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育珊;攝影/侯育珊、方彥涵)
從田野到數據:走入左鎮的實地試驗行動
繼上次前往左鎮田區的參訪後,這學期的課程進入了更實作的階段。同學們根據課堂所學與社區的實際需求,分組進行田間試驗的規劃,分為三組:竹屑組、銀合歡生物炭組,以及竹屑與生物炭混合組。每一組都肩負著不同的材料與試驗設計,目的是透過這些自然來源的資材,嘗試改善左鎮惡地地區的土壤狀況。
這次試驗的核心,是導入銀合歡製成的生物炭與竹屑這兩項材料,以有機農法的概念,實際應用在社區農地中。左鎮地區多年來因銀合歡與竹子的過度繁殖,造成了生態與農務上的雙重困擾,修剪後的殘枝難以處理、堆置如山。社區的柳足姐與我們討論後,希望能透過這次的課程,為這些「問題植物」找到新的去處與價值。這樣的構想,不僅呼應永續循環的理念,更讓學生有機會從資源端重新思考土地經營的可能性。
4 月 2 日,我們再次來到左鎮的公舘社區。社區旁有一塊小型的葛鬱金示範田,雖不寬廣,但對於試驗目的來說已經足夠。一下車,同學們便開始忙碌地秤量各組所需的材料,搬運到田區。接著開始翻土、鬆土,過程中不乏挑戰,甚至有一組的鋤頭在作業中斷裂,引來一陣驚呼,也再次印證了這片土壤的堅硬程度真不是開玩笑的。
![]() |
同學們奮力把資材拌入田土中,並種下葛鬱金 |
4 月 30 日,我們再度回到同一塊田地,開始採集試驗資料。這次的重點包括土壤樣本與總體密度的測量,並分析其微生物組成、酸鹼值(pH)與導電度(EC)等指標。這些數據不只是農業管理的重要參考,也與微生物活性及作物生長狀況息息相關。透過採樣、記錄、比對,同學們在操作中逐步熟悉了現地調查的流程,也對土壤科學的複雜性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 |
同學們在實驗室操作儀器,調查各項土壤相關指標 |
完成樣本分析後,我們彙整了各組的初步結果,進一步探討這些自然材料對土壤環境的影響。雖然這只是第一階段的數據,但也為左鎮惡地區的葛鬱金田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更重要的是,這些試驗讓我們看見學生與社區之間的連結正在發生:從材料運用、田間設計,到資料分析與社區回饋,學習不再只停留在教室,而是實際參與在土地與人之間。
各組發表成果與發現,也邀請理事長一同參與和討論 |
這段過程,也許只是小小的一步,但它已經為我們種下了「與土地共作、與社區共學」的種子。在左鎮這塊惡地上,我們正在用知識與行動,一起開出可能的希望。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