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筱棋 圖/林筱棋、張秀慈
經過在台南左鎮以及高雄內門舉行的兩次工作坊後,張秀慈老師所舉辦的「湯姆生馬雅各古道地景再現工作坊」系列活動,2/19日終於來到路徑最東側之六龜荖濃,與社區夥伴、文史工作者、里長、規劃專業者、在地居民等,再一次一同針對古道的史料與圖面進行討論,內容包含紀錄湯姆生遊歷過程的相關文本,以及紀錄當時傳教內容的使信月刊,作為本次工作坊的討論主軸,供參與者們對討論主題發表感想、擴展在地資訊以及搜集參與者自身生活相關的敘述或資料,使古道地景的建構與地方締結更深的關係。
本次工作坊由張老師的引言拉開序幕,在說明完本次工作坊流程後,經由簡報介紹湯姆生、馬雅各以及相關文獻資料,同時以文本內容和照片呈現,讓參與者對本次討論主題有初步的了解。
|
張秀慈老師以歷次活動紀錄來進行開場
|
除了開場簡報外,工作坊亦提供工作手冊協助參與者進一步對古道與地方的關聯性進行討論,工作手冊包含從相關文本節錄與在地社區相關的內容以及圖面,邀請參與者分享對該敘述或圖面的看法及感受,過程中可由在地夥伴的觀點,帶出與地方生活經驗相關的資訊,例如文中提及湯姆生遊歷過程有提到當地有很臭的植物,參與夥伴便各自提出在當地有種植的可能的植物,抑或內容提及像是覆盆子的果實,參與者們即提出其應是當地的一種名為「long-hom-hom」的植物,引起熱烈的討論。此外,對於必麒麟在使信月刊中,所描述有關於地方之民俗風俗活動,也引發大家對於平埔原住民族群與高山原住民族群在裝飾、儀式上比較之討論。
|
參與者對於過去先民生活之描繪討論熱絡 |
在工作坊的尾聲,除了邀請大家一同回顧了工作坊印象深刻之處,研究生林筱棋也進一步邀請參與者一同想像,如何將本次對古道地景文本的討論,透過線上平台的形式紀錄下來,並把珍貴的文獻史料、在地故事以及討論心得整理歸納,呈現予對古道議題感興趣的民眾。透過邀請大家各自在紙條上寫下自身希望在線上平台所能做的事項,並分享自己寫下該張紙條的理由,以彙整參與者們對於平台的想像。在討論過程中激盪出各式對平台的看法,例如建立清晰的架構將有關古道的內容分門別類,讓大家能快速的獲取知識及搜尋資訊,或是可結合虛擬實境的方式,將地景呈現給遠在他方的民眾等,提出多種實用且有趣的建議,來協助線上平台的建構與推行。藉由網絡將成果向世界推廣,並藉以產生更多連結,讓古道不只是湯姆生與馬雅各和地方互動所留下的蹊徑,更是凝聚地方的情感,串連各地有志之士,成為一同在古道地景建構的牽繫。
|
透過平台內容討論,展現參與者對於湯姆生與馬雅各之路後續參與協作的期待 |
透過實際進入社區,與當地居民互動與交流討論的工作坊,可以跳脫原先只從文本建構資料的單一觀點,在深化與地方的連結外,來自地方的回饋與地方知識,能提供本次古道地景建構的研究更多元的角度,讓資料成果能更加完善以及豐富,過程中參與者們熱烈的討論互動以及對討論內容的回應與資訊分享,使古道的建構與推動能更往前進,對於後續的行動也帶來更多可能性。
|
荖濃工作坊合影 |
本次活動特別感謝「尋找湯姆生:1871臺灣文化遺產大發現」作者游永福老師參與,在過程中分享長期在湯姆生馬雅各之路上的研究調查成果,引導與會者對話,並協助刊誤與確認資訊。也特地分享湯姆生在十載遊記中提到的乾荔枝,讓我們有機會除了文字圖像外,也透過味蕾來進入19世紀的福爾摩沙世界。
|
在活動中分享的游永福老師(左)及湯姆生文本中提到的乾荔枝 (右) |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