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紀錄】「台灣史料專題」課程田野調查──內門紀行

 (文/余秉翰;圖/陳文松、余秉翰、林彥宏)

第一次田野調查(2022.5.13

  自三月開始爆發的新冠肺炎變異株Omicron感染潮,儘管大多數的確診者都是無症狀或是輕症,但是面對指揮中心一度失序,民眾一度缺乏清楚指示無所適從,也多少擔心自己成為病情少數的中重症感染者之下,要如何與疫情學習共存的同時,對於向外踏出一事,心中難免會感到那麼一點疙瘩。513日的第一次田野調查,便是在如此環境之下展開。

  五月中,南台灣疫情尚值混沌階段,學校教學方針也改以線上為主。所幸課堂師生總人數不超過十人,要集體外出比較不困難。最後,除了一位同學居家自主隔離以外,大家終究得以順利地前往內門進行本課程田野調查。

  課程老師陳文松教授,帶著「入境問俗」、傾聽在地的理念,邀請羅漢門文史尋根工作室陳聰賢老師,加入此趟田野行程。利用一個下午,陳聰賢老師向師生們介紹導覽內門的各大文史重點,加以「醍醐灌頂」。

  雖然陳聰賢老師現居於旗山,然而,他與內門,同時與成大有著一段深厚淵源。陳聰賢老師的父親曾經長年於內門鄉公所擔任主任秘書,退休後亦擔任紫竹寺幹事一職,熟識內門地方。於此因緣之下,成大石萬壽教授至內門進行調查,向陳老師的父親請益。當時仍是青少年的陳聰賢老師在旁見習,而這段緣分也促使陳老師立志研究家鄉內門,催生了今日的羅漢門文史尋根工作室。

  大家與陳聰賢老師相約於內門紫竹寺會合。集合以後,陳聰賢老師先是帶領大家觀看紫竹寺的各項重要文物,包括「普濟群生」、「紫竹生春」等匾額,以及義民祠的「奉憲錄祀陣亡義首義民神位牌」以及「奉邑主示禁」碑文,從這些文物可以窺見清朝時期的內門一帶,因其地緣位置所帶來的行政區劃變革或是曾經作為動亂重要據地等歷史事實。


【圖一】內門紫竹寺「奉憲錄祀陣亡義首義民神位牌」。

  紫竹寺參訪結束後,行程的尾聲,陳聰賢老師熱心地開車載同學,與文松老師的另外一台車,共同前往內門橫山地區。據陳聰賢老師多年的研究,西拉雅新港社頭目大里撓因協助平定乾隆年間的黃教之亂,獲官府賜地橫山地區的大片土地,進而帶領族人於此定居,致使內門橫山地區至今仍然保有一些平埔族社群專有的風俗文化。課程師生跟著陳聰賢老師,分別前往大里撓之戴姓皇清祖墳考察,以及拜訪机姓、東姓新港社後裔民宅,參觀供奉阿立祖的祀壺。


【圖二】陳聰賢老師於大里撓戴姓皇清祖墳前,向課堂師生導覽解說內門橫山一地之開發歷史

【圖三】「台灣史料專題」師生與東三元先生(右三)、陳聰賢老師(右一)於東先生住宅前合影紀念。


第二次田野調查(2022.6.11

  本課程第二次田野活動的契機,為第一次參訪時有同學因為自主隔離無法參與,因此在假日找了大家有空的一天,再一次共同前往內門。此時中南部的疫情正在攀升,由此也可以看到疫情仍未結束,要如何在疫情新生活之下進行文史調查,已然成為不得不面對的一道重要課題。

  和第一次行程一樣,課程師生們一樣於成大歷史系館集合,驅車前往內門。不同的是,這次車子才開上國道沒多久,路上便下起滂沱大雨。到龍崎一地雨勢才逐漸趨緩,車子繼續緩行,抵達內門山南宮後,雨差不多才停止。雨停後站在山南宮旁,除了可以感受「空山新雨後」的清幽,同時眺望遠方,也可以看到「尪仔上天」。據山南宮的管廟阿嬤說,「尪仔上天」是清朝文人以人偶攀上天際比喻內門惡地層峰的自然地形。大雨之後,遠處的惡地峰頂被雲霧遮影,朦朧未清的感覺讓人似乎不難理解,為何文人以「尪仔上天」此一帶有文學性、美感的形容描述內門惡地地形,並且廣傳後代。


【圖四】內門惡地地形,有「尪仔上天」之雅稱。


  第二次的行程沒有內門在地人的陪同,只有課堂師生自己人而已。也因為是自己一行人於內門踏查,相較於前一次的調查活動,行程較為隨性,除了前往同學特別想參訪的地點以外,基本上是走走停停,若有發現什麼新物,才會特別停下來。

  本次行程除了去內門參訪「定番」紫竹寺,師生們也再一次至大里撓祖墳進行考察,以及拜訪豐進成商店、二埔朝天宮、快樂農場等地,最後到老三咖啡館歇息聊天,結束此次內門田野自由行。


【圖五】豐進成商店,為內門觀亭地區進入橫山地區之前的重要節點。


【圖六】「台灣史料專題」師生於老三咖啡館合影紀念。



Share:
Location: 845台灣高雄市內門區

0 comments: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

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