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育珊;攝影/侯育珊、方彥涵)
走進惡地,走進土地:左鎮公舘社區田野課程紀實
113 學年第 2 學期才剛揭開序幕,我們已經展開了一場難忘的田野旅程。延續前兩週課程的脈絡,兆立老師帶領我們深入理解「根際微生物學研究與應用」這門課的核心。而這一次,我們也首次踏入了與本課程合作的社區夥伴場域——台南左鎮的公舘社區。
雖然課堂上我們已經看過許多關於左鎮「惡地地形」的影像資料,真實踏上這塊土地,感受卻是完全不同的震撼。從校園出發,經過一段路程後,我們來到第一站——葛鬱金的示範田區。許多同學對這個作物感到陌生,沒想到這種塊莖作物居然可以製成麵條,甚至是 Q 彈的珍珠,既營養又多用途。
![]() |
陳柳足理事長向學生們介紹葛鬱金 |
不過,葛鬱金的種植與收穫並不容易。公舘社區理事長陳柳足告訴我們,從採收到製成澱粉的每一個步驟都十分費工。而在我們實地走進田裡後,才真正明白這句話的重量。左鎮地區因地質特殊,經我們調查後土壤為坋質黏壤土,乾季時甚至會出現乾裂現象,這樣的土壤非常堅硬,不適合農機具作業,只能靠人力一鋤一鋤慢慢挖。
![]() |
同學們初次體驗採收葛鬱金 |
在烈陽下,我們嘗試採收葛鬱金,沒多久,田裡開始傳出陣陣哀號:「啊!好難挖。」「土好硬,鬆不了。」「鏟子歪掉了啦……」汗水早已浸濕衣襟,臉頰也被曬得發紅,但這一切都讓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當地農民的辛勞與堅韌。他們在這片惡地上不靠機械、全靠雙手與毅力耕作,這份精神讓我們佩服。
結束了田間的體驗後,我們返回社區發展協會稍作休息。喝口水、喘口氣後,我們接著參訪課程接下來的試驗材料場區。在這裡,堆疊著一根根鋸下來的竹子與銀合歡。原來這些植物在左鎮地區的數量相當龐大,甚至造成生態與居民生活上的困擾。然而這學期,我們要將它們轉化成有價值的資源,透過課程設計進行不同的土壤改良實驗。
![]() |
社區內竹子與銀合歡廢枝,也是將來田間試驗所應用的材料 |
正當我們準備離開時,恰巧遇見社區人員正在帶當地長輩進行手作活動。阿公阿嬤們一邊做美勞,一邊開心地與我們分享他們的作品,笑容滿面,氣氛溫馨又有活力。這個不在行程表上的插曲,卻讓我們感受到社區不只是土地的場域,更是人與人連結的地方。臨行前,社區還貼心地準備了用葛鬱金釀造的酒讓我們品嚐。口感綿密滑順、帶著淡淡甜香,讓人驚艷,也為這趟旅程留下了特別的記憶點。
這一天的行程,雖然汗水直流、肌肉痠痛,卻也讓我們離「土地」更近了一步。從課堂上的理論,到田裡實地的感受,每一步都讓我們重新思考土地、作物與人之間的連結。而這,只是開始,下一篇,我們將開始進行殘枝導入田間!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