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新聞中心】成大都計師生結合理論與實務 前進左鎮協助地方創生
轉貼至 http://news.secr.ncku.edu.tw/p/406-1037-191303,r81.php?fbclid=IwAR2ZyneIVctScQzfjxcZAArerS2hTOWCjjOFggCFqFxH05lFYSY-YCF10Pg
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參與科技—引導與協作技術」課程,與成大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團隊合作,3月13日下午師生們深入左鎮公舘地區舉行工作坊,結合課程理論,設計工作坊流程引導與會者對話討論,建立共識,為未來4年公舘社區事業計劃內容提出建議,希望協助社區的地方創生事業構想能夠確實執行,展現大學社會責任結合課程教學之實踐。
工作坊參與人士包括政府跨局處長官、專家學者、農村再生顧問、旅遊行銷業者、科技公司、地方代表以及關心左鎮發展議題人士等近60人,以「葛鬱金循環經濟產業」、「南左鎮的深度旅遊」為主題,希望連結產官學界與在地資源,討論堊地產業創生園區事業計畫的共識願景、現況議題與行動計畫,深化計畫內容。
成大都市計劃學系助理教授張秀慈指出,該課程希望透過工作坊為平台,協助社區媒合跨領域專業,例如成大生物科技與產業科學系副教授張松彬,透過同為授課老師的黃偉茹助理教授媒合參與了本次工作坊,除了對社區發展葛鬱金產業計劃提出建議外,後續也提出與在地葛鬱金農友合作的意願;也藉由本次活動媒合發展在地產業所需的行銷及旅遊專業,讓社區能夠很快地與不同跨領域業者產生連結,讓後續創生推動更為可行。
另一方面,工作坊對學生而言是個很好的學習場域,「在都計領域,實務現場的參與特別重要。」張老師說,透過實作,學生有機會驗證理論,了解理論與實務間的落差。與會的農村再生顧問恰為都計系系友,會後表示「現在學生很幸福,以前都要等進顧問公司,才有機會操作工作坊。」
都計所二年級黃奕綺,因參與左鎮地區的相關計畫已有將近兩年的時間,熟悉當地議題,也持續參與基礎研究資料的建立,和左鎮居民有許多互動,在事前擔任公關組角色,負責與社區協調工作坊形式內容、場地勘查、擬定邀約名單和進行邀請等工作項目。她說在工作坊引導過程一度因為參與狀況感到慌張,但能從中發現問題,她明確地感受到成長,並有自信還有下一次的話,能做得更好。
都計所謝晏巧認為,經過實戰經驗,知道要思考到實際參與人的背景、人數,與對於主題的了解程度,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工作坊的進行。她認為,要邀請哪些人來參加工作坊直接影響工作坊的內容設計,是一項重要的問題,此外,空間與座位擺設也影響引導者的流暢度與參與者的參與度,了解「原來有許多細節都是環環相扣。」
張秀慈也強調,結合課程深入場域進行實作並不容易,此次能順利進行,除了感謝產官學與會者的高度配合外,重要的關鍵是成大過去幾年來透過人社團隊長期耕耘,和左鎮在地組織已建立出一定程度的夥伴關係和信任感,才能促成這樣場域結合跨領域的共學、共創機會。
「參與科技—引導與協作技術」 課程為張秀慈和黃偉茹老師共同開設的微學分課程,為都計系回應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系列課程之一,透過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補助,特別邀請文化事業協會(The Institute of Cultural Affairs)國際知名引導師費樂理(Lawrence Philbrook)與國際引導師協會前台灣分會主席曾士民(Eric Tseng)擔任課程業師,導入深厚的溝通引導的學理基礎和實務經驗,引導技術從民眾參與、組織改革、到個人生涯規劃,可應用面向多元廣泛。(撰文/朱怡婷 圖片/成大都計系提供)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