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11月30日與都計系張秀慈老師、建築系杜怡萱老師、工設系簡瑋麒老師一同來到左鎮公館社區,隨著楊中平老師開授的通識課程,探索馬雅各醫師暨傳教士在南部山區的傳教與行醫之路,體驗路徑全長共13.4公里,串連岡林教會及木柵教會,沿線上有小玉山、飛燕關等泥岩地景,將歷史、人文、自然向度結合成深度體驗路線之馬雅各之路。以健行的方式親身體驗馬雅各醫師傳教與行醫時經過的路徑,途中不僅能感受到在地的文化與歷史,以及與在地居民的互動,更能感受有別於城市喧囂的愜意與幽靜,藉此展開一趟心靈與土地的對話。
【活動紀錄】葛鬱金節活動紀錄
今日11/23由左鎮公館社區舉辦的第一屆葛鬱金節,是社區與學生團隊協作的重要里程碑!經過一個多月密集的籌備期,葛鬱金節於岡林國小正式登場。本次活動創下西部第一次舉辦葛鬱金節的先例,為了擴大舉辦規模,社區除了與不同社區合作增加攤位種類的多樣性,也與新成立的、由成大學生自主組成的團體 NCKU BEST 合作策劃公舘社區第一次有關葛鬱金的室內展。

由 NCKU BEST 團隊策劃之葛鬱金節室內展
值得一提的是,NCKU BEST 團隊並非依循任何課程、計畫被動的介入公舘社區的擾動,反而因為組成成員大多在左鎮場域有實作經驗,或對於地方創生、社區營造有高度興趣,故當社區釋出要舉辦葛鬱金節的資訊時,該團隊成員參加籌備意願都很踴躍。團隊的組成初衷在於協助惡地地區的社區營造,期許能因為學生團隊的加入而為社區注入與公部門計畫、私部門陪伴不同樣態的活力。
團隊成員主動協助當地攤販販售商品
NCKU BEST成立之初的短期目標便是與公舘社區共同策劃葛鬱金節,經過第一次全體開會後決議由團隊負責整個靜態展的策劃,社區端則負責攤商招募以及主舞台系列活動的安排。本次團隊在展覽中嘗試做出突破,除了加入影片等元素,也特別製作專屬葛鬱金節的主視覺以及設計酷卡、明信片等供參觀者拿取,並將社區活動與葛鬱金種植過程,透過展版簡介及照片牆加以呈現。本展覽在活動中吸引不少當地居民、媒體的關注,讓參加者除了能在展場外各類型攤商品嘗各式各樣的美食之餘,也能進入展場享受視覺饗宴。
團隊成員為葛鬱金節設計之酷卡、明信片
當天活動除展覽、攤商市集以外,社區也與國中、其他社區表演團體合作,共同增添主舞台表演節目的趣味性。此外,也透過舉辦三場與水資源有關的互動遊戲,讓社區居民、外部參加者及 NCKU BEST 團隊共同參與,凝聚了社區的向心力。活動的最後,透過當地耆老高舉火把傳承給年輕人,象徵著未來社區發展將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為本次葛鬱金節畫下完美句點。
社區耆老高舉火把,象徵薪火相傳
【活動紀錄】惡地協作分享會
2019年11月6日於成大舉辦惡地協作教師分享會,邀請即將參與惡地協作USR團隊的老師以pecha
kucha的方式 (20張簡報,每張20秒),簡單分享他們在惡地場域的經驗與未來教學研究發展構想。本協作計畫案分為「新資訊」、「新產業」、「新體驗」,分別由建築系、測量系、工業設計系、歷史系、都計系等專業師資組織而成,老師們分享以他們的專業,用不同的視角去認識惡地,以及對當地產業的發展構想和計畫未來想像,跨領域的專業知識藉由今日的分享會,啟動對話與交流。
簡報結束後,也進一步邀請每位與會的老師分享心得,大家從各自專業觀點,開始產生一些火花,對惡地也想進一步的了解:
第一位分享的測量系曾義星老師提到,對於分享的內容感到有興趣的就是古道的偵查,過去計畫曾應用LIDAR技術,將地圖上的植生去除,就發現有很多小的徑道浮現出來,希望可以藉由此技術進行環境影響3D建影,探索古道;因為自己是土木背景,對於建築系聖芬老師提及的土角厝,若有機會希望可以去體驗其建造過程。
而擅長區域文史的歷史系陳文松老師同樣也對古道感興趣,以文史工作者來講,古道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地景的呈現、產業等等,像竹子,或是民俗的部分,除了產業之外,還有很多互相可以連結,至於怎麼去發揮,或是取其共同點,就是大家可以一起構思的地方。
以體驗設計專長的工業設計系簡瑋麒老師提到,工業設計主要以人的尺度為設計對象,設計的事物都是小型足敷人使用的,今天聽到的都是大格局的建築設計(如:土角厝),覺得值得深入探討;另外,同樣對於古道深感興趣,如果讓現代人們去走、並在此過夜,進行探索,走到古道的另一端,體驗古人的生活態度及歷史、自然等故事,曾在巷弄裡,是可以走過去,結合現代科技方法去協助旅客完成這條路,或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去執行,創造現代感(如:手機app)。
建築系杜怡萱老師,從他結構專長與自身興趣回饋,提到對於體驗設計和結合科技應用是有興趣的,畢竟現在時空環境不同,對現在人來說會有不同的體驗古道的方式,例如說現代人可以接受走路的距離也跟古代人不同,我們是否要製造這些交流,然後他的軌跡如果可以被看出來,就會很成就感。有別於過去,現在的人不在需要運用古道運送,要如何製造一個誘因去讓人體驗情境的動力。而古道中體驗需要的構築,即可藉由在地生產的竹子來完成,供人觀賞休憩,或構築本身也可以設計為一種體驗活動。
以人道建築地在地實踐課程參與左鎮,長期收集在地故事的建築系簡聖芬老師,提到之所以會認識古道,是透過耆老的講述,他們當時都是走古道去上學或去任何地方,因為路程很遠,有時候在天暗的時候會需要拿火把,而火把的製作,是由竹子拿去泡水,讓竹子裡的油滲出來,然後再拿去用或去販售,當地的耆老還說,曾經辦過「火把節」,而且製作過程很簡單。她覺得這部分很有趣,或許未來轉化為同學實作的教案。
除了古道外,都計系黃偉茹老師分享了另一個這次USR提案的重要面向,就是在地竹產業復興的議題,她提到之前準備USR過程中,先去當地進行訪談瞭解發展議題,一開始以為放牧是主要產業,但是經過訪談後,發現在地也是有許多的農作,種類多元但因為耕作面積不大,在農產上無法達到具一定效益的規模經濟,但目前惡地上最多的其實是竹子,是林產也是農產,因此如何提升其經濟效益,值得探討。過程中也藉由訪談認識到在地有不同的竹種,各自都有其運用性,而且種植的過程也會跟地質和歷史發展有關,建議可以利用古地圖的套疊,協助梳理竹子的種植分佈過程,與地方產業發展的狀況,這發掘的過程應該會很有趣。
無論是古道、竹產業的運用、歷史發展脈絡的梳理、新科技運用、建材的永續使用等,為的都是希望能對地方帶來更多的「創新」、「永續」,同時還充滿了「現代」意義與技術整合。會議結束前,引導討論的都計系張秀慈老師也邀請大家進一步的思考未來教師交流活動的形式,大家就在「一起做火把」的笑聲中,結束了這次簡短但相當有意義的相見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