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一個彎,穿梭在未知的歷史,
每一步起伏、每一次俯身,都闢出專屬於自己的視野,
沿途匯集豐收,
駐足於一趟串連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記憶之旅
來到富含文化底蘊的內門木柵,一窺百年前的信仰之路
與馬雅各同行的攝影師湯姆生捕捉在銀版上的一刻,究竟在哪裡?
身歷奇境,體驗歷史的一刻延續至今。
定錨於山林間蕩漾的咖啡香,
有機栽種的果實熬過自然的篩選,
在惡地之上結實纍纍;
日與柴釀成的龍眼乾,在口中與咖啡渲染出盤根錯節的甜蜜。
隨著蕙琪老師的腳步,我們踏入了一場跨時空的旅程:珍貴的東西,眼睛不一定看得見;
拼貼出心之所見,
每一個你我創造的瞬間,都是串起不同記憶的連結。
不論文化、語言、血脈,心的所在就是家。
接著,老師從路旁撥開草木,我們這才發現有一條小徑。
這段路程不長,卻讓我們實際感受胼手胝足、篳路藍縷的字面意義,
不禁想著,當時的馬雅各與湯姆生即便有挑夫,
但能夠在這樣陌生荒蠻的熱帶島嶼上,背著攝影器材與玻璃底片翻山越嶺
著實需要比南國烈日還要強大的意志與使命感。
圖三:產業道路旁不起眼的小徑 |
向上走了一段路,到了當地人稱「石厝」的木柵巖;
蕙琪老師說,她童年時期中的山林就像小朋友們的遊樂場,
他們會穿梭在洞穴中扮家家酒,把空間配置得像家一樣。
「我們會說這邊是房間,那邊是客廳⋯⋯裡面有一個地方有水,我們就會說那邊是洗手台」。
往前走了幾步路,回頭的木柵巖變得像恐龍的側面,
站在原處的同學們變成恐龍口中的美食——
而這個角度正是一百多年前,湯姆生紀錄的影像之一。
圖四:湯姆生的照片 Credit: Baksa, Formosa [Taiwan]. Photograph, 1981, after a negative by John Thomson, 1871. |
圖五:恐龍嘴巴內的諸位 |
更沒想到昏暗不見天日的洞穴內,
岩層中的石英經過手電筒的折射下熠熠生輝。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