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錄】「人道建築的在地實踐」志工旅行:左鎮工作坊

 (文/陳彥霖;攝影/陳彥霖、陳筱彤)

本課程「志工旅行:左鎮工作坊」帶領同學們直接進入在地場域,為期三天兩夜的校外教學活動中,藉由土埆厝、竹火把等在地物件與當地耆老深度談話,以傳統文化作為媒介,與長輩們聊天收集長輩們從談話中講述著他們早期當地的故事,試圖讓同學們瞭解當地以前的生活樣態。

第一天由阿淵司機大哥帶著同學們前往左鎮著名景點,包括 308 高地、草山月世界、小玉山及左鎮老街,藉由遊覽左鎮的觀光景點,惡地泥岩地形的畫面充斥著第一天的行程當中,灰白白的土壤地貌,伴隨著阿淵司機大哥熱心且豐富的導覽解說,讓同學們不斷地拿出相機記錄起眼前這前所未見的壯麗美景,甚至,在聽說惡地土壤鹽分高,品嘗起來有偏鹹的味覺體驗時,具實驗精神的大家紛紛輕嚐,真是可愛又相當有趣的一個環節。最後,我們來到左鎮最為熱鬧的左鎮老街上,體會當地人平常生活的環境及樣態。此時的我們,正以外地人的視角閱覽整個左鎮。




第二天早上我們前往黃氏聚落測繪當地的特色老房子「土埆厝」,用土搭建而成的房子。同學們一到就如火如荼地拿著捲尺及相機,並準備與長輩聊天,細細的挖角並紀錄起這間房子大大小小的尺寸、材質、樣式及構築方式等等,我們也觀察到土埆厝因土本身的材料特性「不耐水性」,而被雨水侵蝕的現象,因此,當地居民以綠色的大塑膠帆布當作新的屋頂防雨材料,並作為建築物的複層外殼,也看到在兩間房子之間以盤子填滿排水的縫隙,確保雨水不會噴濺到家中,這些都是我們觀察到具生活智慧的有趣現象且充滿著房屋各個角落,當地居民正以生活習慣,緩慢的改變老房子的外貌,成方便使用的樣子,生活歷史的痕跡也因此被建築物所記錄。




下午時分,我們跟著當地耆老認識竹子應該如何取得,竹篾應該如何綑綁做成竹火把,才會方便燃燒使用,也在學習傳統技藝的當下聆聽長輩們講述著當地居民早期是持火把跋山涉水去上課、趕市集的故事,我們也認識到當地早期生活的不易,因此,本次工作坊透過復刻竹火把,模擬當地居民早期的生活樣貌,體會使用在地物件的心情與感受,讓同學們透過親身經歷,做中學,做中玩,理解在地文化的特色之處。




點燃竹火把,一行人浩浩蕩蕩地前往二寮觀日出。第三天清晨一大早,天還未亮,我們點燃前一日與長輩一同製作完成的竹火把,在黑夜中舉火把出發,目的地是二寮觀日亭,以此讓同學們體驗當地早期居民跋山涉水去上課、趕市集等過往經驗,走了一段路後,終在觀日亭看到雲海與惡地山巒以及最重要的日出,譜寫出辛苦過後的美麗畫面,我們很幸運的是沒有太多的雲霧遮擋,進而能親眼看到這難得一見的惡地風貌。

最後,在這幾天的資料故事收集之後,同學們分析並整理,初探如何為左鎮說故事,並分享給左鎮公館協會理事長柳足姐,有為左鎮製作童話故事書的概念、在當地製作可以打卡的裝置藝術的概念等等有趣的想法。經過了三天的工作坊學習後,同學們除了理解到在地的傳統文化之外,更成為認識在地的左鎮關係人,與當地建立豐富的情感連結!

Share: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

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