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錄】第二屆 Baksa Siraya 音樂節~「當馬雅各聽見木柵在唱歌」 部落文化活動



(文/衛慶宜;攝影/曾思茜)

2024年 9月28日,這群嚮往追尋馬雅各之路的人們,又再次被心中的熱情給「黏」回了惡地。

今年九月下旬,我們收到集穡室工坊的邀請,在這個晴朗的夏末時節,計畫團隊動身前往高雄內門木柵教會,參與第二屆 Baksa Siraya 音樂節~「當馬雅各聽見木柵在唱歌」 部落文化活動,以夥伴的身分協助辦展,共享節慶濃厚的人情味與歡愉。位在高雄內門的木柵社區,擁有豐富的惡地地貌與自然資源,當地西拉雅族部落文化歷史,更是為這塊堅實土地增添柔韌的生命故事。                                  

團隊再次與木柵教會浪漫邂逅!
團隊再次與木柵教會浪漫邂逅!

活動首先從場地布置開始,本次展覽中,團隊以USR計畫與相關課程成果為利基,展出歷年學生與團隊在這片土地上的積累,透過文化途徑旅遊地圖、互動遊戲、推廣在地小農產品等,訴說惡地的故事。在教會的巧思下,每個參展攤位都擺放了一張族語卡,用來進行說族語集章活動。別出心裁的活動相當受到大小朋友的歡迎,即使只是學習一兩個單字,和在此生活過的人們使用相同語言,更讓人感受到部落文化的真實與貼近。

惡地協作團隊展出物品及族語遊戲卡

我們將展布架設在木柵教會外,上面是關於十九世紀傳教士馬雅各途經木柵時,和當地西拉雅部落相遇而記錄下的所見所聞。惡地的陽光與風在細數西拉雅歷史的字句中穿梭流動,期盼它們能將此處的故事,帶到更遠、更遠的地方。

計畫團隊將展布置於教會外

隨著下午音樂節正式開始,在悠揚的歌聲中,長者駐足故事展前細細閱讀西拉雅的過往;孩童新奇地體驗地方圖書館攤位的樹葉拓印;藝術愛好者在原民繪畫攤位前流連欣賞;還有許多外地朋友抱著好奇心,前來感受木柵社區獨有的文化風情。

手作、美食、遊戲、故事展,隨著這些小小元素的堆砌、重組,部落文化也再次鮮活了起來。

參觀者對攤位的展品充滿好奇

在音樂節中,站在教會禮拜堂舞台上的表演者,無論從社區孩童、青年到長者,都用各自稚嫩的、清透的、抑或是故事性的嗓音,唱出對自身文化的驕傲與認同,計畫團隊也組織了一場表演,雖然首次合作便是登台演出,但在木柵教會的眷顧之下,順利地將最好的歌聲獻給這裡。

計畫團隊在音樂節演出

我們發現除了優秀的演出者,台下觀眾的專注,更是整場音樂節的成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就像是社區夥伴與計畫團隊對這塊土地及其文化復振所投注的熱情,讓蘊藏豐富內涵的西拉雅族群文化,得以為更多人所知,併發出本就屬於它們的燦爛。

以「人」成形的淺山生活,由我們一同創造。我們下次見!



Share:

【課程記錄】「臺灣綜合大學通識巡迴講座-環境生態保育」馬頭山生態奇蹟與惡的距離--黃惠敏理事長分享

(文/侯育珊;攝影/侯育珊、黃兆立)

在這學期的通識巡迴講座中,我們有幸邀請到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的理事長黃惠敏,來分享她與家鄉馬頭山的故事。這場充滿生命韌性與家園守護的精彩演講,深深感動了在場的每一位同學。


馬頭山的地理與情感座標

馬頭山位於高雄市內門區、田寮區與旗山區的交界處,這片土地不僅是黃惠敏理事長的故鄉,也是她重新找到生命意義的起點。在經歷癌症的磨難後,她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決定將自己的重生經歷轉化為對家鄉的奉獻。這片她從小成長的土地,透過她的視角展現出不同的風貌:一座充滿故事、擁有豐富生命的山林。

然而,命運並未因此善待馬頭山。當她得知開發商計畫在此興建廢棄物掩埋場時,她的心仿佛被劈開了一道裂縫。這不僅威脅到當地的生態系統,也挑戰了她對故鄉的守護承諾。

黃會長向師生們介紹關於自己的家鄉—馬頭山

(圖:黃會長向師生們介紹關於自己的家鄉—馬頭山)

生態調查:揭開馬頭山的珍稀秘密

為了捍衛家鄉,黃惠敏理事長帶領居民展開了一系列的生態調查,試圖用科學數據證明馬頭山的獨特價值。調查結果令人驚豔:這裡不僅擁有被刺竹覆蓋的翠綠山巒,還孕育了無數珍稀動植物。在植物方面,馬頭山是大葉捕魚木、澤瀉蕨與台灣特有種岩生秋海棠的棲息地;在動物方面,則有台灣特有種厚圓澤蟹與梅花鹿,甚至是台灣唯一的獴科動物——食蟹獴。更令人振奮的是,這裡還是全球受威脅動物穿山甲的家園。

在演講中,黃理事長分享了穿山甲媽媽「花妞」與小穿山甲「小花妞」的故事。影片記錄了花妞冒險扶養幼獸的艱辛,讓觀眾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這對母女的堅韌。然而,這段故事也有著令人心痛的結局:小花妞因流浪犬的威脅而不幸離世,花妞也因此失去了尾巴。講到此處,黃理事長不禁哽咽,台下的同學們無不為之動容。


在講座的尾聲,黃理事長用輕鬆的「惡地三連拍」與全場師生合影,為這場演講畫下了愉快的句點。然而,這次分享的餘韻卻在每位學生心中久久不散。許多同學在心得中寫道:

「聽完黃老師的分享後我很感動,要面對病魔是需要多大的勇氣,更何況是隨之作出對生命的改變,我不禁想好好質問自己,對從小到大生長的地方了解多少又幫助了多少。」

「聽完黃惠敏理事長的演講之後,才知道就算是大家口中的惡地也擁有著我們關懷愛護的動植物。」

「馬頭山是大自然賜予台灣這塊土地的稀罕珍寶,雖以惡地泥岩地形為特色,卻不若其他惡地一樣荒蕪光禿,象徵高雅節操的刺竹,為山頭加冕披上綠色的披肩,風過翠竹而不折,雨過而不汙,就好似生活在這塊土地的生物和人們,即使山寒料峭,卻仍舊展現生命的堅韌與不屈。」

馬頭山黃惠敏會長完成課程時與師生合影紀念
(圖:馬頭山黃惠敏會長完成課程時與黃兆立老師和大學生合影紀念)


Share:

【活動紀錄】「SDG11鄉村產業永續發展研究」美濃產業與水環境參訪

(文/郭玠佑;攝影/陸家震)
經過了一年,本課程再次來到農業發展活絡的高雄美濃區,隨著美濃農村田野學會溫仲良理事,再次走入不一樣的美濃農村環境。配合近年農村永續的重要議題,溫理事特別安排與產業息息相關的水環境、水治理相關的地點,帶領我們透過水的觀點,認識美濃的產業與生活。

2024年9月21日的上午,我們乘著遊覽車,穿過廣興聚落的小巷與田間,抵達第一站「野蓮農場」,由場主小美說明,野蓮從美濃自家栽種到近年全國喜愛的意外傳奇。野蓮生長在水中,一年會有數個栽種池輪換,更可以配合「魚菜共生」經營,農場也配備兩個揀選池,現場正在進行的揀選作業,更讓同學們理解作物的真實樣貌與特性。然而因生產方式特殊,採收、揀選到包裝,都是勞力密集的過程,間接也帶出當前農村勞力與移工議題。野蓮特殊的生產條件,也使得它在豪大雨災情時更有能力調適、減少損失,這樣的作物特性與栽種方式,也進一步引出接下來的參訪重點—農地滯洪。
工作中的水蓮農場


←溫理事說明農地滯洪
延著農路,我們來到橫跨水底溪的過路窩橋,一旁田野間,正是農地滯洪的示範場域。農地滯洪的概念其實相當簡單,雨季時突發的豪大雨,可以在上游時於周邊農地滯洪,避免短時間內過大水量沖往下游,進而保護下游聚落的生活空間,更能為農地帶來多元價值,提高區域防洪韌性。然而,做起來卻相當不容易,除了休耕補助,更要與當地農民深刻交流、溝通,在非主要產季時讓農地得以蓄水,取得初步同意後,還要對田埂、排水等農間設施進行調整。
←於水圳分享美濃聚落生活
午後,溫理事長引領我們走在美濃市區的小巷,以傳統合院解釋串接天地人的房舍,以及美濃人以家族為核心的社會組織。沿著小巷,是日治時期便建設的水圳,水圳緊鄰居民日常房舍,邊分享著溫理事或美濃人與水圳共同的生命經驗,看得到生活的痕跡。
最後,我們來到三夾水與美濃天后宮,由年輕時返鄉,在美濃研究了多年水患的美濃文化產業協會邱國源總幹事,分享美濃與水的淵源,以及水利治理的觀念。美濃的水患問題,與自然條件有著密切關係,地理環境擁有豐沛的水資源,以及相應優良的耕種條件。然而,遍布美濃平原的溪流,也成為美濃聚落淹水風險的成因。從口述認識美濃水患的歷史,不曾想眼前一片在過去豪大雨下曾是水鄉澤國。聚落與水的關係,更是在不停掙扎來回之間,努力取得平衡。
三夾水一帶
美濃的地方經驗,是結合對在地人、地、物的深入理解與經驗,進而轉換為規劃的動力與支持。地方農會、NGO組織與農民間的互動模式,凸顯出規劃不僅僅是一套系統的流程,以及全然理性與科學,更需要更深刻考慮人與他人、與自然的互動,忠實投入、了解地方,將人的因素納入規劃。
於水蓮農場合照
Share:

【成大新聞中心】2024 竹論壇:探索竹林的另類經營之道─公私協力的潛力與機會

 內容轉貼自成大新聞中心,連結請參考https://news-secr.ncku.edu.tw/p/404-1037-272819.php

文、圖/惡地協作 USR 計畫團隊

2024 竹論壇大合照
國立成功大學 USR 計畫惡地協作團隊 9 月 10 日舉辦以「2024 竹論壇:探索竹林的另類經營之道─公私協力的潛力與機會」。此次論壇旨在探討南部竹林經營管理的創新思維與實踐,並邀請產官學界代表分享公私協力的經驗,深入了解在 ESG 等永續議題上的應用策略。

桃園市復興桂竹產業發展協會分享了桂竹筍林的伐採收及撫育管理

農業部林業試驗所介紹了竹林經營碳匯自願減量的相關技術

論壇分為兩大主題,第一主題為「竹產業轉型及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的合作」。桃園市復興桂竹產業發展協會櫓祝理事長,分享了桂竹筍林的伐採收及撫育管理,並探討在技術人才短缺的情況下,如何傳承與創新,利用新式機具設備及林業科技來提升竹材供應的競爭力。農業部林業試驗所的林裕仁博士則介紹了竹林經營碳匯自願減量的相關技術,並回應近期林試所的「竹林經營碳匯學」進展。此外,中央大學 USR 計畫的鄧家洋專任助理分享了在日本龜岡參訪的經驗。3 位講者的分享,看見傳統竹產業雖面臨困境但亦有轉型的契機,並看見永續趨勢下對自然碳匯的新需求。

中央大學 USR 計畫分享了在日本龜岡參訪的經驗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介紹了目前竹林的經營概況及公部門推行的 ESG 媒合平台之政策

第二個主題「從企業 ESG 談公私部門面向自然正增長之因應與實踐」中,論壇邀請了企業 ESG 工作者,介紹 ESG 的定義以及企業如何實施 ESG 策略、與地方單位合作時的考量。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則介紹了目前竹林的經營概況及公部門推行的 ESG 媒合平台之政策。
 
論壇最後進行了綜合座談,來自產、官、學、研、社五方面的專家學者分享了在 ESG 與社區合作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並探討大學在培養學生永續素養及研究方面的重要角色。此次論壇促進了多方的理解與交流,也擴大了對於竹林經營管理的想像,期待能透過公私協力的合作,共同探索當代竹林經營管理的新可能與機會。
Share:

【活動紀錄】竹構造裝置藝術「惡地竹影」構築過程紀實

(文/施翔發;圖/陳文禎、黃至睿、林桓摯、張芷瑄)

惡地竹影是由成功大學「建築結構與造型整合設計實踐」課程團隊在左鎮地區於2024年8月26日至9月5日打造的竹構造裝置藝術作品,延續前一學期「建築結構與造型整合設計」課程的設計成果,進一步進行實作落地。這件作品以成大學生從惡地特有的白堊土山稜地貌中汲取的靈感為基礎,設計出由四組雙曲拋物面構成的竹構裝置藝術。

惡地竹影完成照片

雙曲拋物面是一種具有優異結構性能的型抗結構,能在同等材料用量下具有更高的結構性能。同時,其形態也與白堊土山稜崩落的自然景象相呼應,可說是融合了結構、造型與地方人文。

這次實踐課程的核心目標,是將設計圖上的竹構作品「惡地竹影」落實為實體,透過實地施工與組裝,讓學生深入體驗設計實踐的完整過程,並學習竹構施工的專業知識。不僅成大學生全力參與,還特別邀請崑山科技大學的實習生共同施工,同時委託左鎮地區的哈洽文創竹構造工作室擔任技術顧問,提供專業指導。

惡地竹影的主要材料選用莿竹,這是一種在地生產的竹材,早年曾是台灣民宅建築的常見材料。隨著近年來環保意識的抬頭與再生資源理念的興起,生長快速且可持續利用的竹材重新受到重視,成為備受青睞的新興建材。竹材具有輕量化、易加工的特性,竹產業的發展所需人力相對較少,特別適合像惡地這樣人口密度較低的地區,為地方經濟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契機。

莿竹送達左鎮後,先儲放於岡林國小的閒置空間,隨後以菜瓜布清理表面青苔與雜質。靜置風乾一天後,塗上木材保護漆,靜置一天完全乾燥,即完成備料階段。

依據設計圖,用圓鋸機將竹材裁切至指定長度,並逐一編號。每個雙曲拋物面單元的組裝過程中,先以方回結方式綁紮竹段,鑽孔穿入牙條,再鎖上螺帽與墊片後將多餘部分磨平。組裝時,先搭建單元的四邊竹架,鋪設格狀桁條後組成完整單元。

全部單元完成後,利用假支撐將其豎立起來,並在相鄰單元的交界處鑿孔,通過牙條與螺帽固定連結。基礎部分採用混凝土空心磚搭建井狀基座,並以繩索連接竹構基腳,確保結構穩固且具美觀效果。

雙曲拋物面單元組立照片

在成大學生與協力單位的共同努力下,經歷十天的密集施工,「惡地竹影」終於順利落成。課程結束後,「惡地竹影」將長期保留於基地,成為左鎮地區的重要地標。不僅為當地景觀增添特色,也助力發揚在地產業與文化,成為融合藝術與地方風貌的象徵性建築。

修課同學與惡地竹影合照

Share: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

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