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發表】數位創生:左鎮齊步走-左鎮國小科技課程暨大學社會實踐成果發表會

 (文/陽品卉;圖/賴政達) 

2022年12月8日於台南左鎮沐重光珈琲商行舉辦「數位創生: 左鎮齊步走」左鎮國小四年級科技課程暨大學社會實踐成果發表會,由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與左鎮國小共同合作,在多方的幫助與合作下已圓滿落幕。

參與者在結束時一同合影留下美好的回憶
活動當天,左鎮國小四年級的小朋友拿著自己製作的數位地圖資料,從左鎮農會開始往沐重光商行前進,一路上孩子們有說有笑,彼此分享著家裡的日常,到了農會時當主任請孩子們各自發表自己的地圖作品時,孩子們不免開始緊張了起來,互相推派彼此擔任先發選手,但當開始發表自己所建置的左鎮老街地圖點位時,從孩子們的言語字句中透露出他們對於左鎮社區的熟悉以及喜愛。
孩子們一路有說有笑地跟單單老師分享彼此的生活日常
單單老師站在一旁給予孩子發表自己作品的勇氣
到了活動現場,擺滿了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系、資訊工程系以及南台視覺設計系學生於惡地協作課程的成果,有祝福之路小冊、馬雅各之路地圖導覽到互動式左鎮老街桌遊以及數位板左鎮冒險地圖等,十分豐富且有趣,吸引了左鎮社區的居民們熱切的前來參與這項盛會。
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課程成果展板
學生熱心地向附近的社區居民介紹現場的作品
本次活動由秀慈老師主導,向在場民眾們介紹此次課程的成果,由於觀察到現在人人到哪都需要看地圖的環境下,運用google map數位地圖建置課程設計,課程內容教導孩子們透過點線面的方式將自己所認知的左鎮進行繪製,此一認知地圖代表著孩子們心中的左鎮,在過程中孩子們了解自身家鄉重要的歷史背景與特色文化,包含有羅家古厝、阿貞商店、蔗埕公園、菜寮溪等,將此資訊建置於google map數位地圖中,讓孩子們從小開始接觸數位科技應用,將自己化為身在數位地圖中的小小探險家,讓外地遊客來到左鎮時,藉由孩子們建置的資訊能夠更加了解左鎮具特色且吸引人的歷史文化背景,而透過此次成果發表發揮群眾力量,邀請在場的左鎮社區民眾們一同與孩子們齊步走,將他們的家鄉-左鎮的特色向外宣傳,過程中提升孩子們對於家鄉的認同感,也令使用者們透過數位地圖上的標記與簡介,在瀏覽的過程中能夠了解到左鎮的特色文化與其獨有的歷史風貌。
秀慈老師娓娓道來關於湯姆生馬雅各之路的起源與演變

Share:

【活動紀錄】2022 Lounge展藝集 ft. Badlands Table 03

(文/蔡孟玲,圖/蔡孟玲、趙之為)

2022 Lounge展藝集 與 Badlands Table 03 論壇,於9月24.25日於龍崎182橋下公園圓滿落幕。活動以山海戀的放竹排為市集主視覺,擴大鏈結學校USR計畫、工藝指導、產品設計、品牌伴手禮、南部農產與區公所社造成果等,期待翻轉龍崎以節慶《空山祭》季節性造訪的印象,成為故鄉在地實踐的美好淺山花園。

Badlands Table  03 竹產業育才實戰經驗交流

Share:

【活動紀錄】以政治生態學觀點探討台灣淺山地區保護利用政策與地區發展之關係—台南左鎮之個案研究 論文口試

 (文/圖 吳虹玉)口試日期:2022/06/21

經過三年的資料分析及田野調查,黃偉茹老師的研究生吳虹玉於6/21進行論文口試審查,探討政策的發展脈絡下與左鎮地區的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態邊緣化之關係,然而受到疫情影響,本次口試採用線上方式進行。

線上口試過程

Share:

【活動紀錄】「台灣史料專題」期末成果發表會

 (文/余秉翰;圖/趙之為、余秉翰)

  「台灣史料專題」期末成果發表會於202271日,於歷史系館25236教室舉行。成果發表的內容,主要是課程參與同學,發表結合內門田野實地經驗所產出個別主題之內門小論文。

  期末成果發表會除了課堂原有師生以外,USR惡地協作計畫的總計畫主持人,都計系張秀慈副教授,以及計畫助理蔡孟玲、趙之為同學,亦前往現場聆聽論文發表,共襄盛舉。

  現場同學們總共有五位同學進行發表,題目分別是〈日治時期高雄州內門地區的畜牧業──以內門的豬隻為例〉(和田奈穗實/歷史所博士班)、〈賜姓政策對內門西拉雅族的認同影響〉(涂惠鈞/歷史所碩士班)、〈內門三平里洪家的開發──以貳埔地區豐進成商店為中心〉(林彥宏/歷史所碩士班)、〈從內門公學校談內門的現代教育〉(曾郁蘭/歷史所碩士班)、〈清代臺灣原住民漢式墓葬的發展:以飛番墓與大里撓墓為例〉(蘇頤/歷史所博士班)。



【圖一】「台灣史料專題」期末成果發表會論文發表中。

【圖二】「台灣史料專題」期末成果發表會發表後,師生合影紀念。



Share:

【參與紀錄】「台灣史料專題」課程田野調查──內門紀行

 (文/余秉翰;圖/陳文松、余秉翰、林彥宏)

第一次田野調查(2022.5.13

  自三月開始爆發的新冠肺炎變異株Omicron感染潮,儘管大多數的確診者都是無症狀或是輕症,但是面對指揮中心一度失序,民眾一度缺乏清楚指示無所適從,也多少擔心自己成為病情少數的中重症感染者之下,要如何與疫情學習共存的同時,對於向外踏出一事,心中難免會感到那麼一點疙瘩。513日的第一次田野調查,便是在如此環境之下展開。

  五月中,南台灣疫情尚值混沌階段,學校教學方針也改以線上為主。所幸課堂師生總人數不超過十人,要集體外出比較不困難。最後,除了一位同學居家自主隔離以外,大家終究得以順利地前往內門進行本課程田野調查。

  課程老師陳文松教授,帶著「入境問俗」、傾聽在地的理念,邀請羅漢門文史尋根工作室陳聰賢老師,加入此趟田野行程。利用一個下午,陳聰賢老師向師生們介紹導覽內門的各大文史重點,加以「醍醐灌頂」。

  雖然陳聰賢老師現居於旗山,然而,他與內門,同時與成大有著一段深厚淵源。陳聰賢老師的父親曾經長年於內門鄉公所擔任主任秘書,退休後亦擔任紫竹寺幹事一職,熟識內門地方。於此因緣之下,成大石萬壽教授至內門進行調查,向陳老師的父親請益。當時仍是青少年的陳聰賢老師在旁見習,而這段緣分也促使陳老師立志研究家鄉內門,催生了今日的羅漢門文史尋根工作室。

  大家與陳聰賢老師相約於內門紫竹寺會合。集合以後,陳聰賢老師先是帶領大家觀看紫竹寺的各項重要文物,包括「普濟群生」、「紫竹生春」等匾額,以及義民祠的「奉憲錄祀陣亡義首義民神位牌」以及「奉邑主示禁」碑文,從這些文物可以窺見清朝時期的內門一帶,因其地緣位置所帶來的行政區劃變革或是曾經作為動亂重要據地等歷史事實。


【圖一】內門紫竹寺「奉憲錄祀陣亡義首義民神位牌」。

  紫竹寺參訪結束後,行程的尾聲,陳聰賢老師熱心地開車載同學,與文松老師的另外一台車,共同前往內門橫山地區。據陳聰賢老師多年的研究,西拉雅新港社頭目大里撓因協助平定乾隆年間的黃教之亂,獲官府賜地橫山地區的大片土地,進而帶領族人於此定居,致使內門橫山地區至今仍然保有一些平埔族社群專有的風俗文化。課程師生跟著陳聰賢老師,分別前往大里撓之戴姓皇清祖墳考察,以及拜訪机姓、東姓新港社後裔民宅,參觀供奉阿立祖的祀壺。


【圖二】陳聰賢老師於大里撓戴姓皇清祖墳前,向課堂師生導覽解說內門橫山一地之開發歷史

【圖三】「台灣史料專題」師生與東三元先生(右三)、陳聰賢老師(右一)於東先生住宅前合影紀念。


第二次田野調查(2022.6.11

  本課程第二次田野活動的契機,為第一次參訪時有同學因為自主隔離無法參與,因此在假日找了大家有空的一天,再一次共同前往內門。此時中南部的疫情正在攀升,由此也可以看到疫情仍未結束,要如何在疫情新生活之下進行文史調查,已然成為不得不面對的一道重要課題。

  和第一次行程一樣,課程師生們一樣於成大歷史系館集合,驅車前往內門。不同的是,這次車子才開上國道沒多久,路上便下起滂沱大雨。到龍崎一地雨勢才逐漸趨緩,車子繼續緩行,抵達內門山南宮後,雨差不多才停止。雨停後站在山南宮旁,除了可以感受「空山新雨後」的清幽,同時眺望遠方,也可以看到「尪仔上天」。據山南宮的管廟阿嬤說,「尪仔上天」是清朝文人以人偶攀上天際比喻內門惡地層峰的自然地形。大雨之後,遠處的惡地峰頂被雲霧遮影,朦朧未清的感覺讓人似乎不難理解,為何文人以「尪仔上天」此一帶有文學性、美感的形容描述內門惡地地形,並且廣傳後代。


【圖四】內門惡地地形,有「尪仔上天」之雅稱。


  第二次的行程沒有內門在地人的陪同,只有課堂師生自己人而已。也因為是自己一行人於內門踏查,相較於前一次的調查活動,行程較為隨性,除了前往同學特別想參訪的地點以外,基本上是走走停停,若有發現什麼新物,才會特別停下來。

  本次行程除了去內門參訪「定番」紫竹寺,師生們也再一次至大里撓祖墳進行考察,以及拜訪豐進成商店、二埔朝天宮、快樂農場等地,最後到老三咖啡館歇息聊天,結束此次內門田野自由行。


【圖五】豐進成商店,為內門觀亭地區進入橫山地區之前的重要節點。


【圖六】「台灣史料專題」師生於老三咖啡館合影紀念。



Share:

【場域連結】莿竹產業發展相關議題訪談- 屏科大羅凱安老師

(文/郭玠佑)

        2022726日,惡地協作USR計畫團隊的張秀慈老師與黃偉茹老師,與長期致力於竹產業實務研究的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羅凱安副教授,以線上會議的方式共同探討竹產業發展中,當前相關法令的架構與限制,並訪問其對法令鬆綁的進一步看法。

法令的管制方式與困境        

        當前法令對竹林採伐的管制,會受限其所處的林地而有主管機關、法規上的區別,例如國有林的《國有林林產物處分規則》,保安林的《保安林經營準則》等;各採伐行為須逐地申請,且會因地方而有不同的行政調令。

        進一步討論環評的相關法規,依森林法規定之林地的開發,「皆伐」面積需在4公頃以下才免實施環評,山坡地則為2公頃以下;而莿竹林在台灣因長期未受整理與合竹叢生等特性,難以施行技術性較高的「擇伐」,這樣的強硬限制與規模經濟的相牴觸,也使因經營成本等多重因素下不得不選擇「皆伐」的產業生態,必須面臨法令挑戰。

        另一方面行政程序在產業發展上也著實產生著影響。林木採伐需依水保和森林法,分別到相關科處申請,民眾要花費半年以上時間跑流程、會勘,各處室也因缺乏橫向聯繫,加上各縣市政府裁量標準不同調,徒增難度。林木經營的長期空缺,使當前第一線公務人員大多對採伐不甚了解,法令以完全禁止取代合理砍伐,彼此型塑難以跨越的行政鴻溝。

機械化的成本降低路線

        羅凱安老師在研究方面活用屏科大既有的竹林地,針對生產端的技術、培訓等方面努力,亦積極導入機械化的生產模式與試驗。機械化是當前降低成本十分重要的努力方向。效率與安全提高,相比人力4倍的砍伐量,收入十分可觀,相信也能緩解人力問題。在採伐技術上,先前提到的「擇伐」成本過高的問題,機械化也能解決。研究團隊在今年購買了一些特殊機具,以推廣與輔導竹農學習機械擇伐的方式。

相關議題和進一步研究

        對於竹產業發展相關議題的看法。林下經濟發展,常被作為竹林開採前過渡的生產,這方面國內也努力多年。林務局會委託學校、林試所等,以研究支持法規鬆綁。如菌菇、養蜂也評估多年,但林下經濟並非想像的容易,最後可能只有幾項開放。

        另外沿海蚵架的需求,也延伸出棄置蚵架成為海洋廢棄的議題。近年因環保而禁止自行燃燒,目前也有相關研究朝向循環經濟處理海洋廢材。

        當前可朝GIS整合,框選可經濟作業的林地,在林木經營多用心。研究如何合理採伐並讓法規接軌,避免現況過度緊縮的管制,以上能對當前產業成本過高、人力斷層、採伐技術等問題上有更進一步的討論與突破。

        「經濟跟法令因素是交雜在一起的。」

會議中的討論現場
Share:

【活動紀錄】與湯姆生、馬雅各的夏日惡地大冒險—左鎮國小西拉雅文化暑期營

(文/趙之為,圖/趙之為

        由國立成功大學BEST惡地共築團隊與台南市立左鎮國民小學合作之「與湯姆生、馬雅各的夏日惡地大冒險」西拉雅文化暑期營隊,在多方協力之下圓滿成功。

小小冒險家們拿著營隊故事板、手比拍照姿勢,宣告與湯姆生、馬雅各的冒險旅途圓滿成功

        本次營隊是BEST惡地共築團隊在成大惡地協作USR計畫張秀慈老師媒合之下,與左鎮國小合作提案文化部文化資產局「111年文化資源潛力點開發計畫」的執行成果之一。因應文化部近年積極推動文化路徑相關計畫,而台南市左鎮區為「湯姆生、馬雅各與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重要節點之一—1871年英國攝影師約翰湯姆生來訪台灣南部淺山地區,從不同角度以影像與文字記錄從台南到高雄淺山地區的平埔原住民族群生活、歷史與文化,其中路徑中所到訪過的拔馬與崗仔林,即位於現今的左鎮一帶,保存過去珍貴的西拉雅族、拔馬禮拜堂(今左鎮教會)、莿竹林、月世界等影像與文字記載。湯姆生保存下左鎮的歷史樣貌,對於左鎮具有重要意義,亦為串起現代與過去對話的媒介,是為結合至在地學童教育的良好發展主題。因此本次提案從左鎮國小西拉雅特色課程為出發點,結合湯姆生馬雅各文化路徑為主題,設計系列體驗教學與活動,讓孩子從歷史、自然資源、產業等不同觀點體會左鎮的文化,乃至於後續的推廣與轉譯,提升對在地文化的認同,並成就「湯姆生、馬雅各與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發展基石的一環。

        為強化營隊學習深度,BEST團隊事前積極向多位在地夥伴請益,彙整文化路徑相關知識,編寫以湯姆生馬雅各之路為脈絡的趣味故事線,賦予營隊主題性,讓小朋友穿越時空回到1871年,成為協助湯姆生、馬雅各在惡地踏查的小小冒險家。透過結合竹、西拉雅語、歷史、地理等題材的闖關遊戲與團康遊戲,讓孩子們在遊戲中更加認識左鎮與文化路徑相關題材。
【小小建「竹」師】遊戲關卡讓孩子們使用竹筒、竹篾堆砌構造物,了解過去左鎮居民以遍布的竹材作為常民建築的主要原料之一。

【Milingiga Siraya】遊戲關卡由Vukin老師教導孩子們數量與顏色的西拉雅語,再將數量與顏色隨機排列組合出題考驗。

【水喔】遊戲關卡讓孩子們透過竹筒挑水遊戲,了解水資源在惡地地區的重要意義,以及過去湯姆生拍攝濕板攝影時對於乾淨水源的依賴。


       除了遊戲,營隊中也帶入許多輕鬆的課程活動,例如由Vukin老師帶大家走入校園後方的竹林,讓孩子們在自然環境中以五感更深刻地認識惡地遍布的竹資源。也由昆翰老師帶領的竹編織課程,手把手帶著孩子們把一條條新鮮竹篾編織成精美的竹手環,並將竹手環成品再結合至認識竹材的套圈圈遊戲。此外,BEST團隊也有幸邀請到左鎮在地青年賴政達先生與內門木柵快樂農場李蕙琪牧師娘擔任營隊講師。政達老師分組讓孩子們觀察、拍攝身邊環境的指定色彩,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培養孩子們對於攝影及環境觀察的基礎概念。

Vukin老師在竹林中介紹左鎮常見的長枝竹與莿竹

昆翰老師與助教們示範如何把竹篾編織成竹手環
甫編織好的竹手環馬上能成為套圈圈的套環

政達老師的攝影課程讓孩子們仔細觀察校園環境的色彩

        木柵快樂農場的蕙琪牧師娘也提供孩子們滿滿的學習與體驗活動。首先從151年前湯姆生曾拍攝過的木柵巖介紹這塊巨石的歷史故事與特性,藉此延伸至木柵聚落的生態環境與生活習性。接著透過尋寶遊戲探索各種生長於惡地環境的植物花果,以及讓孩子們親手搓愛玉、做粿,在自製佳餚中認識西拉雅的生活飲食。當然,來到快樂農場一定能聽到牧師娘對於湯姆生在木柵拍攝的老照片解說,這些史料在近年許多人加入研究考證之下,已拼湊出越來越完整的聚落與族群歷史文化。而孩子們既然身為穿越時空到1871年的小小冒險家,牧師娘非常有創意地用藍晒照片的方式,將黑白老照片與小小探險家的照片輸出成負片,於帆布袋上排列在一起至陽光下曝曬,冒險家便與151年前的木柵部落族人同框合影!快樂農場戴牧師的家族早在1866年就擔任馬雅各醫師接待家庭,在百年後牧師娘延續了接待家庭的精神,熱心招待左鎮國小的孩子們,透過充實的活動讓孩子有吃有玩,也跨出左鎮,認識另一個文化路徑的重要節點。

走訪木柵巖

從尋寶遊戲認識木柵聚落中常見的植物

動手包用Taraw散穗高粱製作的粿

透過陽光的紫外線讓藥水產生化學反應,小小冒險家與湯姆生的照片便能顯影在帆布包上

謝謝蕙琪牧師娘為營隊帶入好吃又好玩的活動

        在小小冒險家們完成所有要協助湯姆生與馬雅各的任務後,由湯姆生頒發分別代表不同意義的「莿竹獎」、「長枝竹獎」與「月桃獎」給各小組,時間也回到了當代,宣告「與湯姆生、馬雅各的夏日惡地大冒險」西拉雅文化暑期營隊圓滿成功!

營隊圓滿成功,感謝左鎮國小校長、主任及老師們的全力支持

        本次營隊是BEST惡地共築團隊首次籌辦營隊,對於團隊來說是相當大的挑戰。兩年前暑假BEST團隊以教育部壯遊計畫走踏湯姆生之路時,沿途也受到許多人接待而有滿滿的感動。因此本次籌備群秉持延續文化路徑帶來的感動,用心、盡力的設計營隊活動與課程,期待能帶給左鎮國小的孩子們不一樣的暑假經驗。
        營隊能圓滿成功,BEST惡地共築團隊特別感謝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計畫支持,也謝謝左鎮國小校長、主任及老師們的全力援助,左達工作室的政達、快樂農場牧師娘的精彩授課,以及左鎮公舘社區發展協會、龍崎百竹園與成大惡地協作USR計畫團隊在不同面向的協力,撐起整個營隊得以順利運作。最後最重要的是九位來自不同背景、不同年齡的隊輔志工,肩負共同籌備與照顧孩童的任務,讓孩子們獲得很好的陪伴。西拉雅文化暑期營告一段落,BEST團隊還有緊鑼密鼓的計畫待執行,為的是成為惡地地區最好的協作夥伴。

由BEST惡地共築成員與九位志工組成的領導團隊


相關連結:
1. 左鎮國小夏日樂學營隊報導連結
Share:

【活動紀錄】馬雅各之路(台歐班)戶外教學


(文:吳庭萱/圖:吳庭萱、楊中平)
馬雅各之路是由成大資訊工程系楊中平老師所開設的課程,在2022年五月帶領八位外籍學生走訪這條深入南台灣、穿越惡地地形的壯遊路線,進行一趟深度心靈、文史之旅,更加認識台灣醫療宣教之父馬雅各與英國攝影家湯姆生的貢獻。

Share:

【活動紀錄】台灣常用竹構接合型式分類與結構性能試驗 論文發表

(文/圖 鄭少耘)期:2022/07/11

經過兩年的研究與試驗,杜怡萱老師的研究生鄭少耘於7/11發表其論文 : 台灣常用竹構接合型式分類與結構性能試驗 ,因疫情影響,本次發表於線上舉行。


以下為論文摘要:

竹材在台灣分布範圍廣泛,生長週期短,且能自然分解,若作為構築材料,可節省運輸及製造過程耗能,減少對環境負擔。然而,竹材為天然材料變異性高,接頭形式多樣化,其結構性能之確認為竹構造設計中的重要課題。
Share:

【活動紀錄】 來自西拉雅的心意_文化遺產創意營銷 線上成果發表

 

文化遺產創意營銷課程由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林蕙玟老師指導,以湯姆生攝影作品主題式分類,透過研讀和蒐集湯姆生所拍攝內門木柵社區的攝影作品文史脈絡與歷史故事與視覺象徵,分析並尋找內門社區住民連結的關鍵元素,以規劃設計田野資料,蒐集和互動活動的基礎,與社區代表進行互動及採集資料。

接著針對田野資料文字與視覺分析,並定義相關策略以形成具執行性的方案,以創新方式製作禮盒內容並系統化和測試,將禮盒訂製宣傳策略並拍攝影片,向社區代表夥伴們與同好發表四款禮盒。

本次線上成果發表分為兩個時間6/11、6/13,第一場為針對社區代表夥伴們的成果發表,四款禮盒的設計發想歷程說明及禮盒介紹,以及播放宣傳影片。第二場為同好參與者們對四款禮盒的功能性和規畫製作細節進行線上互動交流,兩場皆得到不同面向的回饋與肯定。


兩場皆針對每款禮物盒進行投票與現場意見蒐集,讓同學們能接收更貼切和精準地評價,以便進行後續回顧整學期的反思與學習,而參與的每一方夥伴們都得到美好的互動經驗與相互學習。




6/11 第一場線上成果發表合照
6/13 第二場線上成果發表合照


Share:

【活動紀錄】回顧與前瞻—新資訊小組期末分享會

惡地協作USR計畫團隊新資訊小組教師群


 (文/趙之為,圖/趙之為

        隨著110學年度告一段落,適逢惡地協作USR計畫團隊準備提案教育部第三期USR計畫,因此計畫主持人,同時也是計畫團隊新資訊小組的召集人—都計系張秀慈教授,邀請小組內的教師夥伴進行期末分享會,回顧彼此參與惡地協作計畫或與惡地社區夥伴合作的經歷,並提出未來想新增或深化的部分,作為計畫團隊擬定新一期計畫發展路線的重要參考依據。

        目前惡地協作USR計畫團隊新資訊小組由都計系張秀慈教授、生科系李亞夫教授、歷史系陳文松教授與資訊系楊中平教授組成,透過USR計畫開設社區規劃、生態調查、史蹟勘考及文化路徑等相關課程,或指導研究生進行惡地產業、農作、歷史文化的論文研究,延伸專業能量至惡地場域。本次期末分享會主要請老師們分享110學年課程開設狀況,以及參與惡地協作USR計畫印象深刻的事物。其中文松老師提到在惡地進行歷史研究的成效較無法如振興地方經濟般馬上浮現,不過仍透過不同課名、同個場域的課程架構設計,盡可能讓學生的專題研究得以延續,不受限於學期的時程與學分限制。同時也持續將課程累積的專題研究成果彙編成冊出版,期許以紙本的形式讓惡地的歷史知識得以被散播。

        亞夫老師致力於研究自然環境中動植物的生態,同時也希望推廣自然、簡約的生活模式,因此認為透過大學的端連結進入惡地社區,是實踐研究理念且促成雙贏的契機。不過李老師也提出一些課題,包括課程時程限制、生態調查過程中與在地農友的互動較少,以及農友的期待與老師進入場域的目的存在落差等。為此,秀慈老師回饋表示生態調查是讓師生認識在地很好的過程,調查結果也很適合作為在地導覽的素材,甚至有機會與水保局綠色照顧計畫結合,進而促進在地居民對於周遭生態資源的認同,並為社區長照注入新的創意,肯定其價值。

        中平老師則運用資訊專業持續建構西拉雅語復育的資料庫,並以通識課程的形式推廣惡地重要的線性文化資產「湯姆生與馬雅各之路」,藉由通識課程跨系所選課的特性,讓西南惡地的西拉雅文化、基督教傳教歷史及沿線社區發展等資訊能觸及不同科系背景的學生,進而引發學生想更深入了解惡地的好奇心。未來也規劃將課程依學習深度拆分為兩門課,期許兼顧體驗推廣與深化對於在地知識的建立。

老師們在輕鬆的氛圍中暢聊對於參與惡地協作的想法

        關於提案下期計畫的想法,文松老師提議歷史調查與生態調查有機會可以跨域結合進行,同時也想在之後的課程帶入在地社區生活型態的調查與再造;亞夫老師分享他過去在生態調查中有觀察到外來種生物數量呈增加趨勢,因此想進一步了解外來種對於淺山地區生態環境的影響,同時也想深入了解台灣特有物種(如五色鳥)在淺山地區的生存狀況,以調查惡地農村作為守護自然資源的關鍵角色;中平老師則是希望能在文化路徑上強化區域的串聯,聚集沿線社區共有的特色。分享會在輕鬆的氛圍中告一段落,談笑之間還促成了一場內門木柵巖踏查行程,感謝老師們撥空參與,更感謝大家願意一同參與第三期USR計畫,讓計畫效益在惡地地區持續滾動

Share:

【活動紀錄】永續都市與地方行銷實習_線上成果發表

 (文/王薇婷、圖/王薇婷&張秀慈)


本學期由都市計劃學系張秀慈老師帶領同學一同走進內門,在「永續都市與地方行銷實習」課程中這次以高雄內門區的西拉雅、羅漢門兩大文化主題,進行文化路徑主題下的觀光發展計畫。

因應疫情,從原本的實體社區發表,轉為線上方式分享本學期的規劃成果。當天成果發表的與會者不僅有參與課程的同學、本校與其他學校的師生,還有公部門(水保局、台灣歷史博物館)、對湯姆生馬雅各之路有興趣的夥伴蒞臨,更邀請這學期持續用行動陪伴課程學生的內門區社區夥伴共同參與。

在當天的成果發表中,一開始由秀慈老師揭開序幕,感謝與會者的蒞臨,也分享這堂課的起源與湯姆生馬雅各之路,這學期與學生有機會走進內門,不但回應前幾年社區長輩口中連結左鎮與內門的路,更期盼結合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以西拉雅聚落、羅漢門精神的主題,引導學生深耕在地,與社區共創規劃方案。

兩組同學以走一條回家的路、內門演義為主題規劃
接著,第一組以西拉雅文化的「走一條回家的路」為題,從西拉雅文化與基督信仰結合的木柵聚落切入,藉由遊程規劃、空間設計,讓遊客認識湯姆生照片外的西拉雅聚落風貌與豐富的文化底蘊,並以家族故事交流為主軸,讓在地引路人敘說聚落中特殊的家族姓氏、西拉雅文化復興等故事。

而另一組以羅漢門文化的「內門演義」為主題,透過在地遊程連結內門著名的宋江陣、迎佛祖等節慶,並規劃以遶境為概念的街區尋寶為活動,讓遊客從內門紫竹寺了解內門發展史,更透過體驗活動深入認識內門精神,最後針對現行空間提出改善計畫,期盼結合公私部門的資源發揮內門價值。

Share:

【活動紀錄】奇蹟之牆工作坊


(圖/蔡孟玲. 文/蔡孟玲、柳芝蓮Jane)

110下半學期終於來至尾聲,時逢走過USR的三年期的最後一年,惡地協作團隊召集所有參與的老師與助理,邀請ICA引導師Larry 與Jane,共同與我們執行回顧與展望的「奇蹟之牆工作坊」。

工作坊以一張回饋單開啟討論,讓我們藉由回顧我們這三年的記憶,回溯自2019踏入淺山地區,共同組成「惡地協作」的起源。Larry 讓我們用筆記錄下我們這段回憶中,感到有希望、有改變、有愉悅的時刻,以及這路走來最深刻的事情。回饋單的交流以小組進行,我們相互分享著參與惡地協作的經歷。8分鐘後的換組行動,我們寫下這些重要事件的日期大事記,並以特定顏色指向惡地協作目前的三大主題:「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

回顧活動-回饋單分享
換組行動-大事紀回顧

惡地協作團隊始於2014年跟隨成大人社中心的計畫,於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基礎上,2020加入大學社會責任實踐,擴大場域為整個西南惡地淺山地區。當我們排列著寫下的大事件,驚覺著這樣的USR行動不僅是三年,而是共同帶領學生走入社區,對場域展開觀察與關壞的第8年。Larry 引導我們將大事紀的過去與現在,以代表性的亮點敘述時間故事。我們走過2019以前的「惡地驚蟄」,逐漸於2020年於場域實踐端藉以USR計畫「開枝散葉」。隨著經歷嚴拒疫情的2021年,各種「疫想不到」的新形態與社區及跨領域連結夥伴的方式,促使我們共同推進場域經營。2022年的現在,USR專案來到計畫成果的尾聲,各種合作與成果拓展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大事紀排列

行動貼貼牆
時間故事敘述

懷抱著這幾年的耕耘成果,我們共同檢視站在這個轉捩點,執行三次Crazy 8行動發想,思考對於社區的影響、如何共同學習、以及怎麼樣創新教學。2020年開始,惡地協作即是以「陪伴」的方式與社區共同前進,「惡地共學圈」立基歐洲的Learning Region 理念,透過大學端與場域端的雙圈滾動,彼此的學習與成長促使場域能夠長久經營。我們是身在其中的見證者,推行前進動力的齒輪仍不停運轉著。我們期許著新的一年USR計畫的全新蛻變,「惡地共學圈」持續蓬勃著,可能有一天沒有USR,我們也能USR!
Crazy8 行動發想
願景牆
大合照

Share: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

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