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工作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工作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成果發表】參與式規劃設計方法的反思與成長


(文/李悦恩;攝影/吳子宜、李悦恩)

  隨著學期進入尾聲,參與式規劃設計課程迎來令人期待的成果發表活動,這不僅是一場展示專案成果的機會,更是同學與業師間交流、反思的絕佳時刻。本次邀請曾在課堂上進行實務演講的嶼典張瀞今負責人以及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楊佳翰所長,一同擔任本次成果發表的評審老師,透過專業的視角與建議,讓同學們的努力成果有更全面的回饋。

  活動由六組同學分享專案內容,以各自從權益關係人訪談,再到辦理走讀活動與工作坊,探索參與式規劃設計中的挑戰與解方,組別的專案涵蓋都市發展、校園公共空間規劃、社區參與等不同領域,展現參與式設計的多樣性與實用性。

第一組:鐵路地下化議題的實踐與省思
  第一組的專案聚焦於都市發展與交通建設的關鍵議題,透過實地訪談與走讀活動,發現學生對於該議題下校園空間的期待,遠不止於目前規劃的範疇,期望透過工作坊的討論結合校園內外的空間討論,帶來更便利的生活空間,並夠藉由此次機會讓學生的聲音能成為校方未來規劃的重要參考。


第二組:院圖中庭空間規劃
  透過參與式設計探討閒置空間的活化可能,走讀活動中發現木棧板損壞、燈光不足、遮蔽欠缺等問題,使用者多以經過為主然而停留意願低。工作坊辦理匯集學生、商家及規劃者意見,提出增設座椅、改善動線、加強維護等建議,過程中雖面臨互動不足與設備限制,團隊仍期望透過本規劃,促進中庭的多功能發展以吸引更多人使用。

成果發表頒獎

第三組:崇誨國宅的參與式規劃實踐
  針對社區內活動中心的活化進行參與式規劃,期望提升居民對公共議題的關注並凝聚社區意識,活動中心雖地理位置優越,卻因為視線受阻、動線不友善及開放時間短等問題,導致使用率低。工作坊邀請居民、租屋者及房東等利益關係人,針對入口意象改造、空間分區與活動規劃等議題提出建議,團隊同學提出加長開放時間、改善人行道無障礙設施、優化內部空間配置等解決方案,持續行動促進社區凝聚力,讓活動中心成為居民交流的重要場所。

第四組:成大藝坊的使用者探索
  期望透過本堂課的學習,提升成大藝坊的知名度與可及性,了解學生對藝坊認識不足、入口意象不明確及宣傳效果不佳等問題。多數學生雖曾經過藝坊卻未曾進入,甚至對其功能與目標缺乏了解,邀請在校生、藝術中心成員,探討藝坊空間活化的可能性,進一步提出改善方案,如增設導引設施、加強社群宣傳、舉辦跨領域活動等,讓藝坊成為學生校園生活的一部分,發揮其促進跨域藝術交流與文化推廣的初衷。

報告互動環節

第五組:看不見的障礙,無障礙設計
  透過環教活動的情境模擬與角色扮演,探討館內空間對不同使用者的影響,期望向系上提出改善方案。參與者包括系上學生、老師、外系學生及訪客,模擬持拐杖者、輪椅使用者、視障者等角色,實際體驗新舊館通行路徑,記錄障礙點並進行意見交流,活動參與後提出階梯過多、路面連續性差、新館電梯使用不便等,目標以通用設計概念,打造友善、無障礙的學習環境,提升空間的公平性與共融性。

第六組:一活草坪的共創願景

  小組同學們蒐集學生、總務處及保全等權益關係人的意見,發現了視覺阻隔、通行不便及設施缺乏等現存問題,工作坊的討論中,討論出如增設座椅、改善照明、優化動線及設施配置,提升空間的可及性與舒適度,過程中同學們也反思,需要加強參與者的投入程度,以多樣化的表達方式收集意見,確保規劃能切實反映使用者需求。

  這次成果發表並不單是一次檢視課堂學習成效的機會,更是同學們將理論應用於實務的重要體驗,透過專案分享、問題討論與經驗交流,對參與式規劃設計有更深的認識,累積規劃實習所需的寶貴經驗,帶著本堂課程的知識,期待同學能夠將參與式規劃設計的學習成果。

成果發表結束後的短暫休息
Share:

【活動紀錄】「生活增生:生活的外部痕跡對高齡者的影響」成為惡地關係人口的我們

(文/陳彥霖;攝影/陳筱彤、李冠臻、高聖傑、郭亭妤)

「惡地關係人口:與在地長輩們建立『超齡』關係」

在惡地協作計畫中,藉由「共學、共做、共感」的人文精神,連結來自各個環境場域的參與者,包括老師、學生、社區夥伴、社區長輩等,成為一種多元的惡地關係人口,並積極促成對於在地有感的關係網絡,讓當地文化能夠被更多人看見與理解。

因此,在臺南龍崎,來自國立成功大學不同學系的同學,一行人以「生活增生:生活的外部痕跡對高齡者的影響」碩士論文研究為行動契機,完成歷經數週的高齡課程工作坊,透過貼紙、樂高等多樣教具的輔助,目的在於具現化阿公阿嬤們的親身故事,可能關於日常居家的規律瑣事,也可能包含長輩們特殊而珍貴的過往經歷。

課程中,對阿公阿嬤們的經歷感到好奇的我們,以輕鬆聊天的方式,長輩們稀鬆平常的分享過去,使我們在一問一答間成為縮小自己而放大他人的良好聆聽者,這樣的模式讓我們與阿公阿嬤們逐步開始建立一種新的關係,一種超越年齡的互動關係。

與阿公聊天的我們
阿嬤們的口頭分享
以「居家」相關議題為主軸的課程活動下,我們經常與阿公阿嬤們聊起家中的擺設與日常活動,在一次的課程中得知,有位阿嬤每天一早起床都會固定澆花,家門口及後院有多盆透過阿嬤巧手嫁接及細心照顧的花草,當我們聊天時,她熱情地邀請我們課後去她家參觀。

一來到阿嬤家,阿嬤馬上引領著我們觀賞自己顧的花,自豪地說:「這叢,還有那叢,這裡都很漂亮齁!」,不斷向我們分享照顧花草的處處心思,我們可以清晰感受到,照顧這些花草已是阿嬤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大樂趣。

參觀阿嬤細心種植的花草
在「花園導覽」的過程中,阿嬤還告訴我們,這些花多數是兒子媳婦送給她種的。阿嬤時常一邊整理花瓣,一邊提起家人近況,言語間感覺的到滿滿的自豪與思念。雖然阿嬤自己住在這裡,但我們相信阿嬤每次看到這些花,就會想到子孫兒女,而花草也成為睹物思人般的存在,成為一種心靈上的情感寄託。

與阿嬤一同在「花園」合照
除了高齡課程上與長輩相處外,也有多次其他場合的見面,如前段所提及參觀阿嬤的「花園」,還因為意外得知,阿公阿嬤們即將參加於南紡舉辦的成果發表,因此,對這件事感到關心與好奇的我們,決定前往並支持長輩們。

「阿公阿嬤,您們好」,熟悉的問好,長輩們一眼就能認出我們來,「就是那天,你來幫我黏貼紙的嘛!」、「你們怎麼會來!?」、「來來來,我們去樹仔那邊拍張照。」,言語間滿是與長輩們締結關係的深厚證明。

穿著亮麗粉色的阿公阿嬤與我們
數月間,已成為惡地關係人口的我們,發自內心的陪伴,是與阿公阿嬤建立關係的最大功臣,而這段忘年之交,正是與在地長輩們建立的「超齡」關係。

最後,特別感謝龍崎永續發展協會 余奕靖理事長及 張碧絨經理在課程活動的全力支持與協助,讓這一切得以實現,並促成了人跟人之間最珍貴的情感交流。

Share:

【活動紀錄】惡地協作資源導入成大創聯會,為地方注入一股創新的生機


 (文/莊笙揚、圖/成大創新創業聯合會)

本學期成大創新創業聯合會與惡地協作2.0合作,將「地方創生」帶入「創新創業」中,在這學期中,透過惡地協作2.0的協助,連結到了山海屯社會企業、左達工作室等長期在經營惡地的關係人口,並藉由講座與實地參訪更深入了解左鎮以及地方創生在創新創業的展現。


山海屯社會企業許明揚分享

創聯會與山海屯社會企業合影

為了讓創聯會的同學們更了解「地方創生」以及惡地所面臨的問題,在最一開始便邀請到山海屯社會企業的執行長—許明揚講師,來為同學們帶來執行長與團隊在這幾年的努力下,是如何運用在地文化領導商業發展,並透過街區創生與社會設計的方法為地方重新找回生機。在執行長的分享下,許多同學深受感動,在山海屯的努力下,新化的老舊房子得以重新出現在世人眼前,不只是可以成為觀光客來到台南的新去處,也為在地民眾保存了過去的記憶讓寶貴的文化不會因為外在因素而漸漸老去,重回過去那個輝煌年代。

在執行長分享完後,大家對於山海屯如何將公益大於商業利益的老屋改造的固有思想翻轉十分好奇,執行長也詳細敘述了山海屯在推行某些事時遇到的困難,其中最打動人心的莫過於住在左鎮老街70多年的阿婆對執行長說的話:「這裡變的跟80年前我年輕的時候一樣熱鬧。」在地民眾的那句肯定,無疑是給予在地工作者最大的肯定。山海屯在新化跟左鎮的努力有目共睹,也讓身為台南學子的我們深深感動,認知到創新創業也可以為地方帶來這些改變。


左鎮議題工作坊



左鎮老街實地訪查


在課堂上聽了執行長分享後,創聯會的同學也到了左鎮實地參訪,藉由實際走訪瞭解到在地議題並一同構思解決方法。上午時執行長化身在地導遊帶我們走過許多左鎮的重要點位,親身認識當地。下午時就針對左鎮遇到的課題來出題,分為「公有市場活化」、「閒置空間再生」。經過2個小時的腦力激盪與討論後,兩個團隊運用6何法(何人(Who)、何時(When)、何事(What)、何地(Where)、為何(Why)及如何(How))跟新增的1H「How much」去進行最後的提案發表。兩位引導師在團隊討論中給予大量協助,不只補充自身在在地工作時的經驗以及在真實經費使用上的提點,在發表後引導師們與執行長也給予最真切的評語跟勉勵,團隊也帶著這兩個議題回到社團,繼續與團隊們各自討論解方延續為地方服務的精神並保有運用創新、創意的想法帶來新的改變。

在實地參訪後,創聯會同學們回到社團繼續討論創新的解方,在各週的社課中,同學們還學習如何進行市場調查與研究、簡報提案設計跟專案工作坊,將解方更加具體化、增加商業可行性。在課程之餘我們也邀請到惡地協作2.0的計畫主持人—張秀慈老師,來為我們分享他身為大學老師是如何運用創新創業的精神去調適工作並重新找到目標。在過程中,老師親身示範設計思考運用於日常中的例子,也補充了很多左鎮相關的歷史故事讓我們在更了解左鎮的同實,也藉由這些認識去找到地方的痛點、設計更好的解方。

這是創聯會第一次將「場域」的概念帶入課程中,大家也都獲得了獨特的收穫,過程中雖然也有不順利的地方,但多虧老師們與各方團體的協助才讓創聯會有不一樣的「創新體驗」。







Share:

【活動紀錄】「生活增生:生活的外部痕跡對高齡者的影響」高齡課程工作坊紀錄

(文/陳彥霖;攝影/陳筱彤、李冠臻、高聖傑、郭亭妤)

「前進惡地,與在地長輩們一起把自己的家『蓋』起來」

秋風颯爽的十月及十一月,以「生活增生:生活的外部痕跡對高齡者的影響」的碩士論文研究為行動契機,開始進入臺南惡地地區,開設一系列在臺南龍崎樂齡學習中心的高齡課程工作坊。

臺南龍崎截自113年11月止,65歲以上高齡者占全區比例達34.12%,是屬於高齡化程度相當高的行政區,在人口外移的情況下,而保留屬於高齡者們純樸的在地生活。

因此,在本次的工作坊以「地震避難防災」等居家安全觀念為主題,透過分享由內政部消防署發布正確的避難知識,讓在地的長輩們能再次汲取這方面的安全觀念,並逐步使用貼紙、樂高等不同的教具及與長輩的密切交流,我們能探索並認識到在地的生活習慣及其想法,與此同時,長輩們也能藉由課程活動而開始重新認識居住許久的家。

向阿公阿嬤們分享地震避難相關知識
認真上課的阿公阿嬤們
在課程中,長輩首先使用家具貼紙黏貼於矩陣紙板,回憶家中客廳與家門口兩個向外逃生重要的家中場域,有著哪些家具物品安排,並透過詢問後分享,在場域中的行為活動,此時,長輩們將開始重新建構自身與家中環境的關聯。

透過事先結構化的貼紙,貼紙本身保有一定程度的抽象,並提供更多想像空間,長輩們可以在主題範疇下,自由選擇貼紙與需黏貼的位置。

在抽象呈現的情境,「相對關係」的表達通常是長輩進行建構與說明的方式,例如會跟我們說:「兩人坐的椅子,在電視對面啦。」,或是:「電視旁邊有一台縫紉機,我都會在那邊縫衣服。」,過程中感覺得到長輩們正努力回想這一切,儘管抽象事物所帶來的不簡單。

示範並協助阿公阿嬤黏貼家具貼紙
接著,在下堂課開始,開始使用樂高搭配 3D列印家具物件,作為場域安排具象化的表現,藉由刻意選用的同色系樂高,與稚氣的樂高玩具作區分。

剛開始的組裝示範結束後,有些阿嬤笑笑地跟我說:「我不會,這我不會啦。」,然而,在不斷又不斷的示範與協助組裝後,長輩開始對於做出自己常用的家具感到興趣,紛紛伴隨著故事分享,組裝出自家所使用的家具。

另一方面,長輩們對於事先準備的 3D列印家具物件很是喜歡,事實上,立體的物件也提供長輩們更為具象的想像,讓長輩們開始意識到貼近生活的空間感,並修正貼紙黏貼的位置。

阿公阿嬤們進行樂高家具的組裝
「蓋」完自己家的阿嬤
還記得,有位阿嬤開心的跟我說:「你看我這樣黏,這樣對不對!」,此時的我感觸良多,阿公阿嬤們對於把自己的家「蓋」起來,從原先有些不確定到得心應手得組裝出自己的家,伴隨著長輩們的分享,以及來自助教們的協助,讓這次工作坊不僅是一種課程活動,更是一場與長輩們共同創造記憶、重新連結居住回憶的奇妙旅程。
高齡課程教室內的一隅
本次的課程活動非常感謝龍崎永續發展協會 余奕靖理事長及 張碧絨經理在課程規畫及時間協調的大力協助,得以讓系列課程可以如期順利完成。

Share:

【活動紀錄】竹構造裝置藝術「惡地竹影」構築過程紀實

(文/施翔發;圖/陳文禎、黃至睿、林桓摯、張芷瑄)

惡地竹影是由成功大學「建築結構與造型整合設計實踐」課程團隊在左鎮地區於2024年8月26日至9月5日打造的竹構造裝置藝術作品,延續前一學期「建築結構與造型整合設計」課程的設計成果,進一步進行實作落地。這件作品以成大學生從惡地特有的白堊土山稜地貌中汲取的靈感為基礎,設計出由四組雙曲拋物面構成的竹構裝置藝術。

惡地竹影完成照片

雙曲拋物面是一種具有優異結構性能的型抗結構,能在同等材料用量下具有更高的結構性能。同時,其形態也與白堊土山稜崩落的自然景象相呼應,可說是融合了結構、造型與地方人文。

這次實踐課程的核心目標,是將設計圖上的竹構作品「惡地竹影」落實為實體,透過實地施工與組裝,讓學生深入體驗設計實踐的完整過程,並學習竹構施工的專業知識。不僅成大學生全力參與,還特別邀請崑山科技大學的實習生共同施工,同時委託左鎮地區的哈洽文創竹構造工作室擔任技術顧問,提供專業指導。

惡地竹影的主要材料選用莿竹,這是一種在地生產的竹材,早年曾是台灣民宅建築的常見材料。隨著近年來環保意識的抬頭與再生資源理念的興起,生長快速且可持續利用的竹材重新受到重視,成為備受青睞的新興建材。竹材具有輕量化、易加工的特性,竹產業的發展所需人力相對較少,特別適合像惡地這樣人口密度較低的地區,為地方經濟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契機。

莿竹送達左鎮後,先儲放於岡林國小的閒置空間,隨後以菜瓜布清理表面青苔與雜質。靜置風乾一天後,塗上木材保護漆,靜置一天完全乾燥,即完成備料階段。

依據設計圖,用圓鋸機將竹材裁切至指定長度,並逐一編號。每個雙曲拋物面單元的組裝過程中,先以方回結方式綁紮竹段,鑽孔穿入牙條,再鎖上螺帽與墊片後將多餘部分磨平。組裝時,先搭建單元的四邊竹架,鋪設格狀桁條後組成完整單元。

全部單元完成後,利用假支撐將其豎立起來,並在相鄰單元的交界處鑿孔,通過牙條與螺帽固定連結。基礎部分採用混凝土空心磚搭建井狀基座,並以繩索連接竹構基腳,確保結構穩固且具美觀效果。

雙曲拋物面單元組立照片

在成大學生與協力單位的共同努力下,經歷十天的密集施工,「惡地竹影」終於順利落成。課程結束後,「惡地竹影」將長期保留於基地,成為左鎮地區的重要地標。不僅為當地景觀增添特色,也助力發揚在地產業與文化,成為融合藝術與地方風貌的象徵性建築。

修課同學與惡地竹影合照

Share:

【活動紀錄】彙整實地參訪所見所聞,成大創聯會產出活化地方新提案

 (文/黃懿萱 圖/成大創新創業聯合會)專案工作坊、Pitch Day

透過左鎮的實地參訪,學生們對於地方的認識更加充分,也在不斷觀察中,發現各式各樣的問題。為了要把這些問題解決,而非停留在發散階段,因此舉辦了專案工作坊,利用設計思考的流程,讓學生可以將問題歸納,並求出最佳解答。

在工作坊的最一開始,佳翰老師介紹設計思考應用的範圍,以及解說設計思考的流程,其中也顛覆我們固有的想像——設計思考的流程並非制式,而是可不斷來回重複的。
結束講解環節後,學生們開始了腦力激盪,順著大張海報上的思路,學生們交流各自看到的問題及痛點,然後將結果歸納在十字象限中,找出最終所要解決的目標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也學習到如何提出問題,以及目標問題需要具備的特質。

接下來進行到下一張海報,學生們需要根據問題提出提案,並且接續上一個人的點子,最後會產出各自不同的提案,學生們除了組內各自投票,也各自跑到不同組別,與其他組別進行交流,讓別組的人投票,找到最佳的提案,在這個過程,學生們除了發想提案外,也藉由投票,讓提案更貼近大眾化。
活化地方提案工作坊

來到了最後階段——將提案情境詳細化,利用如同漫畫般的格式,讓學生將目標群眾的樣態、目標群眾接受到資訊的管道、提案的內容以及最後目標群眾會的到什麼影響或收穫等項目變得更加詳細,也讓整體提案更加完善。完成提案後,學生們輪流到各組,講解並聆聽其他組的提案,並給出建議,希望這個流程,可以讓學生的提案擁有多元的視角,使最終提案更完整。

提案工作坊成果

經由整個工作坊,學生們展示出他們各自的成果,有些聽起來天馬行空但確實可以實行,有些實際卻不乏趣味性。在設計思考的過程中,除了看到學生們努力產出提案的樣子,也讓多元觀點的交流落實在整個活動中。

Share:

【活動紀錄】共做,馬雅各之路行動小組啟動工作坊

 文/曾思茜 ; 圖/曾思茜

2024年03月18日,由一群對馬雅各之路抱有熱忱的工作者組成的行動小組,悄悄地
啟動了。

本次行動是由集穡室的李蕙琪牧師娘發起,也是長期與惡地協作團隊交流、合作的夥伴,從2020年開始,本計畫相關課程「永續都市與地方行銷」以文化路徑-湯姆生馬雅各之路為主題深入臺灣淺山地區,作者正好也是參與2022年課程的學生,憶起當時牧師娘為本組的計畫點題「走一條回家的路」,然後就在今天,看到社群不為任何計畫,又或學校的任何課程聚集在一起,特別感動。這次以觀察者的角色,紀錄惡地小花的綻放。


Share:

【活動記錄】2024年度規劃工作坊

(文/林玲安;攝影/林玲安)

時間:2024/1/29

引導師:Jackie

參與者:張秀慈、簡聖芬、黃偉茹、陳文松、杜怡萱、黃兆立、林玲安、林筱棋

 

參與惡地協作讓我感到引以為傲的是……

    寒假之際,惡地協作團隊進行了年度規劃的工作坊,並邀請朝邦文教基金會的Jackie擔任引導師,協助引導與討論。首先Jackie先請大家分享「參與惡地協作讓我感到引以為傲的是……」有幾位成員分享,能與跨領域的老師們一起工作、走進社區的現場,針對地方特色找到研究和教學的新可能,並且從老師們的自身專業去思考可能性,使教學研究能實質的與在地夥伴連結和應用,以及進一步從當代的角度重新發行了《史蹟勘考》,在時代改變中嘗試創新的做法,將自身興趣結合對惡地更進一步的認識,這些都是很值得驕傲的事情;另一方面,也會思考若惡地協作要繼續持續運作,有什麼誘因或動力能讓大家持續參與?也會時常反思所做的研究是否為社區所需?以及如何引導學生具有社會責任的使命?



惡地協作在成大永續經營的意義

    接著,Jackie再以「惡地協作在成大永續經營的意義」為題,邀請大家提出自己的主張與探詢。成員們分享到惡地協作就像是學校以外擴充的另一個真實的學習和研究場域,走出校園與教室,學生的多元智能也比較能培養與展現;另一方面,位在鄉村地區的惡地相關研究甚少,因此對成大師生也像是待發掘的寶庫與資源,研究的能量也能與場域互惠。過程中,也有夥伴提到若將「惡地協作」四字拆成「惡地」、「協作」兩個詞彙,也能分別討論其中的意涵,「惡地」是指地質、鹽分地、貧瘠狀態嗎?「協作」除了老師之外,社區、學生、關係人口也是協作的角色?究竟是以誰為主題的惡地協作也值得進一步探究;亦有夥伴提出「惡地協作」四個字應一起看待,因惡地是難開發的地,需要多人一起共做才能完成,以協力互助克服困難挑戰。永續經營的背後也得務實的面對經費與成本、資源、人力等問題,有老師就在學期末時計算了每一個同學在這門課程的學習成本(如:參訪費用、業師講授等),讓同學理解學習的資源並非理所當然,而未來若要延續這些教育資源,該如何籌措經費、結合資源也將是一大挑戰。

 

 

惡地協作在成大永續經營的成功景象

    結束了上述循序與開放的對話過程,Jackie請大家寫下「惡地協作在成大永續經營的成功景象」,透過對未來的想像,逐步聚焦大家最重視以及最嚮往的成功畫面。最後大家認為永續經營的背後最重要的是要有穩定的人力資源,因此若助理能成為校聘人員,專責處理和運作惡地協作,將能達成永續經營的成功景象。而其他也象徵成功的景象包括:教師社群持續暖心經營、惡地協作成為國際交流的模範場域、社區自立、惡地學程、創業基地、惡地協作頒發獎項等。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讓惡地協作在成大永續運營?

    大家也以SWOT分析惡地協作的強項、弱項、潛在利益及危險,並在討論過後,思考如何使惡地協作永續運營的行動方法。在大家的討論中,找到關鍵的資源分配者(如:校長)進行遊說,並且展現出惡地協作在人文素養與SDGs上的提升之重要性;也提到可以舉辦惡地前輩分享會,邀請學長姊分享過去在場域學習對自身的影響,更可以透過這類型的活動鼓勵新進教師和新生的參與,來擴大參與社會實踐的能量和影響力。此外,其他可以做的行動也包括建立「社區相談辦公室」的「溝通小窗」作為個別意見蒐集、評估效益的平台;強化與國際社區的聯繫互動和交流;結合在地農業、農改場、水保署等公私部門成立虛擬農學院;助理培育的向下扎根等,都是大家認為重要的行動。

  


    在這次的年度工作坊中,有成員提到:「計畫主持人就像是拉著風箏的人,任由每個風箏自由飛翔,但還是有一條線緊緊拉著大家。」也有成員回饋惡地協作是個暖心經營的團隊,在越在地、越永續的理念之下,惡地協作也期許自己能讓世界看到成大的暖實力,使被稱為月世界的惡地,也能是閱世界、悅世界、樂世界。

 

Share:

【Encounter】台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月會 第三場: 文化路徑之多元詮釋

(文/ 轉貼自日照甲仙埔)

台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月會第三場來到旗山,由張秀慈老師研究室舉辦,以文化路徑多元詮釋為主題與參與夥伴一同透過閱讀必麒麟相關文本段落,擷取關鍵字以彼此分享各自觀點。建立在同一文本多元觀點的交流下,也分享目前研究室構想的網站雛形,並邀請路徑夥伴一同參與後續建置使網站成果更趨完善。本次月會同時也邀請實踐大學翁裕峰老師,分享多元族群文化路徑與南島語系相遇的觀點。在月會最後透過路徑夥伴的共同分享了解大家相遇的原因與各自後續努力的方向。

本次月會結束後由劉愛榮夥伴 (高雄第一社大自然生態社社員) 撰寫月會後的參與紀錄與回饋,全文可點選以下連結至日照甲仙埔部落格觀看。

相遇的總和 / 劉愛榮

夥伴們與路徑月會象徵性的旗幟合照,該旗幟紀錄了各次月會相遇的痕跡
(攝影:賴欣男, 2023/4/27)

Share:

【Encounter】台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月會 第二場: 文化路徑之教育傳承

 (文/ 轉貼自日照甲仙埔)

台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月會第二場來到內門木柵,由張秀慈老師研究室舉辦,以教育傳承為主題結合木柵國小李清正主任的木柵教會參訪活動,與集穡室快樂農場經營者李蕙琪關於西拉雅教育傳承的經驗分享講座。

本次月會結束後由林靜莉夥伴 (高雄第一社大自然生態社社員/前高雄市杉林區圖書館主任) 撰寫月會後的參與紀錄與回饋,全文可點選以下連結至日照甲仙埔部落格觀看。

《相遇Ecounter》路徑月會:文化路徑之教育傳承 / 林靜莉

活動結束後於木柵社區發展協會前合影
(攝影:陽品卉, 2023/3/31)

 

Share:

【Encounter】台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月會 首場:相遇後的迴響

文/林靜莉 (高雄第一社大自然生態社社員/前高雄市杉林區圖書館主任)                 

自2019年游永福老師出版《尋找湯姆生:1871臺灣文化遺產大發現》這本書開始,這條湯姆生與馬雅各一起走過南台灣的路線,就開始火熱起來,特別是路線上的在地人們,不斷地探討建立文化路徑的可能性。

2023年2月17日於左鎮沐重光珈琲商行舉辦的【相遇】活動,就是分別以講座、工作坊與走讀活動,讓關心這條路徑的夥伴,能透過相遇,進而交流關於建立此文化路徑的所有主題。活動由講座開始,從法國的聖馬丁之路為學習案例,借鏡歐洲文化路徑評估面向,學習如何建立「湯姆生、馬雅各與台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

路徑月會由張秀慈老師開場,與參與者一同分享歐洲文化路徑社會參與的案例
(攝影:賴政達, 2023/2/17)

這條聖馬丁路線獲選為案例,是透過成大都計系張秀慈老師,帶領研究生賴欣男從歐洲文化路徑社會參與相關的文獻中,選出跨文獻提及的路徑為成功學習案例。在這個路徑之前,曾被提及的路徑尚有西班牙的聖雅各之路、日本的熊野古道與奧之細道,都是期盼我們能像所樂道的路徑,學習建立起文化路徑。這次特別不同,不但透過研究生對聖馬丁之路的介紹與分享,進而了解歐洲文化路徑的概念,並非火紅熱門就可成名,須有評估面向的內涵方能成事,畢竟要像別人一樣,僅僅是一種抽象,文化路徑要建立,須向評估面向建構內容。

從2013年歐洲部長委員會通過的67號決議所訂的五個評估面向上來看,已看到湯姆生與馬雅各路徑上的夥伴們在發光發熱了。從游老師出版書至2023年這三年多來,最優先行動的面向就是書內容的發表,除了游老師介紹書的內容外,也有劉克襄及謝佩霓分別對湯姆生走過的台灣及亞洲路徑作介紹。在那起初階段,關心湯姆生這個主題的群眾相聚,只能算與湯姆生交往中,還沒在建立路徑這條路上相遇。

歐洲部長委員會(Committee of Ministers)通過之第67號決議
所訂的文化路徑五個優先行動面向
(圖:賴欣男)

在了解書的內容之後,以2020年高雄第一社大自然生態社而言,實際去看馬雅各創立的左鎮、岡林、木柵教會,從內門穿過杉林到甲仙自六龜返的路徑,把路徑中的景找出來對照書中照片,是最頻繁的活動(註)。這些活動有些是社團自主性活動,有些是跟著游老師的腳蹤行,這時就與甲仙陪伴游老師的夥伴們、游老師要提攜的荖濃後進們、杉林與台南來的同好們相遇,彼此開始交流,套句俗話,走著走著,就走在一起了。

2021年5月筆者在日光小林與張秀慈老師帶的成大學生團隊相遇,當時活動名稱為「初探湯姆生馬雅各之路-觀光主題資源盤點工作坊」,由甲仙、六龜、杉林與內門的夥伴們,分享在地資源。當下已經開始從書上與路上的重點,擴及到社區特色的統籌了。後來有一場學生為各社區設計出推廣活動的線上成果發表會,同學們為路徑上各社區量身訂作的設計,包羅萬象,頗具創意,對帶動社區的發展,對評估面向而言,應屬共同記憶、歷史、遺產強化面向的實踐。

成大都研所和社區、業界合作,辦理「初探湯姆生馬雅各之路-觀光主題資源盤點工作坊」
(攝影:張秀慈, 2022/5/11)

2021年,筆者也特地介紹游老師到高雄市立圖書館的城市講堂,談「漫步湯姆生馬雅各之路」。游老師提到要建立「湯姆生馬雅各之路」成為國際文化路線,當然這不是他首次提出文化路線的場合,倒是在公部門場地,大聲疾呼地方政府該有所作為的一次。這次的發聲似乎有被聽見,隔年2022年,文博繞境活動,就把湯姆生路線納入活動範圍,舉凡杉林至六龜古道、荖濃溪谷及甲仙的白雲仙谷,都有被安排繞到,這是文化旅遊面向的實現,也是與政府部門的相遇。

2022年10月的臺灣文博遶境中,體驗湯姆生行走點位及荖農部落接待家庭
(截自臺灣文博會-臺灣設計展網站, 2022)

2022年,由公部門臺灣歷史博物承接「臺灣文化路徑推動社會發展計畫」後,路徑的發展從湯姆生與馬雅各之路邁向臺灣多元族群文化,出現許多跨領域的合作。以9月1日日光小林場的「手工技藝與當代對話」活動為例,就以風土食物為主軸,請來環境料理師阿海納來展現民俗植物與風土料理創作,還讓左鎮、甲仙與杉林的代表,用飲食與湯姆生及植物故事結合,其他場活動還分別以聲音與服飾主題,各別於木柵與荖濃展現多元文化的特色。

日光小林社區以民俗植物與風土料理與湯姆生故事結合
(攝影: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2022/9/1)

社區參與是文化路徑最基本的建構力,除了甲仙愛鄉協會與杉林的築夢故鄉協會是路徑上的在地社群外,周邊的美濃愛鄉協會也常投入古道行徑的帶領。社區性的兩個大學,旗美社大與第一社大生態社,更是社區參與的力量。較特別的是兩所大學,分別是位於台南的成功大學以及位於高雄內門的實踐大學,帶著學生投入社區參與,共同走在這條路徑上,強化了青年文化與教育交流這個評估面向。西拉雅與大武壠族是路徑上兩大平埔原住民族群代表,但在這樣的發展下,反而讓人忽略了杉林區其他客家及閩南族群的社區。

路徑風土可涵蓋許多文化藝術,除了可將好山好水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化作藝術創作外,也可為湯姆生的照片,衍生出不同型式的作品,例如荖濃文化工作室復刻了1871年代的服飾包括頭巾,還有煙斗與十字繡,更經典的是到湯姆生相片的場景去體驗歷史圖像的群像照,與濕版照片同樣是藝術的呈現。第一社大自然生態社的夥伴柯玉瓊,將湯姆生照片中的白雲仙谷、武裝嚮導及木柵教會前的群體照,以烙畫方式呈現,也將幾幅照片化為水彩畫,是當代文化與藝術的實踐。公部門也不遑多讓,以繪本方式出版《穿越時空遇見湯姆生》,讓當代的讀者,以時空穿越的方式,全齡參與式地隨著游老師去遇見湯姆生,都是當代文化的展現。

社大夥伴柯玉瓊分享湯姆生影像的烙畫成果,引起台下熱烈迴響
(攝影:賴政達, 2023/2/17)

單獨從各評估面向來審視我們在此文化路徑的努力,看似已有作為,面向圖也好比我們路線上的各行政區的方位組合,台南在左、甲仙在上、杉林在下、六龜偏右,大家在各自的場域裡,辧起有聲有色的活動,旗美社大與第一社大生態社,參與各區的活動,近三年來有些成果,像是初露茅頭但都還不深入,雖然離建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以相遇來凝聚建立的力量,讓路徑上的夥伴走得不孤單,能彼此交流是很重要的建構。特別是結合工作坊,可讓在地的經營,提早投入各項必備條件的準備,是很棒的起步。

這次活動壓軸是由山海屯社會企業的許明揚執行長,來進行左鎮老街的參訪,像沐重光珈琲商店就是取其如沐重建之光的精神來命名,確實也看見小鎮努力在建構旅人參訪的內容。

在路徑月會的最後,山海屯社會企業許明揚執行長帶領參與者進行左鎮老街參訪
(攝影:賴政達, 2023/2/17)

湯姆生、馬雅各與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並非在繁華的都市裡,路徑的建立需要許多的設計與規劃,還需很多資源的投入與分享,藉由相遇已看見各區努力在豐富旅遊發展的可能性,共創一個平台來集結各區的努力成果,將路徑的發展過程紀錄下來,也是當代的我們該努力的作為。特別要留意的是,正因為路徑並非在繁華的都市裡,在發展路徑的建設時,要特別注意維護在地原有的美好,莫讓一味的開發,破壞了原有的自然,莫讓噪音的旅人,干擾了在地的寧靜。若我們的相遇,是在地人不願意的遇見,也要收斂與檢討傷害,以保護路徑上的居民,才是公民該有的責任與態度。


---------------------------------------------------------------------

註:第一社大自然生態社參與路徑的活動

2020.03.01教會之旅(拔馬教會-崗仔林教會-本柵教會)

2020.03.15走讀湯姆生旗后照片景點(1)

2020.04.12走讀木柵路線

2020.04.18走讀滴水崁路線

2020.05.31走讀荖濃路線

2020.06.14走讀木柵段路線(烏山稜線鞍部與石厝)

2020.06.19走讀溝坪至杉林路線

2020.09.04走讀滴水崁路線

2020.09.12為滴水崁路線修路

2020.09.13走讀甲仙路線

2020.09.15走讀六龜至枋竂路線

2020.09.21走讀甲仙路線

2021.03.15走讀湯姆生旗后照片景點(2)

2021.03.29走讀草山路線

2021.03.31走讀荖濃路線

2021.04.11走讀滴水崁路線

2021.05.09走讀白雲仙谷路線

2021.06.19參與楊中平老師馬雅各之路線上課程

2021.09.04走讀滴水崁路線

2021.12.06參與曩螢論壇 

2022.06.24參與翁裕峰老師的必留痕跡活動

2022.07.14參與木柵多元文化活動

2022.09.01參與日光小林多元文化活動

2022.09.24走讀杉林

2023.02.17參與相遇活動




Share:

【活動紀錄】奇蹟之牆工作坊


(圖/蔡孟玲. 文/蔡孟玲、柳芝蓮Jane)

110下半學期終於來至尾聲,時逢走過USR的三年期的最後一年,惡地協作團隊召集所有參與的老師與助理,邀請ICA引導師Larry 與Jane,共同與我們執行回顧與展望的「奇蹟之牆工作坊」。

工作坊以一張回饋單開啟討論,讓我們藉由回顧我們這三年的記憶,回溯自2019踏入淺山地區,共同組成「惡地協作」的起源。Larry 讓我們用筆記錄下我們這段回憶中,感到有希望、有改變、有愉悅的時刻,以及這路走來最深刻的事情。回饋單的交流以小組進行,我們相互分享著參與惡地協作的經歷。8分鐘後的換組行動,我們寫下這些重要事件的日期大事記,並以特定顏色指向惡地協作目前的三大主題:「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

回顧活動-回饋單分享
換組行動-大事紀回顧

惡地協作團隊始於2014年跟隨成大人社中心的計畫,於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基礎上,2020加入大學社會責任實踐,擴大場域為整個西南惡地淺山地區。當我們排列著寫下的大事件,驚覺著這樣的USR行動不僅是三年,而是共同帶領學生走入社區,對場域展開觀察與關壞的第8年。Larry 引導我們將大事紀的過去與現在,以代表性的亮點敘述時間故事。我們走過2019以前的「惡地驚蟄」,逐漸於2020年於場域實踐端藉以USR計畫「開枝散葉」。隨著經歷嚴拒疫情的2021年,各種「疫想不到」的新形態與社區及跨領域連結夥伴的方式,促使我們共同推進場域經營。2022年的現在,USR專案來到計畫成果的尾聲,各種合作與成果拓展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大事紀排列

行動貼貼牆
時間故事敘述

懷抱著這幾年的耕耘成果,我們共同檢視站在這個轉捩點,執行三次Crazy 8行動發想,思考對於社區的影響、如何共同學習、以及怎麼樣創新教學。2020年開始,惡地協作即是以「陪伴」的方式與社區共同前進,「惡地共學圈」立基歐洲的Learning Region 理念,透過大學端與場域端的雙圈滾動,彼此的學習與成長促使場域能夠長久經營。我們是身在其中的見證者,推行前進動力的齒輪仍不停運轉著。我們期許著新的一年USR計畫的全新蛻變,「惡地共學圈」持續蓬勃著,可能有一天沒有USR,我們也能USR!
Crazy8 行動發想
願景牆
大合照

Share:

【活動紀錄】成大設計思考團隊課程拓展ー左鎮國小課程規劃設計思考工作坊

 (文/蔡孟玲,圖/蔡孟玲)

2022年1月底,成大惡地協作團隊偕同成大工設系設計思考課程團隊,與左鎮國小課程規畫團隊進行了一次線上會議,共同商討國小教育與在地發展連結之關係。近年來隨著台史博對於湯姆生馬雅各文化路徑的推展,以及南科擴張後的教育需求,左鎮國小作為地方中心學校,同時亦擔任r教育部樂齡學習中心及數位機會中心(DOC計畫)的執行單位,楊靜芳校長率領的教學團隊為偏鄉小學教育付出有目共睹。

與談結束會後,成大惡地協作團隊即偕同設計思考教師群,由工業設計系陳璽任副教授帶領,決定拓展課程至中小學教育規劃,將Design Thinking 設計思考與工具介紹於左鎮國小。2022年4月份,惡地協作團隊實體前往左鎮國小拜訪課程規劃團隊(詳見全文),後續亦有不少縝密規畫行程,卻恰逢疫情升溫困難重重。

2022年1月線上視訊會議
所幸疫情停課不停學,與左鎮國小商討後,成大工設系的璽任老師與不分系的仲菁老師,將課程轉於線上教學,藉以webex 分割會議室與共創白板miro,共同執行一場線上激盪的引導工作坊。課程分為三組,每組由3-4位行政團隊與教師組成。左鎮國小教師群以三間教室三套電腦設備,與成大連線進行課程。課程時間1330-1600共計2個半小時,是一場緊湊快速的工作坊練習。

這次的線上工作坊主要是提供左鎮國小教師群,藉由設計流程與設計思考與工具,作為判斷設計階段並找尋切合的對應方法,以作為後續課程規劃的發想與合作共識。工作坊首先讓教師群瞭解設計思考與應用的部分,再行讓各組以miro白板操作,藉由三階段:(1)KJ法發想問題與現象,(2)HMW(How might we)定義問題,(3)Crazy 8階段 *3,以及最後的(4)Idea Selection Matrix 十字軸工具,讓教師們對於操作有基本概念。

Share:

【活動紀錄】「走進內門」台灣多元族群與文化觀光發展參與式工作坊

 (文/王薇婷、圖/葉承叡&陳謙睿)


本學期由都市計劃學系的張秀慈老師開設「永續都市與地方行銷實習」課程,帶領學生走進高雄市內門區,並以西拉雅、羅漢門兩大文化主題,進行文化路徑的觀光發展計畫,協助地方規劃與構思在地深度旅遊模式。

20223月中,課程開始初期,秀慈老師與課程學生一同規劃兩天一夜的工作假期,透過工作假期進行田野調查深入了解在地觀光資源,並與當地社區權益關係人進行訪談,藉由在地視角發掘西拉雅與羅漢門主題的特色故事,幫助學生於文化路徑下研擬細部的發展計畫。 

2022426日秀慈老師與課程學生在內門區辦理兩場參與式工作坊,上午於內門區木柵教會以「走一條回家的路西拉雅文化尋根之旅」為主題,邀請在地有興趣的夥伴一起參與,期待能藉由在地知識的疊加,協助發展以在地為主的觀光計畫。工作坊一開始由社區夥伴共同繪製社區地圖,於地圖中標示出自己的家與各聚落的姓氏位置,並分享聚落裡有哪些重要的景象或地標會讓居民聯想到「家」。社區夥伴藉由地圖熱烈地討論後,工作坊中更進一步邀請大家分享,在西拉雅文化主題下,在地居民對於主題的聯想及西拉雅族「家」的樣貌,最後邀請在地夥伴一起激盪想法,思考內門西拉雅聚落的特色及後續可以推廣什麼內容給來訪的遊客。

 

社區夥伴一同討論地圖與點位

上午場工作坊大合照

Share: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

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