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宥祺、蔡孟璇;攝影/ 林宥祺、趙之為、蔡孟璇)
高雄市內門區有一塊體積十分龐大的木柵巖,從外觀上看起來像是一個用石灰岩片砌成的房屋,在地人也稱此空間為石厝。1871年蘇格蘭攝影師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在南臺灣淺山地區留下許多照片紀錄,其中就有木柵巖的影像。
今日在地方人士的整理下,已有一條好走的階梯步道可以前往觀賞這塊大石頭,惡地團隊為了讓木柵巖能有多元加值利用,開始構思是否有其他可以嘗試的方向,最後決定將木柵巖進行數化,並建成3D模型。
在專業技能的部分,我們透過成大測量系呂學展副教授邀請中翰國際科技有限公司來執行測量工作,他們透過精密的機器和專精的能力,將眼前所見的木柵巖化為電腦中的點雲資料,以利後續進行建模作業。在建模的部分則由呂學展副教授擔任團隊顧問,帶領成大測量系蔡孟璇同學完成建模作業。
參與成員一同步行前往木柵巖 |
為了要將木柵巖的自然景觀點雲重建,首先需要到現場勘查巨石的狀況,了解地形並確認外觀。在一系列探查過後便開始進行點雲掃描,為了後續能建出彩色的模型,在點雲掃描的同時就需要收取RGB資料。
中翰國際科技有限公司使用的量測工具 |
在中翰國際科技有限公司完成量測後,由成大測量系蔡孟璇同學利用las檔進行模型建置動作,先使用Metashape將基本模型建置出來,此時模型仍有許多需要調整的地方,如:破洞、模型過於粗糙不平滑…等,因此還需要再繼續修正模型。
初步建置的模型 |
Metashape的主要功能是建立點雲模型,在修補和調整的部分則要另外找軟體來解決,原預計使用sketchup及其套件功能替岩石模型破洞處進行重建,但實際操作發現sketchup無法承受較大的檔案資料,最後決定使用Blender來填補及修正模型。在此階段,受限於時間和技術仍有許多限制,例如需耗費大量時間進行模型修補,期待後續有新方法能突破現在的限制。
填補及修正模型 |
除了專業人員外,我們也邀請對本次量測活動有興趣的成員一起參與此專案,包含附近木柵國小的三位主任們,主任提到他小時候在附近玩耍時,一遇到下雨的便會上來石厝避雨;另一位成大工設系的簡瑋麒老師則是對量測的程序和機器十分感興趣,提出也許未來可以創造一個能自動攀爬、進行量測的機器人。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