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涂肇中;攝影/ 涂肇中、許惠晴、陳景皓)
在這次惡地實地調查課程中,學生們踏上左鎮崎嶇的山坡,親眼見證乾燥貧瘠卻又蘊含生命力的惡地景觀。許多學生在成果報告中中提到,原本以為惡地「寸草不生」,但實地觀察後才發現,這些看似嚴苛的環境中,仍孕育著多樣的生命:在竹林下潮濕的落葉層中尋覓的小型哺乳類、飛舞於溝谷間的蝴蝶、盤旋於天際的猛禽,讓他們重新定義了什麼是「適合生存的環境」。
不少學生反思到,環境並不是靜止的背景,而是一個充滿互動的場域。他們從鳥類對棲地的利用、野生動物對農地的依賴與衝突,看見人類設施與自然棲地之間的複雜關係。有學生在報告中寫道:「原本以為建設是單向度的『發展』,但這次課程讓我開始思考,哪些看似方便人類的設施,對其他生物來說卻可能是阻礙、甚至是陷阱。」
此外,許多學生也提到,這次課程讓他們第一次真正理解「野外觀察」的價值。從最初只是紀錄物種,到後來學會提問、推理與連結生態系中的互動,有學生寫下:「以前總認為生態觀察就是記下看到的動植物,但現在我知道,更重要的是去問為什麼牠們會出現在這裡?牠們和這個環境有什麼關係?我們人類的活動又造成了什麼影響?」
更有學生提到,這次調查不只啟發了科學思考,也帶來情感上的衝擊。他們對自然的敬畏感與責任感提升,開始思考保育與土地利用的平衡。有同學寫道:「當我看到一隻鳥從竹林中飛出,牠或許是這片土地的原住民,而我們只是過客。如何在不打擾牠們的前提下生活與發展,是我們這一代人該面對的問題。」
最後,這些報告中不乏對未來行動的期待。有學生表示希望能參與更多保育行動、投身環境研究,甚至思考如何將所學運用於政策或教育中。這正是我們設計這堂課的初衷——讓學生不只是學習自然,而是與自然對話,並成為未來改變的一部分。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