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錄】走入田寮-歷史與人文田調探索

(文/圖  黃浩庭)
10月27日由陳文松老師帶領課程學生直接走入高雄田寮。位於高雄市西北部的田寮區,除了著名的惡地地形之外,很早就有漢人在此屯墾的歷史。本次田野調查便是帶領同學們進行實地踏查,其地點有:福德祠、田寮國中、大崗山糖廠、呂氏古厝、聖府宮、陳家祖厝等。
透過這些宗教廟宇、教育機構、工廠等,一定程度上讓同學們理解在此地生活人們的宗教信仰,以及成長環境。同時在當地耆老,也是清代晚期以來,在此地生活的呂家大院的後人的呂自揚老師。在呂自揚老師的介紹下,了解過去呂家人如何在此地生活。有趣的是,在呂老師的帶領下,也參訪了目前一戶尚有人居住的房屋。屋內廚房仍有一口灶,灶在現今生活中已相當少見,讓同學們驚訝地拿起手機狂拍。老屋外,也放著一個石磨,據說是過年時用來磨米的器具,先拉一條繩子將石磨與屋樑綁一起,再由一個人開始轉動石磨,以研磨米漿。如此有趣的情景也已大部分消失在現今的生活中實屬可惜。透過訪問田寮在地居民的古早生活方式,讓同學們可以將所閱讀的史料結合實地踏查經驗,來建構出當地舊時的生活情景。

Share:

【活動紀錄】龍崎嶇鳥類調查及鳥類標本工作坊

(文/圖  郭育任)
為了解惡地鳥類生態多樣性,李亞夫老師帶領鳥類學課程的學生,前往龍崎地區進行鳥類調查。調查路線延182縣道,北至南162縣道;南至台南境內埤仔溝流域,其中包括了虎形山公園及牛埔泥岩水土保持教學園區。此趟調查除了了解該惡地地形之鳥類物種組成外,同時讓學生學習如何進行生態調查。
此趟調查共記載了以下物種,包括綠繡眼、五色鳥、鳳頭蒼鷹、灰鶺鴒、大冠鷲、翠鳥、烏秋、台灣小彎嘴、白腰鵲鴝、番鵑、洋燕、白頭翁、鵲鴝、白鶺鴒、翠翼鳩、大捲尾及樹鵲,調查過程中,經過南164縣道,還聽見了山紅頭的鳴叫聲從對面山頭傳來。左圖為台灣小彎嘴;右圖為停留於河谷上的翠鳥。龍崎嶇境內鳥類狀況良好,驅車在182縣道時就可見大冠鷲於空中盤旋。
除了野外的生態調查,李亞夫老師也邀請了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之高海拔試驗站–姚得正主任,及裏島標本製作所(Good Taxidermy Studio)–姚鈞菱標本師,共同指導鳥類研究工作坊。此次工作坊,姚主任傳授了多年標本製作經驗,並指導學生們如何正確的製作鳥類標本。
過程中,學生們專心的處理每一隻鳥類屍體,從剖肚、剝皮、塞棉花到縫合,深怕搓破鳥的皮。過程中遇到問題,或剝皮不順,主任、鈞菱、亞夫老師及助教們皆熱心協助,以助學生順利完成標本製作。
經過幾個小時的課程,學生們終於完成鳥類標本的製作。學生們將完成的標本置於珍珠板上,並以棉花及大頭針進行定形步驟。所有學生對此次的標本製作感到欣喜,下了課一群學生聚集在作品前討論製作標本遇到的困難和互相切磋技巧。
告別以往只能在教科書和博物館認識鳥類及其標本,此工作坊讓學生從中實際操作演練鳥類標本的製作,以此活動讓學生實際了解鳥類標本製作的技巧。
Share:

【活動紀錄】環境管理課程-龍崎參訪

(文/圖  柯威廷)
本學期USR惡地協作計畫團隊配合環工系環境管理課程之專題研究,以台南市龍崎鄉的竹產業作為研究主軸,讓學生培養實際與在地協作的能力。多次由計畫共同主持人黃偉茹老師、環工系陳必晟老師及計畫團隊的彭劭琳助理帶領學生到龍崎當地進行訪談,深入了解當地的情況,其中包括龍崎綠竹產銷班以及龍崎刺竹竹農余先生。
綠竹產銷班陳照昇班長與我們交流的過程中,除了與學生分享當地產銷班的分工及運作現況,更提到該產業所面臨的問題,例如因為生產區分散且缺乏電力等原因,大多以現場焚燒、棄置等方式處理廢竹,會造成公共安全及破壞環境等問題。且為配合市場需求,經常需要送至台北果菜市場販售,為保持新鮮而使用大量保麗龍裝箱配送,造成大量廢棄物產生。
當天由台南市竹會的張園長帶領我們去拜訪刺竹竹農余先生,並與其進行訪談,更加了解龍崎刺竹產業,余先生也為我們示範砍伐竹林的過程。
而在訪談過程當中,從余先生口中得知許多竹產品的製造過程與流向,以及該產業面臨的許多問題,包括搬運困難、人力成本高而產品價值低等,造成刺竹產業的沒落,沒有年輕人願意接手的窘境。
在所有參訪結束之後,USR團隊與學生進行討論,透過專題探討的方式,讓學生集思廣益,針對竹產業所面臨的問題,找出有效的方法實際幫助龍崎當地的竹農。
Share:

【活動紀錄】種樹護地球—從台灣到全球

(文/圖  郭育任)
擁有種樹女王之稱的程禮怡女士,是慈愛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的造林專案總監。李亞夫老師邀請種樹女王來生命科學系保育生態學課程進行專題演講,與同學們分享多年來種樹護地球的心路歷程與堅持。此專題演講除闡述生態保育外,也兼具了環境教育之精神,可應用在社區協作活動。
程禮怡女士分享了如何讓一片極其惡劣之棲地,變成綠意盎然的樹林。在海岸地區,防風林的成形不但阻止了海岸線的倒退外,同時也解決了長年受海水倒灌的情形。
種樹聯盟在長年的經驗下,更是發展出了一套能夠增加樹苗存活的技術,稱之為水寶盆。水寶盆能夠在樹苗最需要水分時供應水源,以此增加樹苗成功生長的機率。
此次專題演講發揮極其大的環境教育之精神,在程禮怡女士的分享中,能夠看見她迫切想為這片土地帶來更好的改變,其精神更值得我們效仿與學習。
Share:

【活動紀錄】屏東林區管理處拜會

 

今天計畫主持人秀慈老師以及共同主持人偉茹老師來到屏東林區管理處拜訪作業科的林科長與廖技正,進行南部竹產業議題的交流與討論。

Share:

【新聞轉載】窮鄉僻壤的好滋味:田寮肉食文化 by 余馥君

【公民寫手】窮鄉僻壤的好滋味:田寮肉食文化by 余馥君 資料來源: 上下游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2645/
Share:

【活動紀錄】惡地行動學生團隊師生交流會

 NCKU BEST團隊在經過七月份的壯遊尋找感動地圖計畫;以及10月份及11月底與左鎮公舘社區合辦之月食祭、第二屆葛鬱金節後,一方面意識到已有一段時間並未與當初協助團隊之老師們匯報近況,另一方面也希望老師能針對團隊接下來欲投入之文化部村落文化、教育部壯遊點等計畫以及成大新創加速中心之新創計畫提供建議。因此,NCKU BEST特邀秀慈老師參與討論,希冀在意見匯聚的過程中,能給予學生團隊在未來發展上更明確方向。

NCKU BEST團隊於11月前往台北參加壯遊成果發表,勇奪「走讀行腳獎」。


建築系同學杜昆翰首先向秀慈老師介紹成大新創計畫的脈絡與需求,提及其短期性、實驗性極高,然而實際創立公司卻又是團隊所需之機會與經驗。老師即針對未來成立工作室以及申請書撰寫方向提供建議,說明NCKU BEST欲與其他社會企業或創業團隊做出區隔,首先須盤點團隊優勢,並將學校、場域特色加以整合發揮,透過廣納各領域專業新成員提升自身競爭力,這對於未來工作室成立後之商業模式擬定尤其重要。

攝影/ 周泰全

團隊同學與老師討論,除了空間、遊程規劃以外,還能有哪些商業模式產出。

 

接著,由都計系林宏翰同學、趙之為同學與施孟彤同學分別針對文化部村落文化、教育部壯遊點計畫徵詢老師意見。林宏翰同學提及目前團隊已積極與高雄市田寮區惡地農夫工作室洽談,也在未來編撰在地刊物上已取得部分共識,然而由於先前並未接觸實際編撰的過程,因此希望老師能提供案例供團隊、地方工作室參考。老師首先提醒團隊寫該文化部計畫時應專注於刊物這項工作項目,而後端行政事務應與在地工作室協商處理。針對刊物撰寫之案例,則可參考日本紀錄食農精神之食通信、天下雜誌365款款行,又或者可參考網路專欄如上下游等,老師認為應在客群定義上取得共識,接著在執行專案時較能掌握方向並真正從中學習。接著,秀慈老師針對壯遊點之規劃也提醒之為同學應先確立規模,以及目前場域串聯情形。由於學生團隊欲將原先暑假走訪之壯遊湯姆生之路轉換為壯遊點,其路線之長、牽涉社區之廣並非目前NCKU BEST所能預期,故老師叮嚀同學應調查路線中的食住行育樂狀況,並且參考如島內散步、森社場所所舉辦之遊程,才能確保自身規劃具備一定專業度。

攝影/ 周泰全

同學思索著,如何將壯遊轉換為有系統之遊程。

 

討論會的最後,秀慈老師特別叮嚀帶領新成員認識團隊時,應確保初衷不受影響。此外,在帶領新人進入社區場域時,應特別注意彼此關係之建立,才能維持彼此緊密合作關係。學生團隊在一小時左右的討論會中收穫滿滿,未來勢必將能投入更多能量到各個場域中,協助在地發展。
Share:

【活動紀錄】文化創意城市 11/07-08 左鎮公舘社區實地工作坊

(文/圖  吳秉真)
林蕙玟老師帶領創產所——文化創意城市課程的學生們,一同到左鎮公舘社區進行兩天一夜的工作坊。 這學期課程的期末成果將會以料理,藉由當地食材與記憶呈現, 因此本次工作坊的內容可分為:理論、體驗、與實務(還有食物!),透過發想工具搭配老師的專業指導,一同品味當地的好滋味與當地人文交織的脈絡。
【理論】 第一天上午首先進行的是破冰,班級同學們原本雖然互相多少有些認識,但先前大多是課堂上的分組討論,較少有與組員之外的互動。因此先隨機兩兩分組,透過互相「用一筆畫」畫出對方來拉近彼此距離,再互相敘述自己的觀察。
接著老師請大家把可能遇到的問題寫在紙上,摺成紙飛機發射到教室各處,每個人依照撿到的飛機回答問題。透過紙飛機的問答,可以看到不同背景的同學從不同角度思考的回答,並且經由遊戲式的活動過後,氣氛明顯熱絡許多。
等大家互相敞開心懷,老師介紹了trigger card(觸發卡), 透過卡片正面的照片搭配背後相關的問題,觸發被訪問者的記憶,提供更進一步的認識。
【實務】 午後,社區長者來到岡林國小教室中加入我們。 同學們進行了上午的畫像破冰彼此親切起來、再用觸發卡長輩的過去,接著以「沙遊」帶出更沈浸的訪問。
沙遊原是兒童心理諮商的工具,受訪者可以透過一盆沙和各式主題的模型,擺放出自己的小世界。擺設過程中訪問者在一旁靜默地按順序一一紀錄,待放置完畢後才請受訪者介紹這個小世界的故事。在沙遊的過程中,同學們發現有趣的是各組主題都離不開「農村生活」與「家庭」,國際學生更是透過對「地瓜」共同的記憶,體會到台灣早期農業時代的核心都離不開這個主食來源。 「好像阿嬤們的愛情故事都圍繞在地瓜欸」,其中一位美國同學如是表示, 甚至還有阿嬤表示當初嫁給阿公覺得幸福,就是因為看他種田打赤膊健壯的胴體而墜入愛河, 現在講起來時阿嬤的神情依舊咪咪阿笑, 真是sweet potato, sweet family.
第二天的下午則是分組前往不同長者家中,一同進到廚房看阿嬤們大展身手,再齊聚餐桌享用阿公阿嬤們的菜色與自身的記憶與故事所烹調出的珍饈。 這次經驗同學們得到對訪談方法其中一個重要的發現, 大家發現廚房就像阿嬤們的“Queendom”,一進到廚房,前一天訪問時的拘束消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自信、矯健的身手與專屬阿嬤自己的組織整合能力。 由此可見提供訪談者舒適的環境,是引出深層故事的關鍵。
【體驗】 在左鎮的第二個早晨是陰天,破壞了原本的健行看日出計畫, 但國際學生們不畏疲勞地,還是上去看了一片霧茫茫的二寮日出印象。 早餐過後我們由社區夥伴領入國小後方的竹林內,了解竹林基本生態,並進行鋸竹子體驗。 在手把手的教學後,每人帶著一小截竹子回到教室內,得到材料包製作竹陀螺。 製作陀螺不難,但功夫就在於找到平衡點。同學們經過掙扎,大家舉辦第一屆陀螺大賽, 幾番激鬥過後,冠軍獲得社區專賣傳統美味冰棒。 製作過程提供的不僅是本地或外地學生對左鎮生態、傳統工藝與生活方式的了解, 更是透過遊戲的方式,親手將自己與社區纏繞作伙的工藝。
經過本次的工作坊,同學們接收、操作、並反思左鎮與各世代台灣的異同, 試圖激盪出新的菜色,期末換我們為社區上菜一桌菜。
Share:

【活動紀錄】創新管理 10/23 惡地社區發題討論會

(文/圖  林莞婷)
本學期的創新管理課程很榮幸的請到惡地社區的夥伴們來到課堂上進行發題,我們分別邀請了左鎮公館社區賴政達先生、田寮惡地農夫梁舒婷小姐、與308高地草山盟的溫榮泰及林朝鵬先生,來向學生分享關於惡地的點點滴滴,並以此向學生提出可能面對的困難與挑戰。
這三組人馬秉持著「吸引更多人來到惡地」的共同目的,分別從不同的面向在為社區努力,而如何運用惡地固有地景資源與背後豐富文化故事來打造吸引外地人前來社區,將成為此次創新管理同學們最大的挑戰。
本次的策略發想將透過運用創新管理相關知能來實際應用在惡地社區上,如:故事行銷、遊戲化設計、創新擴散、使用者分析等技能,來進行社區企業上的商業模式優化亦或是建造新的平台策略,期望藉由此次的新策略導入來有效減緩社區痛點,並為在地居民創造新的可能性。
Share:

【活動紀錄】成功大學踏溯臺南課程討論

 


圖片資料來源: 踏溯臺南網站(http://exptainan.liberal.ncku.edu.tw/)

成功大學自106學年9月開辦「踏溯臺南」課程協助大一新生探索校園歷史與臺南文化脈絡,是全校新生必修的通識課程,意指每個成大人都在剛入學這一年修習此課程,也成為成大人的共同校園生活印記。其課程理念之一為培養學生在校期間習得專業知識之餘,得以修習跨域整合的社會實踐與在地人文知識課程,培養學生的在地關懷,應用與實踐跨越學科的社會價值,與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目標相同。

隨著踏溯臺南課程之制度化,踏溯臺南2.0的概念也隨之提出,希望透過連結校內相關課程,能夠讓學生在認識場域之後,有機會進一步挖掘議題、透過實作來解決問題。2020/12/01計畫團隊及踏溯臺南課程負責人陳志昌博士,前來與惡地協作USR計畫團隊討論與踏溯臺南2.0合作的可能性,計畫內課程如簡聖芬老師的通識課程「人道建築的在地實踐」,以及本課程所培育之NCKU BEST團隊,即為相當適合媒合之課程及實作社團。

與本計畫相關之踏溯臺南」大路線,包括「惡地山城」路線,目前路線經過龍崎牛埔農塘、陳家古厝、以及新化老街;與陳博士討論後,建議未來可深化惡地路線,將「惡地山城」納入龍崎老街、關廟等景點,加入竹產、竹編織主題;而本計畫長期經營之左鎮地區,則可以以「遷徙路徑」路線來呈現,連結新化、山上與北左鎮景點,來理解西拉雅族群於山區之遷徙歷史脈絡。希望透過淺山路線設計,來協助學生了解不同於臺南市區自港口發跡的山城文化,更進一步推廣惡地獨有的里山生活。未來將與踏溯臺南」主責老師歷史系陳文松教授(亦是本計畫協同主持人),近一步討論其可行性,希望能將踏溯臺南與惡地協作USR進行跨計畫整合,讓場域體驗、教學與實作,永續經營。

相關資料

踏溯臺南網站http://exptainan.liberal.ncku.edu.tw/

惡地山城路線介紹http://exptainan.liberal.ncku.edu.tw/index.php?option=module&lang=cht&task=showlist&id=586&index=8

FB粉專:「我在成大踏溯臺南」


Share: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

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