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專題課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專題課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活動紀錄】生態實習課程–左鎮區生態調查

延續上學期對於了解惡地地形的生態多樣性之議題,李亞夫老師藉由群聚生態學課程,帶領學生在左鎮地區進行生態調查。調查路線在南171縣道上,相鄰草山溪流域的草山里活動中心旁與青瓜寮農路兩條產業道路。除了解惡地地形之物種組成外,同時讓學生學習如何進行生態調查,並且對所選主題進行較深入的研究。
這次同學個別針對蝴蝶、鳥類與當地環境的關係作探討。棲地環境的植被狀況和耕種模式,對於蝴蝶是有潛在的影響。另外,人為作物或是人造健物、棲架在草山里被記錄到有鳥類使用作為停棲處。左圖為大冠鷲;右圖為紅鳩與灰頭椋鳥。
除了野外的生態調查,趁著公投在即,李亞夫老師也邀請了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林惠真教授兼研發長,來生命科學系群聚生態學課程進行<我們與藻礁的距離>專題演講,分享了近年在大潭藻礁做調查時的見聞,並將成果與最近公投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與否做不同面向的講述。此專題演講除闡述藻礁生態保育外,也兼具了公民生活及資訊識讀的精神,可應用在社區協作活動。
演講中,先是從底棲的圓形仿相手蟹作介紹。之後針對藻礁環境中的頂級掠食者裸胸鯙描述,讓同學們了解大潭藻礁內生態系的特性。最後再從民生用電角度切入,引導聽眾重新解讀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興建的必要性,還有作為配套外推方案會導致的後果。左圖學生與講者交流;右圖亞夫老師一同參與問答時間。

有別於以往選舉多與政治人文相關,此演講讓學生在台灣第一次人民發起也是第一個與生態相關的選舉議題上,能脫離政治的因素,實實在在的思考提案的核心價值,再行使公民權利。








Share:

【活動紀錄】創新管理1/8期末成果發表會

(文/圖  林莞婷)

創新管理的學生們在接受公館社區賴政達先生、田寮惡地農夫梁舒婷小姐、與308高地草山盟的溫榮泰及林朝鵬先生的惡地社區發題後,開始結合授課內容著手進行了一系列的發想。


楊佳翰老師在開場即提出了本次發題的總體目標乃是:如何吸引更多人進到惡地社區之中,進而達到在社區「安居樂業」的願景,期望學生透過課程元素,思考推廣惡地社區的創新策略。


緊接著,各組分別上台向社區們分享自身想法。負責308高地草山盟的學生們從使用者旅程地圖出發,並認為單一接觸點的優化無法帶來繁榮,進而提出價值傳遞–資源串聯–地方共創之三階段地方創生模式。該組重新進行了「老農夫」角色的定位,期望老農夫成為價值的傳遞者,認為老農夫是惡地沙漠裡的綠洲,並提出重新規劃可可工坊與咖啡店之定位;此外,該組學生亦提出了「最小化商業利益,最大化人與人交流,分享是建立關係的關鍵」的概念,並提倡品牌的建立,傳遞惡地價值。




該組所展示的空間情境也顯示出了其對草山盟的想像,甚至藉由情境展示為草山盟興建了其心心念念的洗手間。




接著,負責田寮惡地農夫組別將重點放在了該地區唯一的早餐店上,期望透過故事行銷手法,讓早餐店可以成為一個能夠助長創意與情感交流,得以連結社區文化創意交流的平台。首先其利用SWOT分析了社區現況,期望從中發掘社區優勢與可切入的機會點;緊接著提出了數位行銷、擴大社區影響範圍、辦理跨領域共創工作坊、辦理世界惡地雜誌等商業策略,最後則提出了CIS企業識別系統的建置。




該組藉由空間情境展示,陳列了其計畫發想的原型,透過視覺化的方式讓觀眾更加明瞭其所構思的想法。





最後,左鎮
公館社區的學生們先列出了其透過實地訪查與利害關係人訪談後所發掘之社區挑戰:行銷通路的缺乏導致產品難以外銷與外宣,因此該組由此痛點著手思考如何用比較系統化的方式包裝產品,最後提出了「用故事包裝葛鬱金」之故事行銷概念;此外,學生們亦擬定了行銷企劃與識別系統以提升品牌辨識度,並結合線上與縣下,透過口碑營銷、場域品牌經營、產品包裝延伸等手法推廣社區。




該組別之空間情境營造結合了燈光的變換與色香味俱全之特色食物,使該場域之分為特別溫馨有溫度。





創新管理的學生們藉由這次和社區合作的機會,了解到如何站在社區的立場,盤點現有資源,找出隱藏痛點,並結合創意商業策略來改善現有社區議題,進而達到社區推廣之目的。




Share:

【活動紀錄】環境管理課程-龍崎參訪

(文/圖  柯威廷)
本學期USR惡地協作計畫團隊配合環工系環境管理課程之專題研究,以台南市龍崎鄉的竹產業作為研究主軸,讓學生培養實際與在地協作的能力。多次由計畫共同主持人黃偉茹老師、環工系陳必晟老師及計畫團隊的彭劭琳助理帶領學生到龍崎當地進行訪談,深入了解當地的情況,其中包括龍崎綠竹產銷班以及龍崎刺竹竹農余先生。
綠竹產銷班陳照昇班長與我們交流的過程中,除了與學生分享當地產銷班的分工及運作現況,更提到該產業所面臨的問題,例如因為生產區分散且缺乏電力等原因,大多以現場焚燒、棄置等方式處理廢竹,會造成公共安全及破壞環境等問題。且為配合市場需求,經常需要送至台北果菜市場販售,為保持新鮮而使用大量保麗龍裝箱配送,造成大量廢棄物產生。
當天由台南市竹會的張園長帶領我們去拜訪刺竹竹農余先生,並與其進行訪談,更加了解龍崎刺竹產業,余先生也為我們示範砍伐竹林的過程。
而在訪談過程當中,從余先生口中得知許多竹產品的製造過程與流向,以及該產業面臨的許多問題,包括搬運困難、人力成本高而產品價值低等,造成刺竹產業的沒落,沒有年輕人願意接手的窘境。
在所有參訪結束之後,USR團隊與學生進行討論,透過專題探討的方式,讓學生集思廣益,針對竹產業所面臨的問題,找出有效的方法實際幫助龍崎當地的竹農。
Share:

【活動紀錄】種樹護地球—從台灣到全球

(文/圖  郭育任)
擁有種樹女王之稱的程禮怡女士,是慈愛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的造林專案總監。李亞夫老師邀請種樹女王來生命科學系保育生態學課程進行專題演講,與同學們分享多年來種樹護地球的心路歷程與堅持。此專題演講除闡述生態保育外,也兼具了環境教育之精神,可應用在社區協作活動。
程禮怡女士分享了如何讓一片極其惡劣之棲地,變成綠意盎然的樹林。在海岸地區,防風林的成形不但阻止了海岸線的倒退外,同時也解決了長年受海水倒灌的情形。
種樹聯盟在長年的經驗下,更是發展出了一套能夠增加樹苗存活的技術,稱之為水寶盆。水寶盆能夠在樹苗最需要水分時供應水源,以此增加樹苗成功生長的機率。
此次專題演講發揮極其大的環境教育之精神,在程禮怡女士的分享中,能夠看見她迫切想為這片土地帶來更好的改變,其精神更值得我們效仿與學習。
Share:

【新聞稿】 期末展不一樣 成大創產所舉辦悠遊普濟現地展

行,作伙來去廟口看大學生辦展覽!成大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文化遺產創意營銷」課程6月29與30日,在臺南中西區普濟殿境和勝堂舉辦成果發表,現場展出9位學生與1位老師的影像敘事聯展暨主題禮物盒設計,為期1天半的展覽,約100人次的社區里民與高中師生前來。其中學生以臺語向社區里民介紹4個主題禮物盒用法,吸引多位久不出戶的社區長者也到場互動,長者們開心表示學生能用臺語溝通很感動,熱情邀約成大師生「恁愛擱來喔」。

01
成大「文化遺產創意營銷」課程成果發表吸引社區長者前來遊賞

Share:

【活動紀錄】左鎮國中「左鎮尋跡」專題課程


【活動紀錄】左鎮國中「左鎮尋跡」專題課程

此專題課程活動舉辦於7/22-7/26,連續五天的下午時段。主辦團隊組成包含台史博團隊,其協助提供左鎮歷史圖文資料以及VR重建;並由成大資工團隊協助文史脈流APP平台的建置與教學;左鎮國中團隊則是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踏查,並利用文史脈流APP平台建置文史資料;以及菜寮溪產業觀光協會的茅明旭先生協助踏查區域的規劃與實地踏查路線指導。

結合了各個團隊的需求,此專案有四大目標,
(1)      地方學學教育版:讓台史博的文獻不只是館內展覽,更進一步推播至中小學教育。
(2)      調整傳統教學模式:透過野外踏查,深化學生學習。
(3)      改變口述導覽模式:利用類似寶可夢遊戲模式,協助地方文史導覽。
(4)      地方創生:協助菜寮觀光協會建構左鎮區化石園區周邊親子旅遊路線。

課程安排如下:
7/22左鎮鐵道文史認識
7/23左鎮車站踏查訓練
這兩日由台史博團隊帶領,第一天帶領學員左鎮鐵道文史認識,讓學員對左鎮鐵道文化有進一步的了解,並運用老地圖、老照片讓學員重溫當時的情景,更加認識自己的家鄉;第二天則針對左鎮車站進行踏查,由台史博團隊帶領隊伍,以單車作為交通工具,進行舊鐵道路線踏查。

 

7/24文史脈流APP編輯使用教學
7/25文史脈流APP編輯練習

這兩日則由成大資工團隊進行文史脈流APP教學,此APP為一開放式平台,其提供文化資產行動數位內容予大家,可以利用手機或平板電腦進行現地的文化資產導覽或是在桌機、手機或平板電腦上進行虛擬的文化資產導覽,也是讓大家可以製作和存放各種型態的文化資產行動數位內容的平台,此外此APP還擁有文資學堂的功能能協助在地鄉土教學進行並增添趣味性。

首日運用簡報教學讓學員們了解此工具有哪些功能及如何使用,隨後讓學員們安裝文史脈流APP進行註冊,開創課程群組,並實際學習如何進行編輯;第二日則走進左鎮老街周遭,同時將此專案課程首兩日所蒐集到的素材編輯進入文史脈流APP

 
7/26左鎮踏查地點蒐集
為本次專題課程之尾聲,連貫左鎮鐵道的主題,並邀請了在地文史專家-茅明旭先生,帶領學員們踩點並同時訴說各景點的歷史故事和發展淵源,讓學生紀錄,作為之後文史脈流APP內容編輯之用。

 

Share: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

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