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庭嘉;圖/張庭嘉)
2025年春夏季,由杜怡萱老師開設的「建築結構與造型整合設計」課程,搭配《惡地協作大學社會責任計畫》進行,本課程長期以惡地盛產的莿竹作為材料進行構築設計。課程分為兩個階段:學期前半段探索結構與造型的基本設計,學期後半段則整合期中評圖成果,進行結構分析與細部設計。杜教授每年設定不同設計操作主題,探索竹結構構法的多樣性,今年聚焦於如何運用傳統竹編工藝技術於建築尺度之構造物,嘗試構成不依賴其他材料(如鋼構、木構)作為主體結構,只以竹材構成的獨立結構體。
修課學生在百竹園園長張鈞博的帶領下,認識台灣竹材生產模式、竹業經濟、竹種類型與特性,以及竹材於在地傳統民居中的應用形式,並前往龍崎百竹園現場,學習方格編、六角竹編、輪口編等編織技巧,作為竹編織構築的啟蒙工作坊。學期前半段,學員分為兩大組,一組以六角竹編法發展大型曲面型態,另一組則運用六角竹編竹籃工法應用於小型單元疊砌半球型圓頂。期中評圖邀請建築系王逸璇老師及許家茵建築師提供專業建議與分享,最終選定六角竹編法編織大型曲面頂棚,作為學期後半段結構分析與細部設計的主題。
今年團隊選用寬約5 cm、厚約3 mm的莿竹片進行編織,由於莿竹硬度較高,接續方式、收邊方式及接地基礎工法細節成為後續需深入考量的重點。在結構模擬方面,團隊利用3D建模軟體 Rhinoceros 及其外掛插件 Kangaroo 進行找形,並搭配結構分析軟體 SAP2000 進行應力分析。學生在課程過程中,不僅透過實際動手作體驗感受材料特性,同時結合理論分析雙向學習,將在地材料、傳統工藝、工程思考與數位工具充分整合後,發展出創新的竹構技術。
圖2 期中評圖 曲面編織遮棚(左) 竹籃疊砌工法(右)
圖3 以Rhinoceros+Kangaroo進行建模並導入SAP 2000進行 結構模擬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