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錄】「文化創意城市」內門地方飲食文化調查

(文/ 程子瑄;攝影/ 課堂學員)

本學期文化創意城市於10月28日與29日兩天,由林蕙玟老師帶領學員走進內門木柵社區,探索地方飲食文化。

我們與社區守門人李蕙琪合作,從認識地方代表植物--Taraw(散碎高粱)開始了解木柵。根據蕙琪講師,Taraw是西拉雅的傳統植物,當地人會與地瓜一起耕種,收成後時常被拿來釀酒與製作麻糬。本次課程我們有幸邀請講師來教導我們製作Taraw麻糬。我們使用Taraw與薑黃製作外皮,內餡則是由豬絞肉、蘿蔔絲、香菇、芹菜、紅蔥頭等食材製作而成。製作完成的麻糬外型可愛,其鹹甜的口味也廣受學員的歡迎。而除了「食」外,講師也在植物染布的製作過程中凸顯植物在應用方面的可能性。此階段我們使用Taraw和蘇木作為染劑,分別呈現好看的綠色與紫紅色。學員個個發揮創意紮布,成功將社區植物轉化為獨一無二的藝術,不只富含紀念意義更飽含在地的文化故事。

李蕙琪講師帶領學員進行植物染(左)以及Taraw麻糬工作坊(右)

接著我們由本課程指導老師--林蕙玟老師帶領學員與社區居民進行「說卡」與「感官盤:沙盒創作」兩階段的協力工作坊。居民們在之中可以使用圖卡,以圖像式思考的方式與學員分享在地的食物文化,並使用道具在沙盒中具象化屬於自己的飲食故事。學員在此階段得以深入理解社區的產業文化,也在居民們的記憶中發現在地食物的溫暖。

「說卡」與「感官盤:沙盒創作」學員與社區居民互動過程

木柵社區訪查由林老師的藍曬工作坊開啟了第二天的行程。透過在社區中探索、蒐集在地植物以進行屬於木柵社區的藍曬創作。學員在之中再次欣賞到了植物的可塑性,並與木柵得天獨厚的自然資產有更深入的連結。午餐後,我們開始進行「生活遺產民族誌:部落廚房資料蒐集」。此訪談與學習活動中我們特別邀請四位社區媽媽講授家族傳承的傳統料理,分別代表西拉雅族、越南與排灣族,呈現出社區豐富多元的文化組成。學員以小組為單位,各自到分配的「媽媽講堂」報到。透過實際的學習體驗了解社區居民的烹調手法與傳統飲食文化。

生活遺產民族誌:部落廚房資料蒐集」各組學習與訪談紀錄

兩天活動中,學員走進社區,與居民對話、與居民學習。我們在了解在地飲食習慣與其延伸出的文化活動的同時,更在居民們的口述記憶中發現了食物對連繫居民的核心意義。我們期望可以藉由本次的飲食文化調查成果,為木柵社區展現在地飲食的可能性與想像,並以「慶典」的形式,邀請居民與我們慶祝屬於木柵的美好!

Share: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

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