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蘇靖雯;攝影/ 蘇靖雯、粘力元)
即便有些地區被稱為「堊地」,但這些土地上的人與記憶是真實存在,該如何去述說與呈現,也是「文化遺產創意營銷」這堂課程持續在思考的部分。
除了課堂上引導同學以採集到的內門左鎮居民的生命經驗為藍本去發散與收縮故事線,林蕙玟老師同時也邀請了台灣知名的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的阮義團長來指導修課學生如何以當代偶戲形式呈現期末成果的行動偶戲箱。團長以淺顯易懂的說明帶入國內外的偶戲歷史、形式與演出形式,同時教授每種偶的操作特性與方式,讓各組根據自己的故事背景與呈現方式選擇想要製作的偶。
此外,林蕙玟老師特地安排兩地的居民代表前來創產所,一同參與修課同學的期中測試。在這個環節中,各組同學除了說明自身行動偶戲箱的故事概念發想、偶戲的表演形式以及將會出場的居民角色,也邀請兩地的居民代表透過回饋、共演、分享等方式參與在偶戲的製作過程中,成為課程中一部份的共創嘉賓,而不僅僅只是被動接受採訪的一方。
在為期末成果準備行動偶戲劇場的過程中,同學們除了面臨到要將內容去蕪存菁的挑戰之外,也還有很多他們不斷在思考的問題,如:如何演出?怎麼呈現音效?該如何在趣味與故事呈現之間取得平衡?居民代表所分享的生命經驗又該是改寫還是誠實地保留下來?一連串的創作過程中,同學們面對惡地上的人事物不再只是旁觀者,他們透過創作與演出,某些時刻化身成當地人的角色,而在故事撰寫甚至是演出彩排時,這些真實存在的故事也常常回應到自己的經歷,心中時有共鳴。
演出過程中,現場的觀眾有時跟著劇中的角色唱起歌來,有時協助同學撒起漫天的紙屑,也嘗到了同學準備的龍眼乾跟蜂蜜,而這些正是由台下的觀眾一字一句告訴同學的經歷,在觀賞與演出的這一刻,彼此的生命相交,在我看來,形成了一個生命的循環。有些感動,有些欣慰,有些理解,更多的是慶幸自己也是參與其中的一份子,而我相信在場的大家也有很多人抱持著同樣的想法。
透過觀看各組偶戲的經歷,希望能以這樣的形式喚起學生與居民對於自身、對於彼此的生命共鳴,也期盼現場所有的觀眾能夠藉由相似的生命經驗,重新思考自身的生命記憶與土地的共存。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