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坤岑/圖:侯坤岑)
今日(6月19日)在國立成功大學「創新管理」課程的期末成果展上,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的學生們將目光投向台灣西南部的泥岩惡地。我們特別邀請到來自台南左鎮公館社區的返鄉青年賴政達和內門休閒農業區總幹事力慧雯一同參與,聽取同學們為在地所提出的多項地方創生提案。
第一組:惡地山村串聯,一日遊的果香與手藝之旅
首先發表的是第一組,他們以「山城果香與手藝」為主題,深入分析了台南左鎮與高雄內門共同面臨的資源未充分利用、交通不便及人口外移等問題。為此,團隊提案設計了一條結合兩地特色的主題一日遊路線。他們的方案鎖定親子家庭與年輕族群,行程內容豐富:遊客上午可在台南左鎮探索化石園區與老街,感受古生物的歷史氣息;下午則前往高雄內門,體驗在地獨特的竹編手藝、果園採摘或蜂蜜製作。這項提案試圖透過「跨區域」的串聯,將兩地獨特的自然與人文資產整合為一個完整的旅遊產品,為遊客提供一個全新的惡地體驗。
第二組:文化與品牌共創,點亮左鎮與內門的雙重魅力
接著,第二組將主題分為文化與產業兩大主軸。在台南左鎮,他們將在地定位為一個「隱藏版的文化寶藏」,旨在透過「文化共創」和「代際連結」吸引深度體驗的文化觀光客。團隊提出「火柴盒」系列活動,透過「故事配對」讓長者與青年共同說故事;「家庭配對」鼓勵在地居民與訪客交流;「技能配對」則讓長者教授傳統手藝,青年協助推廣。這些活動讓居民獲得情感回饋與認同,為地方注入持久的人文價值。
而在高雄內門,他們則針對當地農產品缺乏品牌化投資的問題,提出「裂土慢香/Crack & Craft」的集體品牌計畫。此計畫的核心是建立「信任基金」,讓農民小額共同投資品牌升級,並透過「學習型組織」與「顧客信件循環」,讓農民理解品牌化的真正價值,並直接感受消費者的支持。品牌涵蓋了「惡地山焙」咖啡、「裂蜜」蜂蜜等特色產品,並提出與內門總鋪師文化結合的行銷策略,為傳統產業注入新意。
第三組:來內門辦一桌,跨域整合的總鋪師文化體驗
最後,第三組將焦點集中在高雄內門獨特的「總鋪師辦桌」文化。他們以「來內門,辦一桌」為主題,致力於將這項傳統技藝與體驗經濟結合。該提案的核心是推出「總鋪師一日班」,讓遊客能親身參與從採買到烹飪的完整辦桌流程。這不僅僅是學習廚藝,更是透過食物,感受內門獨特的人情味與文化記憶。值得一提的是,這項計畫也展現了惡地「區域協作」的精神。他們將台南左鎮的化石DIY與老街美食一日遊,作為宣傳手冊中的配套行程,巧妙地將兩地特色串聯起來,為左鎮的觀光提供了另一種引流的可能性。同時,團隊也發想了結合左鎮的「打工換宿」模式,透過吸引年輕人深入在地生活,成為地方故事的推廣者。這個提案提醒我們,地方創生可以透過一個具體的文化體驗活動,延伸出跨區域的協作模式,創造出更大的影響力。
這三組提案從不同面向切入,不僅展現了學生們對惡地議題的深刻洞察,也為大學社會責任的實踐提供了具體路徑。政達也說:『社區和同學們的每次相遇,都能看見不同的點子在短時間內被激發出來。這種人與地方的連結,其中蘊含的能量非常壯觀。』
它們提醒我們,地方創生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需要透過持續的創新與協作,才能讓這片看似貧瘠的土地,長出屬於自己的豐饒與光彩。這不僅是學生的期末成果,更是惡地未來發展的希望種子。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