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坤岑/圖:侯坤岑)
惡地裡的創意綠洲:左鎮與內門的踏查筆記
5月29日:走進左鎮,惡地裡的藝術與歷史
我們的第一站是台南左鎮,由左鎮返鄉青年賴政達學長帶領我們。政達學長首先在「左鎮蔗埕公園」為我們介紹這個地方的歷史。他用牛車、鐵軌和竹林的裝置藝術,讓我們想像當年的繁華景象。原來,這裡過去是台糖小火車運送甘蔗的必經之地,所以才叫做「蔗埕」!
接著,我們跟著政達學長來到左鎮老街,並參觀他經營的「左達商號」。這裡不只是一間選物店,更是集結在地好物的基地。二樓還提供「專才換宿」的空間,吸引各領域的專業人才來這裡發揮專長,為左鎮注入新活力。
聊到地方創生,政達學長分享了他如何透過「綠社區培力計畫」改造左鎮公有市場。他號召在地青年與長者一起彩繪市場天花板,把左鎮的日出、產業、宗教、地貌等特色都畫了上去。政達學長指著天花板說:「你看,這裡有象徵日出的紅色鳳凰、代表產業的竹筍和甘蔗,還有充滿信仰精神的西拉雅族圖騰和廟宇。這些圖案都是左鎮人共同的記憶,我們把它們畫出來,就是希望市場變得溫暖又明亮,充滿藝術美感,就像國外的玻璃彩繪教堂一樣,讓傳統市場不再只是買菜的地方,而是一個可以停留、欣賞的空間。」
在分享這段經驗時,政達學長也特別點出他對於地方創生的核心思考。他認為,單純舉辦大型活動,將「一百個人帶來左鎮一次」的效果有限。更重要的是如何創造「關係人口」,也就是讓一群人能夠持續地、反覆地回到左鎮,與在地產生深厚的連結。這也是為什麼他特別注重「左達商號」的專才換宿,希望透過長期的駐地,讓更多人真正成為左鎮的一份子。
6月5日:探訪內門,用韌性與創意翻轉的惡地
告別了左鎮,一週後我們來到高雄內門,這裡的地形同樣是泥岩惡地。我們拜訪了內門休閒農業區總幹事的力慧雯學姊。
慧雯學姊告訴我們,內門雖然山多田少、缺水、土質差,但當地人憑著勤奮和韌性,開創出獨特的在地特色。她向我們介紹了內門獨步全台的總鋪師文化,內門是全台灣總鋪師最密集的區域,辦桌文化充滿人情味,每一道菜都像是回憶的總匯。同時,居民們當年為了自保,自組「宋江陣」練兵,現在則轉變為娛神的藝陣活動,是凝聚地方情感的關鍵。更讓我們驚訝的是,儘管惡地看似寸草不生,但在農民的細心照料下,仍能種出龍眼、咖啡、百香果,還有美麗的蘭花與火鶴花。
慧雯學姊特別提到,她正努力將「卡爾波農莊」打造成當地的特色品牌。她向我們介紹,農莊名字「卡爾波」在希臘文中意為「豐盛多果」,呼應了她在內門這片土地上推廣的咖啡和蜂蜜。內門的咖啡豆帶有獨特的泥岩地質風味,而惡地特有的龍眼蜜,則因為花期集中且少有農藥干擾,風味更加純粹。慧雯學姊本人就是「尬藝型農大主廚」地方品牌的成員。她和返鄉青農、總鋪師、宋江陣藝師等異業結盟,共同規劃文化體驗與食農遊程。慧雯學姊坦言:「內門有豐富的文化和資源,但過去不太擅長行銷與品牌建立。不過,現在的年輕農民與返鄉青年正努力用創意,將這些在地資產推廣出去。」
回顧這兩趟旅程,同學們深刻體會到,這片惡地從來不「惡」,它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考驗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而左鎮和內門的在地夥伴們,正用他們的智慧、熱情與韌性,將這些挑戰轉化為獨一無二的資產,創造屬於惡地的美好未來。
期末成果發表會即將到來,這兩次的參訪就像是為我們的腦力激盪打了一劑強心針。我們不只是聽故事,更是親身感受在地夥伴的熱情與智慧。從左鎮的市場彩繪,到內門的總鋪師與宋江陣,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創意的可能。期待在成果發表會上,能碰撞出更多精彩的火花!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