的石頭給大家,讓我們除了溯溪以外也能沿路學習,不論是斷層的特性、沉積岩、生痕化石都透過老師詳細的解說,讓大家更清楚經過幾千幾萬年所生成的地形是如何演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樣態,也從鄭添德嚮導口中了解到身為在地人小時候是如何在溪谷裡面玩耍。

沿路上能見的地質景象 (張秀慈老師提供)



經過一番跋涉終於走到了白雲仙谷,而游老師也與我們分享著湯姆生在1871年的時候曾經到過這裡也為當時的白雲仙谷留下了珍貴的影像,拿著舊照片讓我們對照著過去與現在的差別,也能看出這幾年來地層的轉變,雖然周邊都有人工設施但也是抵擋不了大自然的力量,也讓人見識到大自然的力量不容小覷。



游老師帶著大家看過去與現在的地層差異(張秀慈老師提供)
Share:

【活動紀錄】左鎮場域踏勘


圖文/林佩潔

110910日午間,計畫團隊主持人張秀慈老師及共同主持人簡聖芬老師,共同至過往與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合作之左鎮國小拜訪,楊靜芳校長說明校內現況,並分享任職兩年來的經驗,也邀請了陳容芯主任共同討論。左鎮國小為左鎮區核心小學,自民國9611月設置左鎮數位機會中心,建構了「左鎮好時光」平台,並與周邊社區執行樂齡計畫,讓學童與長輩共同學習成長。

下午兩點整左鎮場域踏勘活動邀約邀請成大惡地協作USR教師(都市計劃學系張秀慈老師、建築系簡聖芬老師、杜怡萱老師、工設系簡瑋麒老師)及地方權益關係人(臺南市菜寮溪產業觀光協會茅明旭理事、靜瑜、公舘社區發展協會陳柳足前總幹事、音樂製作人李正帆老師、UC團隊羅國瑋、光榮實小蔡坤良校長、山海屯社會企業許明揚執行長),踏勘已施作之水土保持局環境改善工程兩處,討論後續成大課程及地方活動與左鎮公共空間營造連結之機會、過溪路路徑及沿途潛在休憩點位,探索串聯化石園區及左鎮老街之可能性。

活動踏勘地點

由茅明旭理事帶領大家自左鎮糖業鐵路遺跡步道作為活動序幕,行至環境改善工程處由施工處旁的光榮實小蔡坤良校長說明、李正帆老師分享籌畫中的活動,並為大家紀錄下美麗的影像,貼心國瑋也準備了青草茶為大家消暑氣,最後沿著過溪路驅車到左鎮玉善線候車台環境改善點,由許明揚執行長解說團隊於左鎮老街進行的街區文化保存與活化計畫,最終至左鎮區圖書館分享踏勘心得,為活動畫下句點。在疫情壟罩加上颱風來襲的前夕還能有個好天氣實際走訪實屬難得,一路上有社區夥伴說明分享,相信透過本次活動大家也都對彼此更加了解,更能繼續共同在惡地上協作,期待後續發展。特別感謝左鎮圖書館館員王秀冷協助提供舒適的討論空間、S-D studio導演劉子端、製片潘怡樺協助拍攝計畫宣傳影片。

山海屯社會企業許明揚執行長說明整修中的左鎮老厝

光榮實小旁之環境改善工程處

於左鎮圖書館進行本次活動總結討論


相關連結

左鎮好時光

https://zuojhentenyears.mystrikingly.com/

S-D studio

https://s-dstudio.github.io/S-DSTUDIO/#/

  

Share:

【活動紀錄】惡地協作高雄內門權益關係人拜會

 

/林禹欣

2021823日上午計畫主持人張秀慈老師一行人拜會了內興里力永信里長了解社區過去與政府計畫合作之間的狀況,以及過去社區所推動的活動為地方帶來了哪些量能,也從訪談過程中了解到教會對當地來說是扮演著凝聚社區居民間關係的核心。而讓人充滿驚喜的是在社區中都能看到代表當地故事的馬賽克拼貼,家戶門前也有著代表他們自己故事的馬賽克站牌,能夠感受到過去幾年來社區發展的成果,透過馬賽克拼貼也拼接著居民與地方之間的情感。

與力永信里長走訪社區

社區用馬賽克拼貼分享故事

與力永信里長合影


拜會完里長後,來到了木柵國小拜訪了劉正男校長與主任們,從校長與主任口中了解到學校過去幾年來努力建立起偏鄉小學的在地特色,不論是從課程端或是教育端甚至是生活端都注入大量的心力,透過學校、社區與教會合作,組織起課後才藝活動、活動社團以及課後陪讀班等,都是他們在學習階段重要的資源,從中能夠體認到學校努力讓學生接收到更多在地故事與西拉雅文化,不論是課程中或是生活中都能讓偏鄉小學生可以更深入了解他們所生活的社區故事。


與木柵國小校長與主任們交流分享


午時來到了快樂農場-集穡室,見到了李蕙棋牧師娘,快樂地享用完午餐之後,牧師娘與我們分享了他對於社區發展的願景,西拉雅文化、流奶與蜜、馬雅各、湯姆生與古謠傳承等都是內門木柵地區重要的資產,透過牧師娘的分享讓我們更深入了解到最在地的特色,進一步討論彼此間的想法探討如何善用地方資產行銷推廣地方區域特色,也從討論過程中了解如何透過合作拉起彼此的橋樑。


與李蕙棋牧師娘互相交流討論

李蕙棋牧師娘實地分享討論對社區現況與未來願景


經過蜿蜒的山路到了恬美農場,拜會了熱情的郭秋美老師以及謝宜蓉老師,透過彼此分享與討論從兩位口中得知他們對於當地的了解,像是社區之間的關係以及曾經推動過的活動,從社大課程、國小活動或是社區推廣等一些與在地相關的互動,透過此次交流討論的機會下讓我們了解到更多在地元素,也互相討論如何運用當地資源以及如何透過湯姆生馬雅各之路的路線推動地方特色的想法。


郭秋美老師以及謝宜蓉老師合影

郭秋美老師互相交流討論



 

 

Share: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

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