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記錄】「我們一起在惡地學」共同培力活動

 (文/林玲安;攝影/林筱棋、林玲安)


我們一起在惡地學!

惡地協作團隊在第三期深耕型計畫中,進一步將「區域共學」的理念再擴大至校外連結。近年來有許多大專院校從不同的面向投入人力資源、教學與研究能量至惡地地區,因此我們期待未來能逐漸形成「在惡地學」社群,形成各團隊的經驗交流和資訊共享的平台,以成為惡地地區的智庫與人才庫為長期願景,持續與場域成為互助成長的夥伴。 


因此,惡地協作團隊於2023年8月29日舉辦「我們一起在惡地學」共同培力活動,邀請過去至今在惡地區域投入相關工作的大學教師或團隊,以及因應高中108課綱的特色課程,邀請高中地理老師及高中職涯探索團隊,當天共有將近三十位來自大專院校的師生與教職員、社區場域的工作者、高中教師等,並在引導師Eric的引導下,進行跨校與跨區的認識與交流,啟動未來合作的討論。


惡地實踐經驗分享


首先,由成大張秀慈老師、崑山科大賴正文老師、高師大項柏翰助理、實踐大學翁裕峰老師、南台科大賴孟玲老師、高科大葉冠宏副理,以每組七分鐘的方式進行短講,分享各團隊在惡地地區關注的議題,以及投入的課程與實作,面向含括了社區產業調查、觀光、農產品、視覺設計、產業轉型、數位資源運用等。短講結束後,以發表人為桌長,參與者可自由選擇有興趣的主題,進入該組中提問與交流。



成大張秀慈老師


崑山科大賴正文老師


高師大項柏翰助理


實踐大學翁裕峰老師


南台科大賴孟玲老師


高科大葉冠宏副理

惡地點心


為呼應本次「一起在惡地學」的精神,特別邀請台南市左鎮區公舘社區在中場休息時間準備「惡地點心」供大家享用,公舘社區發展協會陳柳足理事長也特地跟大家介紹天然健康的「葛鬱金雪花糕」,原料單純、以葛鬱金粉和牛奶製作而成,口感Q彈、滋味香甜;「手工草仔粿」是以鼠麴草做為原料,由社區媽媽們親手包入竹筍與花生粉,一顆顆手工製作;手工餅乾則是在地年輕人的創業新品,希望鼓勵年輕人、也與大家共享。



葛鬱金雪花糕


手工草仔粿

手工餅乾


惡地咖啡館


活動的下半場,引導師Eric布置了五個咖啡桌,以世界咖啡館的討論形式,進行了兩輪的討論。藉由每輪的參與夥伴有著不同背景、資源、想法,也發展出五個不同的主題和延伸討論,以下為這五桌討論的內容摘要。


(一)資源和需求的適切對接

大家透過報告更認識各單位的資源,像是數位機會中心的資源豐富,可轉化為有趣、生活化讓長輩有成就感的活動,並進一步思考如何善用這樣的資源進入社區中。然而,有時候各單位忙碌、有人力或資源的需求時,沒有一個管道對接和互補彼此需求,因此提出了「惡地好曆」的想法。此外,也談到在一些既有的計畫資源中,有些大項目活動較沒有彈性去做調整,但像是小活動(如:工作坊、業師資源、工作假期等)就有些可以對接需求和資源的空間。以及如各大學有其專長優勢協助社區發展,像是高師大可協助社區發展教案體驗化,讓社區有可操作的SOP。因此,如何自身的資源、優勢,對應到惡地或友好組織的需求,並更精準的對接目標對象是重要的發展策略。



(二)火把

左鎮地方仍保有手持火把、報佳音的活動,因此討論到如何將「持火把」的傳統生活經驗轉化為體驗型活動,並結合夜間導覽、探索導覽等,例如若舉辦「左鎮鬼故事」活動,可進一步傳達以前左鎮的民間信仰,以及人們為什麼願意持火把遠赴教會,體驗中也能設計禱告、關於信仰的儀式,增加體驗的沈浸式感受。此外,每個地區的火把形式不同,以前左鎮的火把也有燒起來像線香,而不是看到一團火的型態,這些關於火把的歷史文化都可以深入考究。



(三)數位資源合作

學校計畫或課程作業有許多學生發展或製作的數位作品(如:以動畫、LINE聊天機器人導覽社區等),這些作品如何媒合適合的社區組織或如何讓在地企業延伸應用是一大挑戰。數位機會中心的學習資源亦相當豐富,對於長者或成人學習生活中的數位工具也有所幫助,若未來要在田寮進一步推動數位資源的學習與運用,仍需再評估和了解偏鄉地區居民居住地遙遠、以及學習的動機和意願。



(四)觀光資源

從左鎮的咖啡館談起,討論到當地的觀光限制、發展模式等,並與南投竹山「天空的院子」為參考,討論可從店家整合、特色形塑開始,並與二寮日出等在地特色做結合。而左鎮的文化、地質景觀等資源也相當豐富,但需先進行整合才能更有效地運用,也談到過往「放流竹排」的傳統景象如何結合臺史博流域的故事,以真實場域為基地做展現。



(五)農產行銷、資訊教育推廣

許多參與者對於高科大的「醜芭怪」不良品農作物的行銷模式感到印象深刻,也好奇資源導入、製作過程、農場品輸出、產品通路、循環還經濟系統的進行方式,並討論到外銷市場的可能性。此外,也進一步談及醜蔬果如何解決社區農民工作權、在地經濟、青年回流等議題。

在資訊教育的推廣上,則談到如何開發app增加生活便利性(如:公車追蹤app、掛號app),也透過資訊系統將地方文化保留典藏,以及小農經濟推廣等。並以社區聯合策展的方式,整合成果、經驗擴散,但也討論跨部門整合執行困難,以私下合作方式較能激盪不同可能。





惡地行動的請求


針對在世界咖啡館的討論,引導師Eric邀請大家提出可以從自身做起、請求其他夥伴一起參與的提案,當天有以下七個惡地行動,或許有機會成為從一起在惡地共學到共做的行動。


  • 共創「我在惡地,自主學習!」

  • 惡地好曆

  • 火炬耶誕趴

  • 協力夥伴、惡地元素產業合作舉辦活動

  • 輪流舉辦「惡地集聚」(活動、策展、美食、在地優先)

  • 左鎮發火把散步走讀(教會、導覽、技術)

  • 高雄泥岩惡地的數位學習中心(雲端的惡地世界)






我們一起在惡地學


首次的「我們一起在惡地學」共培活動進入尾聲,有夥伴分享到這是一場為彼此充電、更新近況的活動,很難得有機會在一個下午的時間了解這麼多學校、地方組織在惡地做的事情,也拓展了過去不知道的資源連結。期待未來颳起一陣「惡地旋風」,讓更多人認識惡地、走進這一片許多人用心經營、充滿韌性的土地。



活動海報


Share:

【活動記錄】112-1期初教師交流會「惡地人才培育工作坊」

   (文/林玲安;攝影/林玲安)

        112學年第一學期初,惡地協作團隊於2023年8月28日舉辦了期初教師交流會,老師們除了相互分享和交流下學期預計開課的內容,以及正在進行的研究之外,本次活動也邀請成大創產所的楊家翰老師帶領「惡地人才培育工作坊」,一同腦力激盪惡地協作計畫欲培養的未來人才想像。



楊佳翰老師帶領「惡地人才培育工作坊」

       首先,佳翰老師先邀請大家思考,相較於一般的大學生,經歷過USR課程與體驗,會額外具備哪些獨特能力或素養?在小組討論後,將共同認為的重要能力素養寫在便利貼、並貼到大海報的右方欄位,接著我們列出目前開授的課程所能提供的核心素養在大海報的左方欄位,連線與比對兩個欄位是否能相互對應。

        在連線和比對開授課程(左方)與期待學生具備的能力素養(右方)時,A組發現對應最多的前幾名依序為自省能力、合作、批判、行動力,最少的是包容力、創業精神、同理心;B組對應最多的團隊協作共創、在地產業永續、知識轉譯、在地關懷,最少的是同理聆聽,另外應可以再補一張「自省能力」到右方欄位,才較能對應到在目前課程中提供的能力及素養。

  兩組比對後的相似之處是,「團隊合作」、「反思自省」是目前最符合現在有提供且期待培養的能力,因計畫中有許多分組報告或實作的學習機會,亦經常進行反思討論。在開授的課程中,則是最缺乏「同理心」與「創業精神」。因此,在下個階段中,也討論到針對這樣的發現,未來可以考慮增加的課程/專案/實習/研究有哪些?

       A組盤點了校內有關創業的資源,如:新創加速中心、創業人才媒合平台等,善用既有的資源合作來強化這些能力,而未必要開設新課程;B組則討論到同理心是可以透過課程培養的嗎?透過真人圖書館的分享、強調不同的生活體驗,讓同學們有機會去理解每個人的生命脈絡與生活差異,而非太快進入需求導向、問題解決的實作或研究。

        然而,也會發現每個人對於這些素養能力的定義可能不同,因此若能有更充裕的討論時間去比對和理解彼此的想法,應能更明確的定位出培養惡地人才所需的能力及素養,或許也能列為未來各個教師社群小組交流時,更為細緻和深入的討論題目。



A組的討論海報


B組的討論海報

       在工作坊的下半場,主題為「2030年的新名片」,隨著時代與科技的變遷,現在既有的職業將有可能在未來消失,但也將會發展出未來的新興職業角色。佳翰老師拿出新的海報並詢問大家:「若現在有一張2030的新名片,你認為名片上的職稱是什麼?有什麼樣的工作內容?目前本計畫已經提供的訓練有什麼?可以額外再提供的訓練又有什麼呢?」各組再將討論的內容寫到便利貼,並貼上海報。

        A組的2030新名片職稱為「在地轉譯創新企劃師」,工作內容是對接社區需求、轉譯在地元素、在地產業創新再造。針對這樣的工作,目前本計畫以提供的訓練或課程有文化創意城市、觀光規劃、創新管理、文化資產創意營銷、根際微生物學研究與應用、問題觀察和社區需求;而還可以再提供的額外訓練則是溝通能力、台語訓練、主動發想、與業界(創投)連結、蹲點。


A組的2023新名片

        B組的2030新名片職稱則是「社區協作設計師」,工作內容為辨別社區議題、促進社區內外合作、設計協作過程(怎麼組織流程、建構網絡),而本計畫已經提供了問題定義、溝通協調、資源盤點、工作坊設計等訓練,可以再額外提供實務經驗分享、系統性的know how等訓練。


B組的2023新名片

        兩組的2030新工作名片,都有要做為促成社區內外資源或合作的協作角色,但前者較像是蹲點於社區內,以創新的方式再造或轉譯地方的文化知識或產業發展,後者較像是扮演一個平台,有系統的串聯與建構資源網絡。雖然本次工作坊的討論時間不長,因此無法更進一步的溝通、對談這些想法,但工作坊的結束反而是新的開始,期待未來的教師社群活動都能延伸今日的討論,使惡地人才培育的圖像逐漸清晰。


【惡地人才培育工作坊參與者】

課程能力素養:張秀慈、黃偉茹、楊佳翰、黃兆立、林蕙玟、林玲安、林筱棋、林宥祺、侯育珊

2023新工作名片:張秀慈、黃偉茹、楊佳翰、黃兆立、林玲安、林筱棋、林宥祺、侯育珊




Share:

【場域連結】「向東,關於狩獵」小獵人營隊

  (文/林玲安、林筱棋;攝影/賴政達、林筱棋、林玲安)

「它們本來就都存在,只是沒有被活出來」

惡地協作團隊於上周五7/14,參與了內門木柵的社區夥伴集穡室快樂轉角有機驗證農場食在幸福 舉辦的「向東,關於狩獵」小獵人營隊。透過社區夥伴、地方耆老、年輕獵人對部落青年的培力,一起帶著孩子們認識山林、體驗狩獵文化的智慧,並在過程中學習西拉雅族語,在兩日的營隊中一步步的學會獵人的頭腦(打開狩獵文化的視野)、獵人的雙手(與部落耆老學習架設陷阱)、獵人的腳(學習在山林環境中移動),以及獵人的心(培養努力堅持的態度及山林智慧),且在最後經過考驗、獲得長輩的認可,完成獵人的儀式。

於獵場完成了營隊在山中的學習

Share:

【活動紀錄】「參與科技—引導與協作技術(一)」南部竹產業備料場建設共識行動及營運共識共創工作坊

 

 (文/陸家震;攝影/陸家震)

 修習「參與科技—引導與協作技術(一)」課程的同學們,延續前段時間在課堂所學的引導技巧,以及工作坊流程設計技能,將實際所學應用至惡地協作計畫之場域,於2023年7月6日(四)分別舉辦上、下午兩場權益關係人工作坊,上午場次工作坊主題為部竹產業備料場建設共識行動工作坊,聚焦於討論如何凝聚權益關係人共同致力於回應新興竹產業綱要計畫之設置南部竹產業備料場的政策目標。下午場次工作坊主題則為南部竹產業備料場營運共識共創工作坊,討論重點在於釐清備料場營運角色定位,並擴充潛在營運單位的永續經營想像。

為振興我國竹產業發展,活化偏鄉經濟,行政院農委會研擬新興竹產業計畫(111-114年),統籌三級產業、技術教育及法規等面向,規劃10年短中長期程之整體竹產業發展,重新串聯從生產、加工、研發應用到銷售的整體產業鏈。計畫當中包含將於112年底前建置2座備料場的目標。然而,以南部竹產業鏈現況而言,竹材分類作業多在採伐現場完成,且莿竹有其材料特殊性,需要更細緻地思考南部莿竹產業的備料場如何規劃。當前,備料場規劃面臨土地選址與開發成本的挑戰,且地方權益關係人對南部區域竹產業發展共識也尚待整合,包括各權益關係人對於南部莿竹產業的備料場的定位及角色認知與期待不一。

因此,上午場次工作坊以行動計畫工作坊(action planning)為引導方法基礎,由修課同學們扮演引導師,負責不同階段及功能的引導工作,帶領權益關係人從一開始的想像備料場建置完成的勝利景象,到盤點並釐清現況大家所擁有的強項、弱項,以及面臨到的潛在威脅及風險,再據此提出具體可衡量的承諾目標,指引後續行動任務的擬定。

南部竹產業備料場建設共識行動工作坊參與者討論情形
南部竹產業備料場建設共識行動工作坊參與者討論情形
南部竹產業備料場建設共識行動工作坊參與者討論情形
南部竹產業備料場建設共識行動工作坊參與者與引導師同學合照
南部竹產業備料場建設共識行動工作坊共創成果

延續上午工作坊的討論成果,新興竹產業計畫提出設置竹材備料場之目標,但不同區域的竹產業發展現況相異,在未來莿竹應用層面擴大時,不同應用產品所對應之竹原料規格及需求將逐漸成長,現行操作模式勢必將作出調整,備料場在這之中又該發揮什麼功能?


下午場次工作坊聚焦未來備料場營運內容規劃,邀請權益關係人們共同思考備料場如何滿足未來莿竹產業商品化的材料需求。預期工作坊成果將使南部莿竹產業未來的規格需求浮上檯面,藉此釐清竹材備料場需要具備的具體功能。


下午場次工作坊以團體共創法(consensus workshop)為方法基礎,以回顧現況結合激發創意的腦力激盪開始,透過想法碰撞與互動,再逐漸藉由卡片的群組及命名收斂出備料場未來營運之可能。參與者們在過程中踴躍發言,熱烈討論,相信經過這次工作坊的舉辦,地方權益關係人對於備料場未來如何在南部竹產業中扮演重要角色並發揮功能將會更加清晰。


南部竹產業備料場營運共識共創工作坊討論情形

南部竹產業備料場營運共識共創工作坊討論情形

南部竹產業備料場營運共識共創工作坊之引導師同學引導情形










南部竹產業備料場營運共識共創工作坊共創成果

南部竹產業備料場營運共識共創工作坊參與者與引導師同學合照


Share:

【活動紀錄】「參與科技—引導與協作技術(一)」ICA Taiwan引導師訓練課程

 (文/陸家震;攝影/陸家震)

2023626日(一)至71日(六)「參與科技—引導與協作技術(一)」課程於規劃與設計學院耐震大樓5107教室,授課教師張秀慈、黃偉茹老師邀請ICA Taiwan(The Institute of Cultural Affairs, 文化事業學會)的引導師團隊,訓練修課同學學習如何扮演一名引導師(facilitator),以帶領一個團隊能夠進行有效討論及凝聚共識,乃至採取行動策略。

Day1 ICA引導師帶領修課同學討論對於本課程的期待 

Share: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精選文章

【活動記錄】「我們一起在惡地學」共同培力活動

  (文/林玲安;攝影/林筱棋、林玲安) 我們一起在惡地學! 惡地協作團隊在第三期深耕型計畫中,進一步將「區域共學」的理念再擴大至校外連結。近年來有許多大專院校從不同的面向投入人力資源、教學與研究能量至惡地地區,因此我們期待未來能逐漸形成「在惡地學」社群,形成各團隊的經驗交流和資...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