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地協作USR計畫團隊新資訊小組教師群 |
(文/趙之為,圖/趙之為)
隨著110學年度告一段落,適逢惡地協作USR計畫團隊準備提案教育部第三期USR計畫,因此計畫主持人,同時也是計畫團隊新資訊小組的召集人—都計系張秀慈教授,邀請小組內的教師夥伴進行期末分享會,回顧彼此參與惡地協作計畫或與惡地社區夥伴合作的經歷,並提出未來想新增或深化的部分,作為計畫團隊擬定新一期計畫發展路線的重要參考依據。
目前惡地協作USR計畫團隊新資訊小組由都計系張秀慈教授、生科系李亞夫教授、歷史系陳文松教授與資訊系楊中平教授組成,透過USR計畫開設社區規劃、生態調查、史蹟勘考及文化路徑等相關課程,或指導研究生進行惡地產業、農作、歷史文化的論文研究,延伸專業能量至惡地場域。本次期末分享會主要請老師們分享110學年課程開設狀況,以及參與惡地協作USR計畫印象深刻的事物。其中文松老師提到在惡地進行歷史研究的成效較無法如振興地方經濟般馬上浮現,不過仍透過不同課名、同個場域的課程架構設計,盡可能讓學生的專題研究得以延續,不受限於學期的時程與學分限制。同時也持續將課程累積的專題研究成果彙編成冊出版,期許以紙本的形式讓惡地的歷史知識得以被散播。
亞夫老師致力於研究自然環境中動植物的生態,同時也希望推廣自然、簡約的生活模式,因此認為透過大學的端連結進入惡地社區,是實踐研究理念且促成雙贏的契機。不過李老師也提出一些課題,包括課程時程限制、生態調查過程中與在地農友的互動較少,以及農友的期待與老師進入場域的目的存在落差等。為此,秀慈老師回饋表示生態調查是讓師生認識在地很好的過程,調查結果也很適合作為在地導覽的素材,甚至有機會與水保局綠色照顧計畫結合,進而促進在地居民對於周遭生態資源的認同,並為社區長照注入新的創意,肯定其價值。
中平老師則運用資訊專業持續建構西拉雅語復育的資料庫,並以通識課程的形式推廣惡地重要的線性文化資產「湯姆生與馬雅各之路」,藉由通識課程跨系所選課的特性,讓西南惡地的西拉雅文化、基督教傳教歷史及沿線社區發展等資訊能觸及不同科系背景的學生,進而引發學生想更深入了解惡地的好奇心。未來也規劃將課程依學習深度拆分為兩門課,期許兼顧體驗推廣與深化對於在地知識的建立。
老師們在輕鬆的氛圍中暢聊對於參與惡地協作的想法 |
關於提案下期計畫的想法,文松老師提議歷史調查與生態調查有機會可以跨域結合進行,同時也想在之後的課程帶入在地社區生活型態的調查與再造;亞夫老師分享他過去在生態調查中有觀察到外來種生物數量呈增加趨勢,因此想進一步了解外來種對於淺山地區生態環境的影響,同時也想深入了解台灣特有物種(如五色鳥)在淺山地區的生存狀況,以調查惡地農村作為守護自然資源的關鍵角色;中平老師則是希望能在文化路徑上強化區域的串聯,聚集沿線社區共有的特色。分享會在輕鬆的氛圍中告一段落,談笑之間還促成了一場內門木柵巖踏查行程,感謝老師們撥空參與,更感謝大家願意一同參與第三期USR計畫,讓計畫效益在惡地地區持續滾動。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