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涂肇中;攝影/ 涂肇中、許惠晴、陳景皓)
由生命科學系生態組的李亞夫老師所指導的「生態學實驗」的課程,藉由引導學生到台南市左鎮區的淺山地區、惡地和自然環境中,進行當地生態、棲地與微棲地種類的調查。了解野生動物對棲地的需求及與不同類型棲地的關係。藉此了解潛山社區中人、環境、與生物的交互關係與素材,協助潛山社區環境教育,進而促進鄉親認識居住的環境,達成促進環境永續與生態復育的目標。
本課程主要探討生物與環境的關係,內容包括構造、生理及行為上的適應,族群統計、成長與調節,生物間的相互作用,生物防治,群落結構與消長、島嶼生態。生態系的種類,生態系內能量的流動、物質的循環、污染及環境的保護。
透過探索淺山地區自然環境中,生物所利用的棲地和資源,還有與人類活動的交互關係。於台南市左鎮區的農路、產業道路、沿溪步道,進行物種的調查與棲地、微棲地種類的利用。希望能夠讓當地居民認識自己所居的環境,並提供建議。並希望讓大家了解與認識淺山地區生物的組成與分佈、棲地利用以及人與生物之間共存的關係。
在4-5月期間,我們帶著學生多次走訪台南市左鎮區的農路和沿溪步道,展開一趟趟生態小旅行。出發前,我們先規劃好6條樣線,調查時以緩慢步行的方式沿線觀察。過程中,帶隊的助教會一邊介紹沿途看到或聽到的動植物,一邊分享左鎮淺山地區的地形樣貌和環境特色。另外,我們也會和當地居民聊聊天,聽聽他們怎麼看待野生動物與人類之間的相處,有時還會聽到一些關於左鎮的趣聞或在地故事。
透過這次的生態實地探查,學生得以親身走訪並認識惡地環境的生態特色,觀察當地野生動物與人類共存的方式。過程中不僅深化了他們對人與自然互動關係的理解,也有效提升了環境意識與保育觀念,展現野外教學在生態教育上的實質成效。這次學習歷程也激發了學生對環境議題的主動思考,進而提出多項具探究價值的討論主題,包括竹林在惡地中的生態修復與水土保持功能、農地與果園與野生動物之間的資源競合,以及生態共存的可能性。同時,他們也針對開放式蓄水設施、水泥堤岸與道路建設對生態的潛在影響進行反思,提出友善設計與減少路殺等具體建議,展現出實地觀察結合環境思辨的學習成果。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