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錄】湯姆生馬雅各古道地景再現工作坊ー荖濃篇

 /林筱棋  /林筱棋、張秀慈

經過在台南左鎮以及高雄內門舉行的兩次工作坊後,張秀慈老師所舉辦的湯姆生馬雅各古道地景再現工作坊」系列活動,2/19日終於來到路徑最東側之六龜荖濃,與社區夥伴、文史工作者、里長、規劃專業者、在地居民等,再一次一同針對古道的史料與圖面進行討論,內容包含紀錄湯姆生遊歷過程的相關文本,以及紀錄當時傳教內容的使信月刊,作為本次工作坊的討論主軸,供參與者們對討論主題發表感想、擴展在地資訊以及搜集參與者自身生活相關的敘述或資料,使古道地景的建構與地方締結更深的關係。

本次工作坊由張老師的引言拉開序幕,在說明完本次工作坊流程後,經由簡報介紹湯姆生、馬雅各以及相關文獻資料,同時以文本內容和照片呈現,讓參與者對本次討論主題有初步的了解。

張秀慈老師以歷次活動紀錄來進行開場
Share:

【活動紀錄】創新管理課程 內門集穡室快樂農場與左鎮公館社區 踏查紀錄

(文/吳秉真,圖/吳秉真、王立弘、李蕙琪、林孳敏)


轉一個彎,穿梭在未知的歷史,
每一步起伏、每一次俯身,都闢出專屬於自己的視野,
沿途匯集豐收,
駐足於一趟串連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記憶之旅 
來到富含文化底蘊的內門木柵,一窺百年前的信仰之路
與馬雅各同行的攝影師湯姆生捕捉在銀版上的一刻,究竟在哪裡?                        
身歷奇境,體驗歷史的一刻延續至今。 
定錨於山林間蕩漾的咖啡香,
有機栽種的果實熬過自然的篩選,
在惡地之上結實纍纍;
日與柴釀成的龍眼乾,在口中與咖啡渲染出盤根錯節的甜蜜。 
珍貴的東西,眼睛不一定看得見;
拼貼出心之所見,
每一個你我創造的瞬間,都是串起不同記憶的連結。
不論文化、語言、血脈,心的所在就是家。
隨著蕙琪老師的腳步,我們踏入了一場跨時空的旅程:

從卡車呼嘯而過的公路彎進果園小巷,
蕙琪沿途述說當地的故事與小知識,
像是:教我們如何從葉片與枝幹的紋路分辨荔枝與龍眼。
Share:

【活動紀錄】生態實習課程–左鎮區生態調查

延續上學期對於了解惡地地形的生態多樣性之議題,李亞夫老師藉由群聚生態學課程,帶領學生在左鎮地區進行生態調查。調查路線在南171縣道上,相鄰草山溪流域的草山里活動中心旁與青瓜寮農路兩條產業道路。除了解惡地地形之物種組成外,同時讓學生學習如何進行生態調查,並且對所選主題進行較深入的研究。
這次同學個別針對蝴蝶、鳥類與當地環境的關係作探討。棲地環境的植被狀況和耕種模式,對於蝴蝶是有潛在的影響。另外,人為作物或是人造健物、棲架在草山里被記錄到有鳥類使用作為停棲處。左圖為大冠鷲;右圖為紅鳩與灰頭椋鳥。
除了野外的生態調查,趁著公投在即,李亞夫老師也邀請了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林惠真教授兼研發長,來生命科學系群聚生態學課程進行<我們與藻礁的距離>專題演講,分享了近年在大潭藻礁做調查時的見聞,並將成果與最近公投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與否做不同面向的講述。此專題演講除闡述藻礁生態保育外,也兼具了公民生活及資訊識讀的精神,可應用在社區協作活動。
演講中,先是從底棲的圓形仿相手蟹作介紹。之後針對藻礁環境中的頂級掠食者裸胸鯙描述,讓同學們了解大潭藻礁內生態系的特性。最後再從民生用電角度切入,引導聽眾重新解讀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興建的必要性,還有作為配套外推方案會導致的後果。左圖學生與講者交流;右圖亞夫老師一同參與問答時間。

有別於以往選舉多與政治人文相關,此演講讓學生在台灣第一次人民發起也是第一個與生態相關的選舉議題上,能脫離政治的因素,實實在在的思考提案的核心價值,再行使公民權利。








Share:

【活動紀錄】體驗設計期末發表

    成大工業設計系 簡瑋麒老師所開設之體驗設計於2022/1/10(一)舉辦期末發表會。


        
本學期同學們針對「岡林社區及左鎮化石園區」整體的旅行體驗進行深入的探討,目標以提升來訪遊客之好的旅遊體驗感受發展後續設計。
        課程當中,透過讓學生進行旅行經驗之訪談,向各組分享收集來的結果及心得;為了讓同學們更了解左鎮,我們讓各組自行選定日期,分批前往左鎮岡林社區與左鎮化石園區,進行一場實際的旅行考察。在旅行的過程當中,讓同學們成為一個真正的旅行者,親身體驗在地的人文風景,感受左鎮帶給他們的旅行體驗。同學們將訪查以及課堂中所獲得關於體驗設計、左鎮文化的知識套用在設計理念當中,進而在左鎮的旅行體驗延伸後續設計的提案。


學生前往【左鎮化石園區+岡林社區】 漫步旅行



作品介紹
  • 【StepStone




說明:透過設計及尋寶的概念,讓使用者形成團體去收集,把自己將對景點的感受寫上去,以交換卡片之後才能還回去,而不是直接看目的地,而是透過交換景點來得到的回饋


  • 拍照繪本】




說明:創造屬於自己想要的故事書,可以從中選擇,用拍照的點將景點串在一起,寓教於樂,將有趣的故事編完。


  • 左鎮考古之旅





說明:透過考古沙坑挖掘前一旅客所紀錄的故事,掃描在沙坑當中的Qrcode,找尋旅遊的景點與故事,跟著前人的腳步去旅行,可以透過上傳照片跟影片到共享的網站中,留下線上的旅行紀錄,也可為後到的旅人留下下一個景點的建議。


  • 佐遊






說明:以互動式APP,讓旅客以探索者視角,與左鎮居民採取預錄音互動的方式,記錄下當地居民的介紹及分享,遊客也可以錄音或照片的方式進行回饋,跨時空的交流,線上遇到當地人,嘗試與在地居民進行特別的互動。


  • 左鎮聲音地圖計畫





說明:設計當中有五個發出聲音的方式,預計放置在岡林國小的操場,其中的聲音以模擬左鎮社區獨特的當地聲音元素,誘發人想要去探索其他當地的地點。


  • 竹錄左鎮





說明:錄音竹可以聽別人留下的錄音,也能把自己當下的心情及想法記錄下來,不易取得的回饋感及意義性的呈現,更提供驚喜感及刺激性的另類體驗。


  • 看太陽出來的地方





說明:以實境解謎遊戲,在刺竹上放上qrcode,以非線性的方式破關闖遊戲,透過焦吧哖事件的6個故事線去包裝最後回到共同的終點北極殿」


  • 日出販賣機






說明:日出販賣機選擇放置在二寮觀日亭,對象是左鎮的遊客,利用等待日出的時間,與友人進行深度交流時同時有食物可以享用。販售的商品使用在地食材製作,同時搭配不同食材特色獲得話題小卡,等待的同時就可以談天。


  • Recall wall





說明:在旅行之後所留下的照片,透過安裝一組錄音投射裝置,裝在家裡的螢幕,就可以與共同旅行的朋友進行互動,在旅行後的一年,也可以再跟旅伴回味過去,再度產生互動



期末成果合影記錄




        在成果發表當中,社區夥伴的反饋對於同學們來說,更能夠補足在單一的旅行考察時,無法看見的設計細節,同學們的成果也獲得社區夥伴的認可,並給予充分的反饋。透過將體驗設計轉換成實作展演,讓同學們更能理解體驗帶給人的感受以及對在地能帶來的影響,使左鎮惡地的美好傳遞給更多的人知曉。

Share:

【活動紀錄】內門藝術介入

202219林蕙玟教授帶著「創意民族誌」的博碩士生及「創新藝術介入」的大學生們前往內門區快樂農場,本次老師與學生們共同開發藝術介入的計畫,前往內門區與當地長輩們完成參與式創作。

結合田野觀察與紀錄的週誌田野訪談與紀錄表完成前面階段的民族誌研究法前期之資料蒐集,以及選用表達性藝術工具,將藝術輔療帶進內門區。內門以出產眾多總舖師聞名,透過當地農特產品與精湛廚藝的料理搭配,從協助陣頭團練,演變成有名的辦桌文化,學生們以美食為切入點,希望從長者們各自對料理美食的看法,擴大到製作美食與家人互動的關係,加上多種藝術媒材的搭配,讓作品與記憶具連結性,長者分享故事同時,在創作中留下畫面,達到世代之間情感與心智的交流,做到跨世代交流,在地經驗累積,青銀世代共創回憶經歷探索。

/ 林孟瑾










Share: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

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