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庭嘉;圖/張庭嘉)
2025年春夏季,我修習由杜怡萱老師開設的「建築結構與造型整合設計」課程,搭配《惡地協作大學社會責任計畫》進行設計行動作業。本課程目標為探索竹結構構法的多樣性,今年聚焦於如何運用傳統竹編工藝技術於建築尺度之構造物。我目前為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結構組的博士生,碩士期間修習設計理論、業界工作多以藝術與空間設計領域為主、亦擔任建築系大一建築設計啟蒙教師,從自身的設計背景出發,觀察老師如何帶領結構設計課程是很有趣的事情。因為過往我的創作經驗多為經驗主義的,如果是建築尺度的案件,透過類比建築的方式來進行結構設計,並委任專業技師來進行結構設計;如果是室內尺度的案件,則是透過案例學習的方式,來判斷小尺度的空間如何進行構造設計,而這堂課程必須還要結合科學模擬,讓設計不只停留在經驗主義。
「建築結構與造型整合設計」課程前半段必須思考「竹編」工藝的可能性,課程全體學生分為兩組各自探索不同的可能性,一組以竹籃出發思考竹籃構築空間的可能性,另一組以竹編構成曲面網的角度出發,編織出有趣的遮棚。我在竹籃組中學習到了如何透過 Grasshopper 參數式設計在電腦中模擬竹編工藝,並規劃竹籃以測地線球頂的方式組成穹頂,形成一個如營帳般的小空間,使用者可以鑽進這個小空間體驗竹編籃的臨時性建物。期中評圖在熱烈討論後選擇了曲面網組作為後續細部設計的方案,我第一次學習結構模擬軟體 SAP2000 從 Rhinoceros 建模軟體導入單線模擬,進行初步模擬計算,了解竹編結構在真實空間中,可能的破壞模式,對我來講,同時體驗到空間設計與結構設計是很難得的體驗,因為它象徵著如何切換感性的思考與理性的思考方式。
我在設計領域的學習歷程中一直是很現象學的、經驗主義的,這堂課迫使我需要採用不同於以往的思考方式學習,以科學的、實證的角度切入,因為這樣的切身經驗,也啟發我的設計教學信念,其實不同的學生學習設計的出發點不盡相同,在設計學院中,科學實證的教學經常被模糊化或者是邊緣化,但它其實相當必要,這也迫使我反思在這些學習之後,我是否有能力整合出足以橋接經驗主義與科學實證的學習方式,我相信這可以讓學習更加有趣也更可以讓學生適性發展。
圖1 以竹籃堆砌出的帳篷空間
圖2 以 Grasshopper 參數式軟體進行電腦輔助設計
圖3 建築結構模擬軟體 SAP2000 進行科學模擬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