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玫
西拉雅族與基督信仰的緣起
在荷蘭統治時期,基督教便已傳入台灣,且相較於漢人,原住民對此少有排斥,因此當地的西拉雅族人對基督信仰並不陌生。1870年後兩年間,共有五次受洗儀式,當時木柵一帶有近兩百名平埔居民受洗入教。馬雅各發現:「有將近五十個家族放棄偶像而入教。當每一家長改信後,整個家族都欣然順從其榜樣而入信。」這種全村改宗的現象,可從崗仔林的例子說明:該部落因掌權者率先信教,加上村民多為親族,福音由此在親友間迅速傳播,進而全村信主、週日時一同聚會。這也顯示了平埔族對家族的重視與依賴性。
受洗審查制度
西拉雅族人相信福音後,通常會先參與「服事」,如甘為霖所說的「聖餐禮的成員」。成為基督徒前需經「受洗人員資格審查」,檢視預備者對信仰的理解與決心。每位受洗者皆需接受這項測驗,由牧師執行,性質近似信仰問答。
甘為霖記述在四間禮拜堂執行審查的情形:「我們一到木柵,馬上就要開始受洗資格審查。這項重責大任花了大半週,非常耗神,但也很有趣。我們從清晨開始,直到傍晚結束,一天最多審查九到十人。最讓我驚喜的是,這麼多人都有充足的受洗理由,似乎每個人都該登上名單......至少他們對救贖都有清楚且直接的認知(head-knowledge)。」
信仰的挑戰
從文字中可見,木柵、柑仔林的審查結果令人滿意,許多人能回答具體的受洗理由,對信仰與救贖有親身經驗。木柵最終有三位男性與十一位女性受洗,柑仔林人數未詳。拔馬有四位男性與六位女性通過審查,一位弟兄雖渴望受洗,卻未能理解「神為赦免世人之罪而釘死於十字架」,因而不符資格。崗仔林有三位信徒通過,但因缺乏合適傳道者而暫停。
信徒受洗後仍須繼續學習,傳教士會教導研讀白話聖經。神職人員的妻子也擔負教育責任,如馬雅各夫人、李庥夫人教授男女識字、解說聖經,並鼓勵女子受教。這些西拉雅人也在學習白話文的同時,逐漸捨棄了舊有語言。
信仰中的困境
19世紀中葉,信奉基督教的平埔族人處境艱難。湯姆生到柑仔林時,記述名為東(Tong)的老人因信仰而受迫害。《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中也指出,多數初代信徒生活困頓,奉獻金錢建堂、設教,除了貧窮,還需承受外界壓力與家庭反對,因而養成「自養」的堅韌精神。
然而,並非所有人皆因渴慕而信。有些人誤以為洗禮即代表信仰完成、通往天堂的票到手,或是認為洗禮水能帶來好運與改變。如史蒂瑞所言:「他們寄望傳教士提供更多政治經濟援助,但所獲只有精神糧食,於是開始抱怨,宗教熱度也跟著消退。」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