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錄】「根際微生物學研究與應用」臺南左鎮葛鬱金田區參訪

(文/侯育珊;攝影/侯育珊、方彥涵)

走進惡地,走進土地:左鎮公舘社區田野課程紀實

113 學年第 2 學期才剛揭開序幕,我們已經展開了一場難忘的田野旅程。延續前兩週課程的脈絡,兆立老師帶領我們深入理解「根際微生物學研究與應用」這門課的核心。而這一次,我們也首次踏入了與本課程合作的社區夥伴場域——台南左鎮的公舘社區。

雖然課堂上我們已經看過許多關於左鎮「惡地地形」的影像資料,真實踏上這塊土地,感受卻是完全不同的震撼。從校園出發,經過一段路程後,我們來到第一站——葛鬱金的示範田區。許多同學對這個作物感到陌生,沒想到這種塊莖作物居然可以製成麵條,甚至是 Q 彈的珍珠,既營養又多用途。

陳柳足理事長向學生們介紹葛鬱金
陳柳足理事長向學生們介紹葛鬱金


不過,葛鬱金的種植與收穫並不容易。公舘社區理事長陳柳足告訴我們,從採收到製成澱粉的每一個步驟都十分費工。而在我們實地走進田裡後,才真正明白這句話的重量。左鎮地區因地質特殊,經我們調查後土壤為坋質黏壤土,乾季時甚至會出現乾裂現象,這樣的土壤非常堅硬,不適合農機具作業,只能靠人力一鋤一鋤慢慢挖。

同學們初次體驗採收葛鬱金

在烈陽下,我們嘗試採收葛鬱金,沒多久,田裡開始傳出陣陣哀號:「啊!好難挖。」「土好硬,鬆不了。」「鏟子歪掉了啦……」汗水早已浸濕衣襟,臉頰也被曬得發紅,但這一切都讓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當地農民的辛勞與堅韌。他們在這片惡地上不靠機械、全靠雙手與毅力耕作,這份精神讓我們佩服。

結束了田間的體驗後,我們返回社區發展協會稍作休息。喝口水、喘口氣後,我們接著參訪課程接下來的試驗材料場區。在這裡,堆疊著一根根鋸下來的竹子與銀合歡。原來這些植物在左鎮地區的數量相當龐大,甚至造成生態與居民生活上的困擾。然而這學期,我們要將它們轉化成有價值的資源,透過課程設計進行不同的土壤改良實驗。

社區內竹子與銀合歡廢枝,也是將來田間試驗所應用的材料

正當我們準備離開時,恰巧遇見社區人員正在帶當地長輩進行手作活動。阿公阿嬤們一邊做美勞,一邊開心地與我們分享他們的作品,笑容滿面,氣氛溫馨又有活力。這個不在行程表上的插曲,卻讓我們感受到社區不只是土地的場域,更是人與人連結的地方。臨行前,社區還貼心地準備了用葛鬱金釀造的酒讓我們品嚐。口感綿密滑順、帶著淡淡甜香,讓人驚艷,也為這趟旅程留下了特別的記憶點。

這一天的行程,雖然汗水直流、肌肉痠痛,卻也讓我們離「土地」更近了一步。從課堂上的理論,到田裡實地的感受,每一步都讓我們重新思考土地、作物與人之間的連結。而這,只是開始,下一篇,我們將開始進行殘枝導入田間!


Share: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

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