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郭育任)
為了解惡地鳥類生態多樣性,李亞夫老師帶領鳥類學課程的學生,前往龍崎地區進行鳥類調查。調查路線延182縣道,北至南162縣道;南至台南境內埤仔溝流域,其中包括了虎形山公園及牛埔泥岩水土保持教學園區。此趟調查除了了解該惡地地形之鳥類物種組成外,同時讓學生學習如何進行生態調查。
此趟調查共記載了以下物種,包括綠繡眼、五色鳥、鳳頭蒼鷹、灰鶺鴒、大冠鷲、翠鳥、烏秋、台灣小彎嘴、白腰鵲鴝、番鵑、洋燕、白頭翁、鵲鴝、白鶺鴒、翠翼鳩、大捲尾及樹鵲,調查過程中,經過南164縣道,還聽見了山紅頭的鳴叫聲從對面山頭傳來。左圖為台灣小彎嘴;右圖為停留於河谷上的翠鳥。龍崎嶇境內鳥類狀況良好,驅車在182縣道時就可見大冠鷲於空中盤旋。
除了野外的生態調查,李亞夫老師也邀請了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之高海拔試驗站–姚得正主任,及裏島標本製作所(Good Taxidermy Studio)–姚鈞菱標本師,共同指導鳥類研究工作坊。此次工作坊,姚主任傳授了多年標本製作經驗,並指導學生們如何正確的製作鳥類標本。
過程中,學生們專心的處理每一隻鳥類屍體,從剖肚、剝皮、塞棉花到縫合,深怕搓破鳥的皮。過程中遇到問題,或剝皮不順,主任、鈞菱、亞夫老師及助教們皆熱心協助,以助學生順利完成標本製作。
經過幾個小時的課程,學生們終於完成鳥類標本的製作。學生們將完成的標本置於珍珠板上,並以棉花及大頭針進行定形步驟。所有學生對此次的標本製作感到欣喜,下了課一群學生聚集在作品前討論製作標本遇到的困難和互相切磋技巧。
告別以往只能在教科書和博物館認識鳥類及其標本,此工作坊讓學生從中實際操作演練鳥類標本的製作,以此活動讓學生實際了解鳥類標本製作的技巧。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