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十九世紀的西拉雅與宣教之路

 文/張玫


西拉雅族與基督信仰的緣起

在荷蘭統治時期,基督教便已傳入台灣,且相較於漢人,原住民對此少有排斥,因此當地的西拉雅族人對基督信仰並不陌生。1870年後兩年間,共有五次受洗儀式,當時木柵一帶有近兩百名平埔居民受洗入教。馬雅各發現:「有將近五十個家族放棄偶像而入教。當每一家長改信後,整個家族都欣然順從其榜樣而入信。」這種全村改宗的現象,可從崗仔林的例子說明:該部落因掌權者率先信教,加上村民多為親族,福音由此在親友間迅速傳播,進而全村信主、週日時一同聚會。這也顯示了平埔族對家族的重視與依賴性。


受洗審查制度

西拉雅族人相信福音後,通常會先參與「服事」,如甘為霖所說的「聖餐禮的成員」。成為基督徒前需經「受洗人員資格審查」,檢視預備者對信仰的理解與決心。每位受洗者皆需接受這項測驗,由牧師執行,性質近似信仰問答。

甘為霖記述在四間禮拜堂執行審查的情形:「我們一到木柵,馬上就要開始受洗資格審查。這項重責大任花了大半週,非常耗神,但也很有趣。我們從清晨開始,直到傍晚結束,一天最多審查九到十人。最讓我驚喜的是,這麼多人都有充足的受洗理由,似乎每個人都該登上名單......至少他們對救贖都有清楚且直接的認知(head-knowledge)。」


信仰的挑戰

從文字中可見,木柵、柑仔林的審查結果令人滿意,許多人能回答具體的受洗理由,對信仰與救贖有親身經驗。木柵最終有三位男性與十一位女性受洗,柑仔林人數未詳。拔馬有四位男性與六位女性通過審查,一位弟兄雖渴望受洗,卻未能理解「神為赦免世人之罪而釘死於十字架」,因而不符資格。崗仔林有三位信徒通過,但因缺乏合適傳道者而暫停。

信徒受洗後仍須繼續學習,傳教士會教導研讀白話聖經。神職人員的妻子也擔負教育責任,如馬雅各夫人、李庥夫人教授男女識字、解說聖經,並鼓勵女子受教。這些西拉雅人也在學習白話文的同時,逐漸捨棄了舊有語言。


信仰中的困境

19世紀中葉,信奉基督教的平埔族人處境艱難。湯姆生到柑仔林時,記述名為東(Tong)的老人因信仰而受迫害。《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中也指出,多數初代信徒生活困頓,奉獻金錢建堂、設教,除了貧窮,還需承受外界壓力與家庭反對,因而養成「自養」的堅韌精神。

然而,並非所有人皆因渴慕而信。有些人誤以為洗禮即代表信仰完成、通往天堂的票到手,或是認為洗禮水能帶來好運與改變。如史蒂瑞所言:「他們寄望傳教士提供更多政治經濟援助,但所獲只有精神糧食,於是開始抱怨,宗教熱度也跟著消退。」



圖一、木柵村民
wellcomcollection, Baksa, Formosa [Taiwan]from a negative by John Thomson1871.




圖二、木柵村民
wellcomcollection, Baksa, Formosa [Taiwan]from a negative by John Thomson1871.



圖三、木柵大石頭
wellcomcollection, Baksa, Formosa [Taiwan]from a negative by John Thomson1871.


宣教士觀察到,自1873年起,平埔教會對信仰的熱誠開始下降。信徒逐漸遠離教會、不再聚會,甚至做出與信仰背離之行為。這與缺乏真誠信仰契機、以及未深入理解教義卻因順從家族而改宗有關。有些人未經歷「與上帝相遇」,未明白「真理」,或僅為求物質利益如醫療、教育而入信,久而久之便冷淡退縮,遂不再參與聚會。

因此,傳教士認為培養本地傳道者極為重要。他們了解民情、語言相通,更能有效宣教。如1898年受按立的劉俊臣即為其一。同時,亦應加強教育,嚴格審查求道者信仰理解,這點同樣適用於漢人教會。

由此可見,西拉雅人與傳教士的互動大多來自傳教士書信與報導、後人回憶錄。然而在僅有單一視角之下,我們應盡力保持客觀、審慎理解史料,努力發掘西拉雅人自身的聲音。這正是本篇文章所面對的挑戰——當時白話文教育尚未普及,使原住民視角幾乎難以尋覓。


宣教之路

回顧19世紀的宣教成果,整體而言相當成功。山崗傳道站中,木柵禮拜堂尤為興旺,信徒眾多,對周邊平埔社群影響深遠。早期尚無教堂之地,許多人會跋山涉水至木柵禮拜。你們可能會好奇——為何他們的宣教能夠如此成功?從建堂背景可知——西拉雅人因生病求醫,馬雅各醫治並同時傳道,福音便隨病癒回村,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進而信徒增加。可知醫療與宣教結合之宣道策略極為奏效。

然而,西拉雅人真的是因信而入教嗎?也許有些人是——如卓猴社人卓道生,接受神學教育,講道樸實真誠,可謂信仰真摯。但如前述,平埔教會的信仰熱情幾年後開始冷卻,主要因審查不夠嚴謹、改信多為家族從屬所致。此議題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留待日後再續......。

Share: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

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