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蘇靖雯;攝影/ 蘇靖雯、郭東峰)
由創產所林蕙玟老師所開設的「文化遺產創意營銷」課程多年來都與惡地協作團隊合作,當惡地協作迎來3.0的計畫時,老師也正在思考如何設計出與以往不同的課程。
成大的惡地協作團隊與相關課程在高雄內門與台南左鎮長期耕耘,林蕙玟老師的課程也在過去幾年陸續帶領學生前往內門與左鎮進行跨域性的創意與內容深化,這也激發林蕙玟老師這一次的課程場域範圍:希望能夠融合過去在兩地的經驗;有別於以往的課程只專注在一個場地的概念,林蕙玟老師將本學期「文化遺產創意營銷」課程場域擴大至高雄內門以及台南左鎮,希望同學透過走訪兩地,並藉由採集在地長輩的人生故事與經歷,將蘊含在此的無形文化與在地精神,以引錄劇場(Verbatim Theatre)的形式,結合行動偶劇箱的概念呈現給居民與關心這裡的人事物。
何謂引錄劇場 (Verbatim
Theatre)?意旨透過實際的訪談、錄音與轉錄形式為創作依據的劇場製作過程,這樣的劇場形式強調的是與真實的連結,也就是觀眾可以透過劇場這個媒介與現實社會有所接觸[1]。
在本學期中,老師總共安排了三次共四天的校外參訪行程,除了邀請左鎮、內門多位講師帶領學生認識左鎮與內門的在地人文、歷史、特產等,也特地安排學生進行三場與左鎮公舘社區、左鎮教會與內門木柵社區的居民訪談,記錄下每位居民的生命經驗與腳下這塊土地的記憶連結。
修課學生如何在課程參與的過程中了解一個地方的價值與文化,僅僅只是參訪與訪談想必是不足的,因此老師在課程中也加入了「自我民族誌」的書寫,修課學生透過親身撰寫,在參訪與居民訪談的過程中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聞與反思,在探尋場域中的經驗與記憶時也能結合自身的反饋。
那麼長輩們的生命故事又應該被如何呈現出來呢?老師設計了一系列的「引錄偶戲劇場創作工作坊(Verbatim Puppet Theatre Creation Workshop: Voices of the Tribe,
Spirit in the Puppet)」,利用課堂時間一步步帶領同學從整理、發想、收束,每一組同學以這樣的方式逐漸將自己想要呈現給居民們的故事具象化,並且在故事成形之餘,讓修課同學與左鎮、內門居民進行二次訪談,以卡牌的方式和居民分享彼此的記憶,希望能採集到更多居民的生命經驗以深化各組的故事。
透過二次回訪,並且加入卡牌的方式,同學與居民的交流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深化其對談,也能讓彼此能敞開心胸,分享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與經驗。
在深入在地的過程中,建立人與人的連結常常是件很重要的事,但是這樣的連結總是難能可貴,而也是這堂課想要創造的價值之一。
[1] Brand, G., Peters, S., & Dart, J. (2024). Verbatim theatre as a
creative approach to health professions education research translation. Medical
Education, 58(11), 1296–1303. https://doi.org/10.1111/medu.15449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