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紀錄】木柵巖踏勘量測與多元應用

   (文/ 林宥祺、蔡孟璇;攝影/ 林宥祺、趙之為、蔡孟璇)

高雄市內門區有一塊體積十分龐大的木柵巖,從外觀上看起來像是一個用石灰岩片砌成的房屋,在地人也稱此空間為石厝。1871年蘇格蘭攝影師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在南臺灣淺山地區留下許多照片紀錄,其中就有木柵巖的影像。

今日在地方人士的整理下,已有一條好走的階梯步道可以前往觀賞這塊大石頭,惡地團隊為了讓木柵巖能有多元加值利用,開始構思是否有其他可以嘗試的方向,最後決定將木柵巖進行數化,並建成3D模型。

在專業技能的部分,我們透過成大測量系呂學展副教授邀請中翰國際科技有限公司來執行測量工作,他們透過精密的機器和專精的能力,將眼前所見的木柵巖化為電腦中的點雲資料,以利後續進行建模作業。在建模的部分則由呂學展副教授擔任團隊顧問,帶領成大測量系蔡孟璇同學完成建模作業。

參與成員一同步行前往木柵巖

為了要將木柵巖的自然景觀點雲重建,首先需要到現場勘查巨石的狀況,了解地形並確認外觀。在一系列探查過後便開始進行點雲掃描,為了後續能建出彩色的模型,在點雲掃描的同時就需要收取RGB資料。

中翰國際科技有限公司使用的量測工具

在中翰國際科技有限公司完成量測後,由成大測量系蔡孟璇同學利用las檔進行模型建置動作,先使用Metashape將基本模型建置出來,此時模型仍有許多需要調整的地方,如:破洞、模型過於粗糙不平滑…等,因此還需要再繼續修正模型。

初步建置的模型

Metashape的主要功能是建立點雲模型,在修補和調整的部分則要另外找軟體來解決,原預計使用sketchup及其套件功能替岩石模型破洞處進行重建,但實際操作發現sketchup無法承受較大的檔案資料,最後決定使用Blender來填補及修正模型。在此階段,受限於時間和技術仍有許多限制,例如需耗費大量時間進行模型修補,期待後續有新方法能突破現在的限制。

填補及修正模型

除了專業人員外,我們也邀請對本次量測活動有興趣的成員一起參與此專案,包含附近木柵國小的三位主任們,主任提到他小時候在附近玩耍時,一遇到下雨的便會上來石厝避雨;另一位成大工設系的簡瑋麒老師則是對量測的程序和機器十分感興趣,提出也許未來可以創造一個能自動攀爬、進行量測的機器人。

參與成員進行交流討論
來自不同領域的成員彼此間交流討論,提出自己的看法與見解,透過各位成員的分享,惡地團隊也有更多對木柵巖的認識和了解。




Share: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