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霆翔;攝影/楊霆翔、粘力元)
2025年5月18日,由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暨戲劇碩士學位學程馬薇茜副教授所帶領之「藝術行動與文化空間」課程實踐計畫「光影聲生‑‑‑‑再現左鎮風華」,於臺南市左鎮區的公舘社區展開。此次的計畫旨在透過跨媒材藝術手法塑造文化空間,以平面攝影結合廣播劇的跨領域創作,記錄左鎮的地方風貌與文史故事,並為社區注入活化能量。
普羅大眾對於文化空間中的藝術活動,往往抱持著一知半解的態度。有鑑於此,「藝術行動與文化空間」課程的設計初衷,便是要釐清「藝術行動」與「文化空間」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課程從學術理論入門,引導我們理解跨場域活動的探索與實踐,從而深入體會人類過往藝術文化發展的實質內涵。
此次成大與左鎮從文化空間的塑造連結,我們以左鎮奇特的生態環境泥岩惡地的場域進行延伸與探索,當我們步入這看似偏鄉中又荒涼的惡地之中,有賴於與當地夥伴的緊密協作與支援,包含公舘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柳足姐、左達商號負責人賴達哥等地方人士的熱心引領,成大「藝術行動與文化空間」師生進行交流與引導,我們深刻感受左鎮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面對資源環境的受限,卻擁有著與所處生態的堅韌不拔的精神,讓原本單純的田野調查與資料搜集,昇華成一場場雙向的生命交流,更讓我們成大團隊每一次上山,不僅是懷抱著一股完成使命的心態,更是一段超然於日常生活之外,也是另種心靈覺察與對話的旅程。
活動當日,「藝術行動與文化空間」策展學生楊霆翔(藝術研究所碩一)也與連結踏溯台南辦公室「左鎮人在哪裡」課程進行串連,向前往左鎮「踏溯台南」課程參訪的學生們,分享了本次的創作理念,並藉機為成功大學藝術所、戲劇碩士學位學程及惡地協作計畫進行推廣。這些溫暖的交流,讓即使身為外地人的我們,也能感受到滿滿的能量與關懷。
本次的「鄉里記憶牆」是一次初步的嘗試,其概念也具備延伸發展的潛力。後續構想以此為基礎,嘗試進行老屋活化,嘗試如藝文展演空間或職人手作工坊,期盼能為社區的永續發展帶來更長遠的助益。此次的藝術行動不僅是對左鎮風貌的一次紀錄,更是文化空間與藝術行動如何連結、進而活化地方的具體實踐。期望藉此機會,讓社會認知到藝術不僅僅只存在於美術館中,更能走入鄉里,成為連結人與人、過去與現在的橋樑。在與土地、場域和人的深切互動當中,我們不僅記錄了左鎮,也重新找到了自己。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