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發表】113學年度論文寫作與實習(二)暨惡地協作田野調查期末論文發表會

(文/林彥宏;攝影/林彥宏)

114年06月12日是本學期惡地協作課程同學進行期末論文發表的日子,地點於成大光復校區歷史系館2樓25234大會議室,時間為早上8:30到下午13:00。

歷史學系陳文松教授開場。

成果發表會主要由必修「論文寫作與實習(二)」課程同學為論文發表人以及交互擔任評論人,共發表8份論文成果,時間為發表人報告15分鐘、評論人評論3-5分鐘、綜合討論10分鐘。以下是各場發表人、評論人之介紹內容:

第一場次8:30-9:00由歷史所碩士生衣冠群同學發表,論文題目為〈專修農業學校到工商職校:從玉井工商看台灣技職教育的轉變(1939-1968)〉,聚焦玉井工商在日治時期創校到戰後的轉變,探討其背後總督府與殖民地地方治理的培養專業農業人才歷史脈絡,到戰後國民黨政府技職教育體制延續和轉變的發展,還有以玉井為核心的惡地地區學生的升學管道;評論人則由歷史所碩士生高綺均同學擔任,認可本文對玉井地區技職教育歷史的貢獻和充分運用史料,並提出在年代標示、時間上須統一格式,還有可加深從玉井地區周遭的產業發展延伸至技職教育的推動連結。

第一場次歷史所衣冠群同學發表〈專修農業學校到工商職校:從玉井工商看台灣技職教育的轉變(1939-1968)〉論文照片。

第一場次歷史所高綺均同學評論照片。

第二場次9:00-9:30由歷史所碩士生林挺翔同學發表,論文題目為〈遺跡、遷移與融合——從楠西大武壠公廨看族群遷移與發展〉,從楠西大武壠灣丘公廨出發,分析大武壠族從荷治時期到清領時期族群遷移、宗教信仰融合的歷史發展;評論人則由歷史系大學部陳虹達同學擔任,認可本文對大武壠族研究的貢獻,也對發表人以GIS等族群移動地圖、土地契約史料的分析研究方式表示十分專業。在提供修改意見方面則認為可再多著墨灣丘地區大武壠族當代祭祀、現存族人口訪的內容,更能充實研究的連結性。

第二場次歷史所林挺翔同學發表〈遺跡、遷移與融合——從楠西大武壠公廨看族群遷移與發展〉論文照片。

第二場次歷史系大學部陳虹達同學評論照片。

第三場次9:30-10:00由歷史所碩士生陳柔辰同學發表,論文題目為〈臺南南化地區的開發與農業種植發展〉,從南化清領時期、日治時期到戰後農業的歷史發展為核心,闡述各個時期農業產物種植的特色轉變與產業政治的推動有關,並搭配相關交通建設跟進影響人口就業、就學遷移的遷移情況;評論人則由歷史所王哲昕同學擔任,提出認可本文對南化農業產業歷史研究的貢獻,也讚許發表人分析南化產業多元的面貌、史料使用完整性。但建議是除了由上而下統治者政策的影響之外,或許可以增加由下而上的觀點,例如當地人對於產業政策的看法,還有多著墨南化當地土地契約、變更項目的變化,能更全面掌握產業歷史的脈絡。

第三場次歷史所陳柔辰同學發表〈臺南南化地區的開發與農業種植發展〉論文照片。

第三場次歷史所王哲昕同學評論照片。

第四場次10:00-10:30由歷史所碩士生王哲昕同學發表,論文題目為〈日治後期到戰後初期「邊緣」經營之研究:以南化為中心〉,從日治時期台拓檔案到戰後國民黨政府接收的過程中,對於西南部惡地地區為主——如南化西阿里關的「邊區」治理轉變,利用土地銀行的史料進行分析,深入當地地方勢力的應對方式和如何接受統治者建立的邊區體制;評論人則由歷史所陳柔辰同學擔任,認可本文對南化為主的邊區研究貢獻,以及從這些史料上可微觀惡地地區的歷史,更能宏觀整體台灣史的發展脈絡。論文建議上是能補充更多關於地方頭人代表江家和洪家的發展與訪談後人相關史料,以及論文格式上要統一完整。

第四場次歷史所王哲昕同學發表〈日治後期到戰後初期「邊緣」經營之研究:以南化為中心〉論文照片。

第四場次歷史所陳柔辰同學評論照片。

第五場次10:30-11:00由歷史所碩士生高綺均同學發表,論文題目為〈臺南市南化區初等教育的初探〉,從日治時期總督府將近代教育引進南化區的歷史脈絡談起,釐清玉山國小、北寮國小、南化國小與西埔國小四間小學代表的惡地地區基礎教育發展過程,以及背後南化產業變動、人口遷移的歷史進程,還有更多是地方人士投入基礎教育的目的和影響;評論人由歷史所衣冠群同學擔任,認可本文對南化基礎教育歷史發展研究的貢獻,以及從四所南化地區國小的創立、變動與現今人口外移下廢校的研究論述十分扎實。論文建議上是能補充更多關於包含族群的觀點和教育的連結,以及地方人士投入教育的目的性和上層政策的對應方式。

第五場次歷史所高綺均同學發表〈臺南市南化區初等教育的初探〉論文照片。


第五場次歷史所衣冠群同學評論照片。

第六場次11:00-11:30由歷史系大學部陳虹達同學發表,論文題目為〈南化尖山太子爺的跨域信仰〉,從田野踏查中偶然經過的南化尖山、茅埔太子宮延伸,發覺與自身故鄉善化六分寮太子爺信仰的連結,由林美容老師的祭祀圈研究與史料的解析,發現太子爺祭祀與曾文溪流域的信仰圈的歷史發展有極大關係;評論人由歷史所林挺翔同學擔任,認可本文對台南太子爺信仰和惡地地區水文文化研究的貢獻,能從廟宇的口訪和祭拜神祇連結,運用史料發現水文與信仰、族群關係的發展,研究十分有趣、有深度的歷史意義。論文建議上是能補充更多關於包含族群帶領信仰的遷移、傳播路徑,例如使用地圖方式呈現,視覺化更可以加深讀者的理解。

第六場次歷史系大學部陳虹達同學發表〈南化尖山太子爺的跨域信仰〉論文照片。

第六場次歷史所林挺翔同學評論照片。

第七場次11:30-12:00由歷史所高偉智同學發表,論文題目為〈南化水庫的興建、淤積對周遭地區的環境影響〉,從南化水庫興建的歷史為主,分析當代南化水庫遇到淤積與周遭聚落、居民受到產業變動的影響發展;評論人由歷史所林義荃同學擔任,認可本文南化水庫與周圍聚落發展研究提供不一樣的面向,論文建議上能論述更清楚論文的研究方向與目的,以及找出南化水庫議題的核心。

第七場次歷史所高偉智同學發表〈南化水庫的興建、淤積對周遭地區的環境影響〉論文照片。

第七場次歷史所林義荃同學評論照片。

第八場次12:00-12:30由歷史所林義荃同學發表,論文題目為〈一鄉一特色的發展、困境與展望〉,從政府推動一鄉一特色與社區營造計畫談論南化產業的發展;評論人由歷史所高偉智同學擔任,文松老師認為論文上對南化產業的發展有很大的關聯性,可以多著墨、加深與南化當地的連結才更能凸顯論文的重要性。

第八場次歷史所林義荃同學發表〈一鄉一特色的發展、困境與展望〉論文照片。

第八場次歷史所高偉智同學與陳文松教授評論照片。

第九場次12:30-13:00為綜合討論時間,惡地協作計畫的粘力元專案人員對林義荃同學的論文提出看法,結合自身對美濃地區論文的研究經驗,建議能真實進入社區參與當地的群體活動,更能由下而上的分析南化產業的歷史發展與影響。另外陳文松教授也感謝大家一學期對於惡地協作的參與,以及鼓勵大家繼續關懷惡地地區的歷史發展,並經過歷史論文研究與田野調查的經驗,能對於大家書寫論文的方向提供更多元的研究分析方法。

成大惡地協作計畫粘力元專案設計師分享心得照片。

陳文松教授最後總結與建議、分享心得照片。

Share: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

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