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錄】參與科技—引導與協作技術(二)ICA 引導師訓練課程

文、攝影/陳若璞。 「參與科技─引導與協作技術(二)」於2024年下學期開課,授課教師張秀慈、黃偉茹老師邀請ICA Taiwan(The Institute of Cultural Affairs,文化事業學會)的引導師團隊,導入引導技術以加強參與過程,促進不同權益關係人在規劃過程中的對話、共識、規劃與行動,拾獲新時代規劃師在溝通式規劃、協作式規劃應具備的能力。 本次課程分為三個模組,模組一和二是各為三天的密集授課引導課程,介紹進階引導技術,以參與式策略規劃和進階方法進行課程設計;模組三則是將引導技術導入社區實際議題,以周末授課和工作營的方式,由課程培育出的青年引導師帶領社區夥伴進行參與式工作坊的規劃設計、籌備預演與實作反思。 2024年1月8日(一)至1月10日(三)為模組一課程。課程一開始,引導師以世界咖啡館方法,以四個問題、四次換桌,讓所有參與者破冰、初步認識彼此。其中ORID的思考流程是本次課程的基石,他除了能促進參與者的看見之外,更是貫串不同引導方法應用的設計邏輯。
O是指事實的客觀性,通常以五官感受捕捉資訊;R是指反映性,從前述事實產生的情緒、感覺,通常能引導出參與者的感受,使其能敞開心胸,激發行動之動能;I是指詮釋性,賦予前述感受意義、目的、觀點或是判斷,激盪不同價值觀的思考;D是指決定性,根據前述意義承諾即將做出的行動。透過ORID的基礎觀念建立,引導師讓大家練習符合ORID的提問設計,不過一開始要能熟練其方法有相當的難度,必須透過不斷的練習才能逐漸上手。
團隊共創法則是在一情境下,擬定對接實際成果的焦點問題,並藉由「腦力激盪、組織群組、命名群組、決定群組意義」的一連串設計,來凝聚團隊共識。相較前述ORID的焦點討論法,意圖使所有參與者的聲音被聽見,團隊共創法則是在共識凝聚之外,強調後續行動的發生和推進。
引導師先藉由個人規劃流程(Personal Planning Process, PSP),從「目前立足點、運作的願景、潛在的矛盾衝突、策略行動、具體實踐」的流程逐步引導個人從目標設立到實踐行動的過程,最後以731的金字塔收斂行動的輕重緩急和先後順序。 接下來的一天半,引導師以「如何藉由學生參與的力量讓成大規設院的名聲更響亮」的命題,將同學分組,個別依據題目操作目前立足點、願景、矛盾衝突、策略行動四個工作坊,讓初步認識的引導理論有實踐的機會,透過做中學,發現引導過程的細節、操作方式。
2024年2月16日(五)至2月18日(日)為模組二課程。 課程開場,引導師先讓大家寫下「今天想學習的事情」,並將想法與同學分享,看見彼此的渴望後,在課程進行中不忘幫助對方學習。 接著引導師以「ABCD(Asset Based Management)」方法,邀請同學寫下自己的「手(實務技能)、腦(知識)、心(熱衷分享)、人際關係(資源引介)」四個面向的資產,讓大家專注於看見「已經半滿的玻璃杯,而非還有半杯水沒滿的玻璃杯」,此種方法告訴我們專注於自身擁有的資產並加以運用之重要性。
另外,引導技術不可或缺的能力是「傾聽與提問」。引導師運用「探詢與主張練習」,讓同學兩人一組,藉由一人分享、另一人從專心聆聽、到給回饋、到提問加上給回饋的三階段練習,歸納聆聽技巧的四種層次,分別是被動、競爭、積極、同理聆聽,當同理聆聽發生時,就能夠幫助探詢問題的進行,達到釐清事實、表達情緒、分辨假設、探索影響的目的。 接下來,引導師為大家複習ORID的概念,邀請參與者將一連串提問以ORID的次序排列,加深大家對ORID方法的認識,再以焦點討論法重新應用ORID在其中,讓同學能結合理論與實務,深化學習。
模組二第一天的最後,讓同學分組認領引導工作,預告明後兩天將以不同於模組一的新方法重新操作CSP(永續社區規劃)、HISTORY VISION(願景工作坊)、CONTRADICTION(矛盾工作坊)、STRATEGY(策略工作坊)、ACTION PLAN(行動工作坊),請大家敬請期待。 第二天早上開始,全班分為兩大組開始進行操作,組別分別為「老屋翻新」、「澎湖生態社區」。首先,引導師帶領大夥兒釐清主題的目的、目標、構成要素、計畫、時程,再根據前述的設定釐清可能及正在參與該專案的相關權益關係人,在盤點權益關係人時根據設定架構圖,讓大家腦力激盪出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權益關係人,最後請參與者認領架構圖上的任一角色,在後續的討論過程中皆要記得以該角色生存。
於現況盤點階段,此次運用永續社區資料的框架作為盤點現況的框架,將現況分成社會面的終身學習、精神福祉、社區結構;經濟面的商業服務、當地經濟、線上溝通;環境面的預防醫學、自然生態系統、社區環境。
願景階段,以ORID激盪大家對於未來美好願景的想像,最後以731方式收斂團隊的最終願景。
阻礙階段,先邀請大家思考造成現況與願景中間落差的可能原因為何。此階段團隊成員常以「不足、缺乏、怪罪」等負面想法歸納問題發生的可能原因,然而,欲剝絲抽繭、找到「藏在問題背後的問題」是困難的。因此,模組二運用了新的方法「五個為什麼」,循序漸進的協助大家一層一層揭開問題的根源。 策略階段,邀請大家針對小組共同的障礙進行腦力激盪,激發出可以解決障礙的策略,再以卡片的分組、命名,整理大家的想法,最後以「火箭」圖像幫助大家具體化策略間彼此的相互關係,亦即策略彼此之間會有不同的角色。如火箭頭帶領大家前進、燃料協助障礙推進等。 行動計劃階段是延續策略階段的成果,幫助團隊將事情的輕重緩急加入行動計畫的撰寫中,不僅促成事情達到最理想的結果,也展現人力安排、時間對完成計畫的重要性。此方法適用參與者為同一團隊成員,可協助釐清共同目標的後續行動,透過「可衡量的承諾」之提出、根據「行動目的之強項、利益、弱點、危險」調整承諾,討論短期和長期可做出之行動。 課程的最後,引導團隊讓所有學員將引導做為創作主題,以「故事、歌曲、標誌與口號」三種形式呈現這六天來的學習成果,大家富有創意、深刻體驗的成品訴說大家已經將引導視為自己的一部分,對後續模組三的社區工作坊躍躍欲試了!
(同學演出大米在引導學上的成長之路)
(將引導歷程淬煉成《引導工作我不怕》歌曲)
(ICA引導師與參與科技二師生快樂合影)
Share: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