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錄】白雲仙谷地質踏勘活動

 文/林禹欣


2021年9月27日一早張秀慈老師一行人前往了高雄甲仙與游永福老師、甲仙區長、在地嚮導、旗美社大工作團隊以及社區夥伴於甲仙龍鳳寺會合,行前大家互相介紹與認識後,於在地龍鳳寺祈求一路上行程平安後,便開始了當天的行程。

 

地質踏勘路線定位標示 (簡聖芬老師提供)


沿路上討論著油礦溪與油井的遺址,而高師大地理所陳佳宏地質講師替大家講解油井的成因,也在沿途講述每個岩層形成的基本概念,讓我們對於甲仙一帶的地質有進一步的了解。前往溪谷的路上,游永福老師與鄭添德嚮導也為大家介紹著路途上所看見的植物,從花期、特性到可食性等都不吝嗇地將他們所知道的知識傳達給大家。

 

地質講師解說(張秀慈老師提供)

當我們走到溪床,印入眼簾的是讓人為之驚嘆的地質特性,地質老師也一一介紹每塊看似平凡卻又不平凡的石頭給大家,讓我們除了溯溪以外也能沿路學習,不論是斷層的特性、沉積岩、生痕化石都透過老師詳細的解說,讓大家更清楚經過幾千幾萬年所生成的地形是如何演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樣態,也從鄭添德嚮導口中了解到身為在地人小時候是如何在溪谷裡面玩耍。

沿路上能見的地質景象 (張秀慈老師提供)



經過一番跋涉終於走到了白雲仙谷,而游老師也與我們分享著湯姆生在1871年的時候曾經到過這裡也為當時的白雲仙谷留下了珍貴的影像,拿著舊照片讓我們對照著過去與現在的差別,也能看出這幾年來地層的轉變,雖然周邊都有人工設施但也是抵擋不了大自然的力量,也讓人見識到大自然的力量不容小覷。



游老師帶著大家看過去與現在的地層差異(張秀慈老師提供)
Share: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

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