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紀錄】左鎮區地方創生共識營

國家發展委員會國土處郭斐玉處長,偕同國土處陳信揚組長、以及地方創生顧問團隊野村總研諮詢顧問公司陳志仁副總經理,12月1日前往左鎮區公所,針對中央指定左鎮區為全國第一個地方創生示範地區進行說明及意見收集。共識營第一部分由陳信揚組長針對目前地方創生國家戰略地計畫的推動地區、願景策略、推動戰略、推動架構、以及行動方案進行說明;再由地方創生顧問團隊陳副總針對目前團隊對於左鎮的資源盤點、議題收集及推動方向簡報。


第二階段參與者針對造成地方結構性限制發展的經濟及民生問題進行意見回饋,包括台南行政區整併調整議題、玉峰堰及水質水源保護區解編議題、林務局承租地釋出與耕作限制及建物重建議題、菜寮溪治水議題(河道縮減造成的淹水議題、污排水)、在地發展觀光的機會與限制、人口老化/人力缺乏在配合政府計畫提案核銷的困境、地方高齡健康照顧與企業合作發展的可行性、惡地形農產少量多樣的特色暨產銷議題、農村農地建地及生活支援資訊如何透明化來減低外地人移入之門檻、以及中央團隊如何仰賴在地長期耕耘的組織學校來進行議題了解與執行合作等面向。與會者更期許本計畫有根本上的突破,著重政府政策與資源的延續性,能夠讓地方永續經營,持續地把事做好。

郭處長強調,地方創生政策相較於社區總體營造、富麗農村、農村再生等計畫,其特殊性在於過往計畫多為部門計畫,本次地方創生為行政院之整合型計畫,希望以國發會作為平台,強調跨部會的資源整合和協商討論,透過誘因來促成產業界參與,並連結教育部之高教深耕計畫及大學社會責任,促成產、官、學、地方之合作,以達到台灣城鄉均衡發展之目標。

【地方創生推動戰略  5  支箭】


延伸閱讀:   




Share:

【他山之石】石碇社區古道的手作步道工作假期



以下資訊轉貼修改自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感謝協會與中研院GIS團隊之分享! 

9月底中秋連假千里步道協會和石碇的社區夥伴一起完成了摸乳巷越嶺古道的手作步道工作假期,承續工作坊上分享的內容以及累積的社區動力,透過中研院GIS中心團隊之協力與指導,完成第一場與淡蘭南路沿線社區舉辦的工作假期,工作假期作了影片和照片的紀錄如下: 

【楒福土地公聯盟吃福紀錄】

【石碇摸乳巷越嶺古道工作假期活動紀錄】



照片來源: 千里步道協會 https://www.facebook.com/tmitrail/photos/a.1962249140530502/1962258597196223/?type=3&theater

Share:

【新城鄉關係】惡地協作T-Shirt 義賣

感謝您以行動支持惡地協作團隊於左鎮及惡地區域發展的投入,本T-SHIRT 之義賣價格為713*元 ( 扣除工本費470元後之金額,將全數捐贈給在地社區服務高齡長輩之愛心關懷接駁基金。

(募資活動資訊請參酌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156684261011171&id=100000088554015)

*713為左鎮區之郵遞區號,以此為關懷在地之象徵意涵,透過您的購買行動,與惡地有進一步連結,讓這個數字更具意義!

訂購網址: https://goo.gl/forms/n9ZyMYq4b3FGqDEc2
Share:

【成大新聞中心】成大惡地協作團隊以工作假期推動偏鄉深度志工服務之發展

轉貼至http://news.secr.ncku.edu.tw/p/406-1037-186234,r81.php?fbclid=IwAR1aufwFBOaUnqjac26o0ICorXQnYWTH_PK3uY7enTibOxo2R3RBVk_3SmA

成功大學惡地協作團隊,包括都市計劃學系張秀慈老師、人社中心翁裕峰老師,以及長期在左鎮進行場域教學的建築系簡聖芬老師、資工系楊中平老師與生理所蔡美玲老師,利用10月20日至10月21日週末,於台南左鎮舉辦為期兩天一夜的惡地協作工作假期,以創新的方式,為偏鄉帶入不同類型的人力資源,藉以協助地方發展。

左鎮區為成功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之行動場域之一,自2013年以來透過與在地夥伴的協力,讓成大師生有機會透過課程參與,親身了解台灣城鄉發展極化的議題,並透過實作進行解決方案的研擬和實驗。在高齡關懷、社區產業、觀光發展、結合地方教育之創新上已有初步的經驗累積,但偏鄉結構性的資源缺乏與人力不足,仍是後續地方永續發展的重要挑戰。

本次活動以「惡地協作」工作假期為主題,以兩天一夜工作假期的方式,邀請不同類型的專業者參與,帶入地方所需要的人力與資源。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是一種新型態的休假形式,也是一種新型態的志工服務形式。透過參與義務勞動工作,藉由工作來服務社會,同時得到休閒放鬆的休假功能。本次活動以「教育工作假期」為主題,結合教育旅遊(Educational Tourism)與志工服務,邀請大學教師與相關專業組織,透過旅遊來了解在地議題,透過腦力激盪與互相協力,連結各自手邊的需求和資源,透過了解、反思、連結、行動,來共同參與惡地極限聚落的未來發展,形成以腦力付出的另類志工旅遊模式。

第一天遊程以「惡地城鄉」為主題,帶領參與者分別到北左鎮及南左鎮進行參訪,遊程中邀請在地權益關係人,包括左鎮國中校長、光榮國小校長、左鎮國小校長、左鎮教會牧師、公舘社區發展協會等代表,提供在地教育、產業、自然與人文特色之導覽;同時邀請成大惡地協作團隊老師以Pecha Kucha的方式,進行參與動機與成果分享。下午透過惡地三生的主題,進一步深入了解地方生活、生產、生態之特色與發展議題。

立基於第一天參訪之基礎上,第二天活動則以工作坊為主,邀請參與者針對左鎮未來發展志工旅遊的資源與項目進行盤點,協助媒合相關人力之需求,並歸納出在地所需的專業志工以及服務志工類型。為使活動能取之在地、回饋在地,也透過與公舘社區及月桃工作室合作,透過風味餐來進一步展現在地特色,增加地方收益。

本次活動參與者包括成大師生與畢業系友、左鎮區公所長官、援剿人文協會、羅漢門文史尋根工作室、台南及高雄地區農再輔導團隊與社區夥伴近30位,以專業觀點分享在地知識;其中也特別邀請知名國際志工服務組織以立社會企業(ELIV)之台灣計畫負責人參與,除了分享其服務之核心價值與目標外,也透過工作假期協助該組織進入社區脈絡,與在地權益關係人建立關係,有助於未來發展左鎮深度志工旅遊之行程規劃與活動設計,以擴大招募惡地協作之對象。




Share:

【惡地協作】icities 論壇邀請左鎮公舘社區辦理午宴

今年10/26-28在成大都計系的國際研討會-ICities,再開幕首日之午宴邀請了公館社區來承辦外燴,所推出惡地風味餐 (The Taste of Badlands),廣受國內外參與者好評,也透過這樣國際化的舞台成功地將地方特色行銷出去!。

公舘社區使用了在地的特色農產製作料理,當日的佳餚如下:

咖哩炸魚葛鬱金麵 Fried Fish Curry on  Arrowroot Noodle
薑黃和葛鬱金是惡地區域的農業特產,對於醫療資源不足偏鄉地區而言,種植多樣的養生醫療功效的作物,是家戶必備之保健食材。公舘社區發展協會致力於加值惡地農產品,將社區水洗出來的葛鬱金粉,製成口感Q彈不易變糊的葛鬱金麵,搭配薑黃咖哩入味,不僅整體口感美味提升,更是社區農產與養生保健的創意結合。搭配台南特有的虱目魚,這道看似平凡的咖哩麵,背後隱含著豐富的故事,是一道展現在地山海特色產業的微型饗宴。

破布子蛋 Eggs with  Bird Lime Berries
生長在惡地青灰泥岩上的破布子,是左鎮在地最具代表性的農特產。兼具食用與藥用價值,破布子早為民間以古法加工製造的健康食品,具有多項保健功效,也是下飯最佳佐菜。公舘社區發展協會以社區經濟的精神,向在地農民收購破布子後進行加工製作;食用前需顧火熬煮三小時以上,方能去除澀味來帶出果實中的甘甜,象徵惡地生活之艱苦與韌性。社區藉由蛋料理結合破布子,來提高小孩和年輕人對破布子的接受度,為破布子料理帶出新的可能性。

古早味鹹飯 Traditional Salted Rice
伴工,是台灣農村社會社區合作協力精神之展現,在人口較少但幅員廣大的惡地地區更為需要。以惡地處處可見的竹葉包裹鹹飯,是早期左鎮居民從事農事與工事之時,主人家運用在地素材製作而成的外食,充分展現了傳統社會互助與環境友善之實踐。

薑黃豬肉 Turmeric Pork
醃製食材以增加其保存期限,是農業時期先民結合生產與生活的智慧;吃白飯配醃豬肉,是農村家戶平凡卻珍貴的共同記憶,但卻隨著時代演變而式微。公舘社區從長者身上學習,帶回大量醃製存放的地方習俗,仿造古法外更帶入創新,加入社區自產紅薑黃粉以及少許香草,讓豬肉吃起來口感更加美味。含較高的紅薑黃素的惡地薑黃,讓這道色香味俱全的料理,兼具了文化保存與養生保健內涵。

南瓜湯圓 Pumpkin Rice Balls
以無毒健康的食物作為在地風味餐的主打特色,是公舘社區一直以來努力的目標。南瓜湯圓採用社區農園自種的無毒南瓜,過古早爐灶蒸熟之後,由社區媽媽反覆揉捏,揉出粒粒金黃的手作南瓜湯圓,Q中帶勁,兼具健康與美味,是社區合作經濟的最佳展現。


除此之外,公舘社區在甜點的部分還另外加碼了鮮奶酪佐柚子醬,擁有微苦酸甜的好味道。公舘社區除了善用在地食材提倡在地特色,亦擁有精湛的廚藝。希望大家支持社區的風味餐、支持左鎮在地的小農與產業,也讓未來聚會、會議等的餐食又多了一個良好的選擇!




Share:

【惡地協作工作假期】DAY2 協作工作坊

經過了第一天的左鎮巡禮,本次工作假期將正式開始「工作」的部分啦
本次工作坊的目標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讓參與者彼此認識,第二個階段則是以志工旅遊的角度進行三個問項的討論。
活動的開始,每個參與者針對WhoWhatWhy寫下自我介紹,「Who」的部分說明自己是誰、來自哪裡以及與左鎮的背景淵源;「What」的部分則名昨日的收穫;最後的「Why」則說明為何來此以及想做的事。並且對於「惡地古道」及「左鎮旅遊」兩個主題的喜好、想像或未來發展隨意黏下便利貼表達一己之見!大家對此的發表極富創意,例如惡地古道主題,除了盤點了左鎮擁有的古道資源,像是噍吧哖舊道、舊糖業鐵道和二寮草山古道等,對於如何找回古道也有手作開闢古道及修築步道等想法;導入活動方面則是有惡地健行、牧人健行、重回歷史場景及古道故事/部落故事尋根等。對於左鎮旅遊的想像則有志工旅遊、慢活旅行、天然旅行、主題深度旅遊、教育夏令營等多樣想法。







接著是讓每位參與者說明在昨日所拍攝的照片之中最印象深刻是哪一張以及原因,這部分的分享讓我們了解到參與者們藉由昨日的行程獲得了那些以及聯想,大家用不同眼光看到左鎮的不同之處,有人看到了左鎮之美、左鎮特有的人文和生態、堅毅地在惡地生存的農牧業者吉惡地態度等。

進入下一階段的討論之前,左鎮的左中社區卓媽媽帶了美味佳餚來,讓大家吃飽喝足後可以繼續腦力激盪!這些美食全是出自於月桃工作室,餐點有月桃木瓜粽、月桃蛋、月桃滷味跟、香蕉排骨湯。


大快朵頤之後,再來是本次工作坊的討論主軸,三個問項分別為「如果未來志工進到左鎮,左鎮有哪些地方是需要志工協助的?」、「除了志工給予在地的服務,有哪些是左鎮在地可以回饋給志工的呢?」和「如何運用現有的空間、自然資源、社會資源?」。

第一個問題大家對於高齡關懷、學童教育、地方行銷、各項資源調查、農事協助、環境改善、專業服務等項目都給予出了各式見解,如社區UBER、誰來晚餐之與耆老共餐、食農環境教育、社區行銷與包裝、小旅行的改善與加值、文史蒐集、在地故事整理等,希望能夠透過志工的專業背景給與在地所需的服務資源。







第二個問題則是如何回饋志工們,參與者們根據左鎮所擁有的寶,寫下了如特色旅程、在地人的陪伴與導覽、各項體驗活動、免費住宿和紀念品等。如登惡地山頭、惡地卡拉OK、無水電的惡地露營、土埆厝和竹管屋的體驗、農場體驗、竹子或月桃等的手工藝製品、拍攝「惡地態度」網美照並製作成相冊等等。

最後一個問題則是針對左鎮擁有的現有的空間、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如何去應用在食衣住行育樂上。討論結束後來到工作坊幸福的點心時刻,由左中社區及公舘社區分別帶來香氣逼人的月桃花醬吐司及Q彈有勁的南瓜湯圓。





活動的尾聲即將到來,在最後大家寫下了在本次活動中的最大收穫以及可待改善之處,

兩天的惡地協作工作假期,讓大家收穫滿滿也反思良多,也感謝參與者們一同提供腦力!本次工作假期順利落幕。


Share:

【惡地協作工作假期】DAY1 左鎮惡地城鄉巡禮

左鎮區為成功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之行動場域之一,自2013年以來透過在地夥伴的協力,讓本校師生有機會透過課程參與,親身了解台灣城鄉發展極化的議題,並透過實作進行解決方案的研擬和實驗。在高齡關懷、社區產業、觀光發展、結合地方教育之創新上有初步的經驗累積,但偏鄉結構性的資源缺乏與人力不足,仍是後續地方永續發展的重要挑戰。

本次活動以「惡地協作」工作假期 為主題,希望以兩天一夜工作假期的方式,帶入地方所需要的人力與資源。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是一種新型態的休假形式,也是一種新型態的志工服務形式 。透過參與義務勞動工作,藉由工作來服務社會,同時得到休閒放鬆的休假功能。本團隊欲以「教育工作假期」為主題,結合教育旅遊(Educational Tourism)與志工服務,邀請大學教師與相關專業組織專家志工,透過旅遊來了解在地議題,透過腦力激盪與互相協力,連結各自手邊的需求(教學、服務、研究)和資源(經費、人力),透過了解、反思、連結、行動,來共同參與惡地極限聚落的未來發展,並形成以腦力(而非勞力)付出的另類志工旅遊模式。

第一天遊程以「惡地城鄉」為主題,帶領參與者分別到北左鎮(城)及南左鎮(鄉)進行參訪。
10/20的早晨,本次工作假期的參與者們便在左鎮驛站集合,領取名牌貼紙以及導覽系統,由辛苦的策劃團隊進行開場,參與者們彼此介紹、交流,準備開啟令人興奮的一天。


▼結合史前文化與自然科學的森林小學—光榮國小
第一站來到光榮國小的臨時校舍,未來光榮國小將會與菜寮化石園區共存且共榮,蔡坤良校長致力於位於左鎮區的自然史教育館多年,也在菜寮化石館的整體規劃上給予許多想法,進到光榮國小除了見到充滿活力的學童的亦可感受到校長將教育與在地接軌的理念。



▼典藏西拉雅文化的百年教會-左鎮教會
左鎮教會是左鎮區的重要地標之一,高聳壯觀的建築擁有相當多年的歷史,而這棟莊嚴的教堂近期來了位充滿活力的年輕牧師-蘇啟瑞牧師,他為這塊地帶來了很多想像及實踐,例如新的經營模式,找出此處的觀景遊憩潛力點,並讓位於左鎮教會的拔馬文物館被看見等等,值得我們期待左鎮教會接下來的變化!



▼南台科技大學彩繪牆面
由左鎮教會要走到左鎮國小時巧遇了由賴孟玲老師領軍的南台科大團隊,正在賦予一道陳舊老牆新的生命力,彩繪上左鎮文化風情、天然地貌以及令人垂涎三尺的農特產。


▼以文化復育看見家鄉—左鎮國小
遠處看到一個特殊的地標便可知左鎮國小即在眼前,爬上一道長坡進到左鎮國小校園,李智賢校長說這條路線已有百年的歷史,從階梯到緩坡;從人行到人車共行,一直都是此區民眾津津樂道的「百年求學向上道路」。
李智賢校長說明左鎮國小重新整修的校門口是由老照片的樣貌重新被建構出來,在校園的各個角落也可看見如佈告欄的歷史影像、學校的百年時光以及校園內的西拉雅文化看板等,由此可知校長對於左鎮文化歷史的保存有多麼上心。


▼以空拍科技看見家鄉—左鎮國中
左鎮國中的蔡宜興校長致力於讓學生獲得「創新」、愛鄉自主活力「健康「學習」的能力,因此給予了學生許多軟硬體的配合,過去我們總開玩笑稱這些主題教室為左中的「彈藥庫」,但這確實建構出了讓左中學生對外競爭的強大武器。首先校長帶我們來到英語情境教室,是結合圖書與咖啡廳的空間,氣氛滿點!在此校長邀請學生與google home進行英語互動,左中的google home能夠控制此間教室的燈具及電視等,原來除了氣氛舒適外,還是一個高科技的空間!接下來參觀了程式語言機械教室、單車維修及體能訓練室、攀岩場、師生菜園及環保的草地跑道等,每個空間都與校訓環環相扣。尤其左中的學童操作空拍機及小型機器人的技術令人驚豔,且擁有能力能自行組裝、焊接並使機械多功能,能夠擁有這樣的程度室由於校長堅持的理念:「我不怕他們摔,只怕他們不敢用。」,有這樣的校長為孩童的實驗精神打了強心劑,左鎮國中的孩童如今還有能力出國參賽,名符其實地成為這片惡地開出的豐碩果實。

▼公舘社區惡地風味餐
公舘社區總是全心全意地用美味的飯菜和笑容招待每一位來到左鎮的人,充滿特色的惡地風味餐使用了在地蔬食,及左鎮的特產破布子、薑黃等,並搭配台南在地的虱目魚以及百吃不厭的古早味肉燥。


▼當大學與地方相遇-成大老師的Pecha Kucha & 從國際走向在地-以立國際志工服務
我能夠認識左鎮這塊地無非是因為在地與這群人在左鎮的努力,老師們結合自身的專業讓左鎮以各種不同的面貌被看見,建築系的簡聖芬老師分享了與左鎮的淵源從土埆厝開始,從接觸到人社中心的計畫到將左鎮選為「人道建築的在地實踐」課程的選址,並希望未來能持續挖掘資料,為左鎮說故事醫學系的蔡美玲老師,曾經帶著學生與左鎮國中合作雙語電子書,並看見左鎮療癒平台的潛力,除了與左鎮農產品的特色做連結,還有觀日平台搭配瑜珈等新奇概念等著被實現;資訊系的楊忠平老師,由歷史的眼光切入,隨之又為左鎮帶來了科技的視角,並為偏鄉的孩童導入豐富科技課程使之不落人後;都計系的張秀慈老師,從不倒翁的奇幻旅程開始了自身與左鎮的交集,再藉由帶領系上大四學生規劃這片土地後再次重新認識左鎮,並藉由計畫持續延伸;人社中心的翁裕峰老師,左鎮長期的耕耘者,參與了左鎮所有大大小小的事務與活動,分享了在左鎮看到的一切反思。

接著是以立國際志工服務的台灣計劃負責人-游賀翔先生進行簡報分享,游先生講述以立過去的操作經驗,以立國際服務的介紹說明:「其創立於2010年,台灣最早的社會企業之一。堅信人改變,世界就會改變,期望透過創新志工服務,賦權當地達到長遠的扶貧自立,同時啟發志工在生活中擁有改變的力量」。未來希望能帶領志工進入左鎮社區,分享彼此的價值,並建立一個模式讓社區被看到。


▼看見惡地三生大峽谷、惡地畜牧業、惡地庭園露營
飽餐一頓後準備開啟「左鎮之鄉」的行程,首先來到左鎮大峽谷,絕美的惡地景色一覽無疑。即時邀請惡地專家-陳聰賢老師及林朝鵬老師現場述說惡地的人、美景與故事。
隨後來到惡地畜牧業的場域,由一位阿公努力的經營著,在這兒的山羊都活力十足,並可與山羊進行近距離互動,餵養山羊寶寶等活動十分有趣。
最後來到買阿姨的惡地庭園,庭園由惡地山坡包圍,占地不小且古色古香,未來有發展成露營區或民宿的潛力,且買阿姨待客熱情,相信未來一定能發展順利!









經過一天的左鎮城鄉巡禮,相信無論是曾參與在左鎮的人們或是第一次來到左鎮的人們,都獲得了一袋收穫及一把感動。最後用這張充滿笑容及愛心的合照作收尾,紀念下這美好的一天。




未完待續...


Share:

【古道踏勘】尋訪噍吧哖舊道!

大夥兒在茅明旭老師的"茅廬"集合,今日大家穿著長袖衣褲、並穿戴帽子及雨鞋,著裝完備準備進入古道。專家們提醒說進入山林中要避免穿著鮮豔色彩的衣物且不宜噴上帶有香味的東西以防被虎頭蜂盯上,而黑色衣物則是容易招蚊子咬。

此次我們所要踏勘的為噍吧哖舊道,噍吧哖事件為台灣規模最大的武力抗日事件,此事件造成了玉井、楠西、南化、左鎮及周邊的村莊遭到日軍毀滅性屠村。張春益老師運用古地圖及歷史場景等等作為依據重新再現了當年的舊道,此行便來踏勘這條久無人行的道路現況。
長期研究歷史古道的張春益老師為大家做行前解說

一車七人,我們搭著翁裕峰老師的車來到兵安仁先生的家!(有著特別的故事淵源而擁有"還有"這個綽號的老先生")"還有"先生的家圍繞著山林,相當寬廣舒暢,並且見到"還有"的大兒子兵耀堂先生。


位於池畔邊的"還有"先生家


與兵耀堂先生聊了許久後,一行人開始上路,辛苦的茅老師及張老師沿路披荊斬棘。
隨後由於兵先生擔心我們走不出山林,帶著鐮刀及手提電鋸上山來找我們,兵先生說這片山是自己從小玩到大的再熟悉不過,山林中有多到數不盡的香蕉樹也是他們家所種植,沿路上兵先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開通道路,並且因為路途中一直巧遇菜寮溪的上游,兵先生還使用香蕉樹的樹幹沿路鋪設小橋!
雖然原本我們預計要走到噍吧哖舊道與舊糖業鐵道交會處的"",並做上記號,但由於荒煙蔓草的限制,兵先生便帶領我們走另一個他較熟悉的路線,最後從後坑2號橋附近走出,一走出來便有一家老雜貨店,大家便在此歇息片刻,邊喝著涼水聊聊路途的艱辛。整條路徑的變化不斷,能走的道路狹窄,有時是極陡的坡地,僅能靠抓住兩旁的植物往前走;有時是水路或溪流,需要現場鋪設小橋;或是高及腰的草,需要順向踩草前行,趣味萬分;還有穿越平緩的香蕉園和攀爬月世界惡地形等,豐富度十足!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資料來源:走跳菜寮溪(FB粉絲專頁) 
穿梭在山林古道中,累了就摘幾片香蕉葉墊著坐來休息,席地野餐!專心的踏勘路途中留下許多汗水,而這些汗水伴隨著我們捕捉了沿途美景,收穫滿滿的一天,期待下次再行!




Share:

【參與紀錄】 2018 左鎮白堊節產業文化活動檢討會紀錄

與會者: 左鎮區公所、中正里里長、左鎮農會、公舘社區、成功大學、菜寮溪產業觀光協會


  1. 活動時間應錯開其他社區活動,包括農會的國際芒果節、地方的農事與祭祀活動,建議白堊節可以春天舉辦,跳脫芒果的想法,同時可區隔國際芒果節。火龍果、木瓜、香蕉,春天辦旅遊亦較適合。同時夏天容易下雨,天氣炎熱,較難掌握體品質。
  2. 文藝表演部分,可增加新的元素,包括左鎮國中的「看見左鎮」空拍影與VR虛擬實境、西拉雅文化計畫成果展示(社區農村再生相關文化產業計畫的成果展示)、成大課程的成果展示,讓文藝活動變成讓左鎮及外來者共同看見一年以來的工作成果,共同分享,同時啟動明年工作與計劃的討論。
  3. 農特產銷售活動及手作活動,建議可結合農村再生計畫的DIY產業活動,結合西拉雅平埔族及其他宗教活動,或是DIY食物活動,增加農特產的多元性。
  4. 小旅行的部分,建議要作區域整合,不能各局處辦裡類似的活動,會混淆消費者,也容易造成產品同質性及彼此競爭。建議邀請外來辦理深度旅遊的團體來了解社區的特色,協助後續的媒合。菜寮溪產業觀光協會目前主打微旅行,以步行的方式去深度體驗地方,與目前其他的旅遊路線進行市場差異。(註明:正式文件不能用小旅行,因會牴觸旅遊相關法規,目前只能用體驗
  5. 風味餐可以改全民參與的方式,發點卷的方式,而非採用辦桌的方式,以加強在的之消費與特色推廣。
  6. 建議加強西拉雅文化的保存,包括遺跡的盤點、口述歷史的收集等。
  7. 在地既有影片宣傳之盤點,包括吳念真導演以前作過的西拉雅影片、林福清導演的電影及MV等。
  8. 建立一個左鎮活動行事曆,例如5月份生產筍子、土芒果(左鎮的土芒果市集曾經比玉井更有名),建議以芒果的娘家為主題行銷左鎮芒果,土芒果如同於西拉雅族一般,數量雖少但依然珍貴。
  9. 提出左鎮四季之構想,分別由不同單位來主辦四個不同季節的大活動,包括區公所的白堊節()、左鎮農會的國際芒果節()、菜寮溪產業觀光協會的化石節()、以及公舘社區發展協會的惡地生活節(),透過跨組織協作來帶動地方觀光及產業發展。
  10. 左鎮是離台南最近的山、最近的自然,離南科不到15分鐘的車程,建議回應到目前里山精神來進行的地方特色盤點及強化:包括生態及產業物種多樣性、友善環境耕作,透過多樣、小而美的產業特色,強調質的要求,而非量的要求,打破一鄉一特色的迷思,建構永續之惡地三生環境。


Share:

【拜會左鎮】工作假期行前踏勘

本團隊為使左鎮「惡地協作」工作假期符合在地需求,並且透過深度旅遊結合工作坊之方式,連結有興趣的夥伴一起進一步認識左鎮,推動在地的永續發展,共創多元之「新城鄉關係」。於2018/10/01拜訪左鎮的農會、茅廬、268三角點、光榮國小及左鎮國中,希望透過彼此協力,讓工作假期遊程更加完善。

▼茅廬、268三角點

本團隊於1001日一早與左鎮在地文史工作者茅明旭先生於茅廬集合,而後一同踏勘左鎮的268三角點,沿途的山間小徑為前人一步步踩出來的成果,小徑時而陡峭、時而蔓生叢草,在歷經半小時的步行後,我們置身於北左鎮的制高點-268三角點,在早期,268三角點為重要的測量基準點,尤其是在發生地震過後的點位測量,此制高點亦是左鎮教會社青每年團契的聚會點,是在地生活與文化連結的據點。


登頂268三角點
 268三角點望出去的景致

光榮國小
位於左鎮驛站後方的光榮國小,蔡坤良校長介紹了學校建構的遊學體驗路線,將左鎮在地的西拉雅文化、宗教、歷史、部落、自然地景及特色美食等建立一個線上教學平台,並且亦推出特色的學童知識闖關遊戲,幫助孩童認識在地文化,讓偏鄉小孩學習不同的在地特色課程,包含成立獨輪車、小提琴和武術社團等,校長提及化石園區目光放遠,擴大為自然科學教育園區,讓科學結合教育。
臺南市左鎮區 校外教學遊學網:
http://gres2.dcs.tn.edu.tw/travel/go/05-rel/05-rel.html
更多光榮國小本土教育課程細節:
http://gres.dcs.tn.edu.tw/index.php

蔡校長介紹左鎮的發展規劃
▼左鎮國中

本團隊至左鎮國中,向蔡宜興校長說明本團隊建置的資料庫平台以及應用方式。



















Share:

【上下游News&Market】戰後最大規模農村社會調查!農委會攜手中研院,三億預算五年全面調查

內容轉貼自「上下游News&Market」,連結請參考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13079/


農委會與中央研究院(簡稱中研院)首次合作,以跨科際的方式結合院內各所和國內四所大學,以每年6千萬至7千萬的研究預算,計劃用五年時間記錄下台灣農村的環境、產業、社會、文化現況以及歷史變遷過程。

此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首次以農村為主體的調查研究,在今(26)日舉辦的「台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合作記者會」上,農委會主委林聰賢和中研院院長廖俊智簽署台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合作協議書,期許能留下交給下一代的農村備忘錄。

林聰賢:對國內農村進行全面性調查,找到未來發展圖像
林聰賢表示,推動農村再生2.0的目的,就是希望讓年輕人對農業有信心、吸引青年返鄉,但在此之前,需要先對國內農村進行全面性調查,才能保留台灣農村的傳統文化和在地知識,「想讓大家知道台灣農村有很多寶,他可以到農村去挖寶,」同時也要記錄當前農村遇到的問題以及正在發生的變化,才能協助政府研擬新的農村治理模式,「這個研究最重要的就是實踐,要解決農村問題,」讓幸福農村能具體找到下一世代的發展圖像。

陳吉仲:連續五年,每年預算六至七千萬,盤點農村資源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指出,政府雖然長期有對農產資料進行統計,但現有資料多集中在農業的產量、耕地面積、交易價格等量化數據,缺乏質化資料,如傳統農法、農村文化、語言等紀錄;此外,也缺乏以農村為調查主體的研究報告,無法完整回答農村現況、文化變遷以及農民到底過得好不好等問題。他強調農業部門不能只關心產值,也要關心農業的生態環境、農民的生活水準和福利等。

陳表示,隨著時代演變、農村人口逐漸外移,許多農村獨有的農法、文化、民俗、語言等有形與無形的資產都在失傳中,「現在不做以後就會不見了,是一種文化資產的消失,」他再申農村調查的重要性,強調要透過全面性的農村自然資源和環境調查,建立台灣農村社會文化的長期資料庫,以此保存農村資產、突顯農村價值。

他也指出,農村發展攸關國家社會的發展,這次研究預計每年投入6千萬到7千萬元,由農村再生基金支出,連續五年供應研究所需經費。研究成果將作為後續政府研擬農村政策的依據。

例如:如何運用當地的飲食文化和耆老分享的生命故事發展成在各地推動的食農教育教材,以及農村中的婦女扮演重要角色,透過田野調查來了解他們的需求,協助他們培養專業技能。同時,他也認為台灣農村無須從歐洲和日本的想像出發,可以走出自己的農村發展之路。

中研院:以田野調查為台灣農村找出路
廖俊智表示,農村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然而民眾對於農村的想像多集中在淹水、人口流失、勞力不足、文化斷層等問題上,但他認為,「農村不是只有問題而已」、「農村發生的問題也不只是農村問題,更是社會的問題」,只是過去的農村研究比較零散、缺乏系統性的檢視。

他希望透過這次中研院的大規模研究,完整記錄台灣農村的現況,並將研究成果轉為政府解決都市問題、農村問題、農村再生時的知識後盾。他表示,對農村的了解不該只是憑空想像,而是要利用田野調查為台灣農村的永續發展找到出路。

中研院結合四大學,2百多位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投入研究
「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總計畫主持人、中研院院士王明珂解釋,該研究將結合中研院社會所、台史所、民族所、史語所和數位文化中心,以及國內四所大學,以跨科際的方式,投入200多位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人力,針對台灣農村現況,從人口、土地、自然資源、環境危害因子、經濟活動、社會組織、社會分工與階序、社會衝突、宗教、禮俗、文化資產、文教設施與文化參與、醫療保健、飲食與服飾文化、居住環境、交通狀況、休閒娛樂等項目,進行為期五年的系統性調查。

這次計劃的目標,是希望將台灣農村環境、產業、社會、文化現況以及歷史變遷過程完整紀錄,並運用數位科技保存農村重要史料、建置農村的人文社會資料庫,同時透過碩博培育計畫,讓國內年輕學者加入農村研究團隊,振興台灣農業研究。王指出,分析農村問題也是在探討國家的城鄉發展,且各國都越來越關注農村課題,當前的農村已晉升為全球化議題,呼籲國人一同來認識台灣的農村文化。

挖掘草根智慧與生命故事,讓農村成為顯學
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所長許雪姬分享,透過田野調查,挖掘了許多第一手的農村史料,能拼湊台灣農村中傳統生活文化與技藝的拼圖。她舉例,當地耆老都有許多生命故事,是農村的靈魂人物,研究人員在安平漁光里接觸了一名老漁民,他表演了即將失傳的「魚栽歌」,「這些都是我們原本不知道的農村故事。」

(備註:「魚栽」就是魚苗,早期魚栽很貴,為了保持賣方與買方的公平性,雙方交易時會一同用歌唱的方式數數,一邊數魚苗、一邊喊價,是一種古老的算魚方式。)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謝國雄也提及,台灣長期沒有以農村為主體的全面性研究,「這次的農村社會文化調查為戰後的首次農村研究。」他描述農村研究長期以來都不是顯學,但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社會學的碩士生開始以農業、農村為研究課題,「這代表我們的下一代逐漸關注農業了,這跟青農返鄉、青農創業是有呼應的,顯示台灣的農業研究有復甦的現象。」

他舉例雲林縣斗南鎮栽種烏殼綠竹筍有成,還供應給鼎泰豐,當地農民運用既有的產銷班體制,導入更有效率的組織運作,加上當地農會承租土地再招募給小農來開墾,前三年發予薪水,第四年才要農民自付租金,成功達成耕地活化目的。同時也讓想務農的農民不怕沒有耕地,發揮「小地主大佃農策略」,「其實農民是非常厲害的、台灣農村是很有活力的,農村富含力量,又能因應時代變遷、產生新的活力,我們的調查就是要把這些活力找出來。」
Share:

【成大新聞中心】都計系「新城鄉關係」實習課程方案獲2018 SEED + Pacific Rim Awards肯定


內容轉貼自成大新聞,連結請參考 http://news.secr.ncku.edu.tw/p/404-1037-184085.php


成大都計系張秀慈、黃偉茹、胡太山老師以106學年度大四實習課程「新城鄉關係」左鎮組之方案,連結人社中心及校內課程於左鎮區場域實作之成果,以協同式規劃設計與實踐之推動歷程在國際永續設計案例中脫穎而出,榮獲2018 SEED + Pacific Rim Awards佳作殊榮,為今年唯一獲選之台灣案例。

本獎項主辦單位為社會經濟環境設計(Design Corp, the Social Economic Environmental Design/SEED)及環太平洋社區設計網絡(Pacific Rim Community Design Network),為促進永續發展與設計實踐改革的重要國際網絡。兩大組織今年首次共同主辦國際競賽,以促進公益設計卓越發展(For Excellence in Public Interest Design)為宗旨來進行甄選,藉由全球尺度連結永續發展案例間的網絡學習,促進弱勢地區的正向改變。 在成大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團隊長期耕耘左鎮之基礎下,都計系大四實習課程師生運用中研院百年歷史地圖,規劃出以歷史古道作為在地永續發展的系列策略方案。後續張秀慈老師連結校內課程,包括簡聖芬老師人道建築的在地實踐、翁裕峰老師的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以及許宏彬老師的台灣醫療史等課程,以工作假期、系列演講與工作坊等方式持續推動規劃構想,並與跨領域之校外組織協力合作,包括中研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西拉雅風景管理處、左鎮區公所、左鎮國中小、公舘社區發展協會、菜寮溪產業觀光協會等單位,積極邀請相關權益關係人參與進行計畫之落實。該系列活動以「惡地協作:古道為社會設計策略」為題申請參賽,獲得環太平洋榮譽獎(Pacific Rim Honorable Mentions)之殊榮,成為少數以規劃過程設計獲選之方案。
本場域實作課程系列活動之補助單位包括: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研究創新計畫、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推動大專校院職涯輔導工作實施計畫,以及成大教務處課務組服務學習內涵課程經費補助,顯示成大教師社群之資源連結與創新,以及落實大學社會責任與在地深耕之努力,已獲國際肯定。




Share:

「惡地協作」榮獲2018 SEED + Pacific Rim Awards佳作

透過都計系大四實習滾動出來以古道作為地方發展與社會設計的規劃構想,COLLABORATIVE BADLANDS: USING HERITAGE TRAILS AS A SOCIAL DESIGN STRATEGY (惡地協作:   古道為社會設計策略) 為題,獲選2018 SEED + Pacific Rim Awards 佳作 (PACIFIC RIM HONORABLE MENTIONS)!
本獎項的主辦單位為社會經濟環境設計( Social Economic Environmental Design/ SEED)和環太平洋社區設計網絡 (Pacific Rim Community Design Network)為支持促進永續發展與設計實踐改革的兩大國際網絡。今年兩大網絡首次共同主辦國際案例競賽,希望在全球尺度促進永續發展案例間的網絡關係,藉以促進社區的正向改變,以支持公益設計卓越發展 (For Excellence in Public Interest Design)為共同宗旨。
感謝左鎮組同學的努力,成大人社中心的長期耕耘,以及校內老師、研究生、中研院、在地組織、社區夥伴及公部門的接力與協作,得獎給與成大團隊繼續於在地深耕實踐的動力,在此感謝!

惡地協作:   古道為社會設計策略」
方案相關資料連結如下: 





Share:

【參與紀錄】 左鎮觀光發展規劃第二次願景工作坊

左鎮觀光發展規劃第二次願景工作坊

本團隊受到社區邀請,參與由南臺科技大學-陳一夫老師領銜主持的願景工作坊,工作坊邀請在地社區夥伴、西拉雅風景管理處、菜寮溪產業觀光協會、菜寮化石園區、台南市文化局、左鎮區公所、左鎮教會及成功大學等團隊,針對左鎮觀光發展進行三大面向議題討論。























Share:

【左鎮拜會】左鎮二寮草山秘境探險!

2018年8月17日(五)

本團隊與左鎮公舘社區、左鎮區公所主秘、成大人社中心團隊、南台科大師生及西拉雅風景管理處一同前往左鎮早期的古道-二寮草山踏勘!出發前大家都備好雨鞋及開山刀,裝備齊全。



從草山本部落出發

南左鎮為惡地地質,沿途常見裸露的山脊



沿途遇有坍塌的土堆

古道由於連日下雨,探勘時地板濕滑,一行人沿途小心翼翼,幸好有本部落的阿嬤陪同,路上還介紹難得一見的"情人的眼淚"-雨來菇!阿嬤說只要清炒就很好吃,要給大夥的中餐加菜!


情人的眼淚-雨來菇
由於古道在路途中有積水淤積,致使團隊無法前行,本次踏勘最後在二寮阿嬤家小憩後,回到公舘社區進行討論。

公舘社區端出社區的特色風味餐,用的是左鎮在地的食材,在擺盤及菜色精緻度上不輸外面的餐館,大家是吃得意猶未盡呢!

公舘社區風味餐

西拉雅風管處處長宣導近期風管處的理念,並且樂見與左鎮區公所、教會或是社區合作,希望將西拉雅文化的意涵推廣給外界,後續也將與各團體進一步討論相關計畫合作的機會。

討論後續的可能性

行程的最後是走訪左鎮的歷史老街及羅家古厝,依據左中社區的農村再生計畫書:「過去是左鎮最熱鬧的老街,1934 年善化臺糖小火車鐵路由山上鄉延伸至左鎮(口社寮), 當時地主羅來受、蔡榮章等人,將現在中正街道兩旁的山坡地鏟平,並興建竹木造店舖二十間,一時商業興盛,甚至還有酒家,名叫「振春樓」。日治中期,口社寮因為交通便利,商業活動興盛,所以非常繁榮。但隨居民外移,老街繁華不再,只留下一間古老的藥房獨守著滿街的老房子。左鎮火車站原是一棟美麗的日治時期建築,但近年與鐵道一併拆除,只留下平交道的標誌讓遊客憶往」。

左鎮歷史老街

左鎮羅家大姓族人的古厝隱藏在左鎮老街巷弄裡

本次活動讓各團體看到左鎮更多的可能性,未來如何透過規劃使左鎮整體能見度提升是後續重要的議題。
Share: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

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