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2月25日進行計畫核定通過後首次說明會議,計畫主持人張秀慈老師針對計畫內容、課程與研究主題、進度與相關工作項目為參與計畫之師生詳細介紹,期望藉由課程之規劃設計推動厚實在地DNA並與在地連結之「新體驗」;優化農產、開創永續林業之「新產業」;整合專業知識、系統性共享之「新資訊」等「三新」之策略期望藉由既有的資源為西南惡地地區帶動當地觀光、產業發展。
此外,特別邀請引導師Jane Lewis,在Jane的引導下透過「Introduction」、「 Check - in」、「 Grant Update」、「 Groupwork」、「 Check - out」五個階段帶領大家認識、發掘、啟發大家對於計畫未來的期許與想像,以分組討論方式,了解「三新」策略的未來規劃,也讓老師們分享對於課程規劃設計上的構想,在不同領域的互相討論之下,碰撞出更多的火花,互相提供更多的專業建議,期望能為惡地的無論觀光、產業等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
以下為新產業、新體驗+新資訊組分組討論之摘要內容:
新產業組:
都計系 黃偉茹老師:
1.大數據分析
碩班實習課開設大數據分析技術,本學期將以西南惡地地區觀光旅遊規劃為主題,透過大數據分析工具的運用,協助西南惡地建置基礎資料,同學的規劃成果也可供在地觀光發展參考。
2.林業調查
透過指導研究生以惡地為個案研究範圍進行碩論研究,在過程中蒐集相關圖面資源,進行惡地的林業資源辨識,作為竹產業循環經濟的基礎資料。惟如何透過圖資辨識,仍需要詢問相關專家。
建築系 杜怡萱老師:
1.竹製建築
設計課程的成果會參與地景藝術節,以竹材製作仿生鳥巢之街景藝術品,目前資材還未確認來源,期望運用機器手臂,目前在思考其未來的運用性,或許能與張松彬老師合作,模仿鳥類製作鳥巢的方式製作。(黃偉茹老師:竹材來源或許可以運用惡地之刺竹,材料特性是否能符合杜老師需求,後續可再由核心團隊協助媒合)
生科系 張松彬老師:
1. 生態旅遊
松彬老師表示未來有機會到惡地走訪,可以帶領大家認識在地動植物種。
2.農業循環經濟
目前有開農業循環經濟的課,但以授課為主,未來希望帶入場域實作,但必須配合課程長度考量植物生長週期,因此以兩個月左右可收成的蔬菜類較適合。另外,目前和在台大的學妹有合作惡地農作的研究。 課程規劃上,目前現為學生活動組組長,正在思考如何以學生社團模式導入惡地農作經營,覺得會比課程具持久性。
3.竹林碳足跡
竹林相較於一般林業而言具有較強的二氧化碳吸收能力,期望以此作為碳足跡買賣,創造另一種產業型態。
4.葛鬱金
老師的助理周子妤曾與公館社區合作參與「葛鬱金節」,若對近期採收有興趣,可以參與社區的採收體驗。此外,目前她也在思考如何利用該植物協助地方發展,並以此為碩論題目的可能。透過文獻及實驗分析,得知葛鬱金富含B群和葉酸。
環工系 陳必晟:
1.竹材循環經濟
由於碩班學生主要是要思考像刺竹這種叢生竹林的疏伐可以怎麼處理,並且曾於(高市)環保局任職,期望藉此透過環保局支援,將廢棄竹材循環再利用。
新體驗+新資訊組:
都計系_張秀慈老師:預計今年度將以遺產旅遊(heritage tourism)為主題進行課程連結與研究發展。
- 本學期將透過研究所實習課程,以三條與左鎮化石公園相關的遺產主題,進行規劃設計,包含化石挖掘、西拉雅、糖鐵玉善線,希望能協助紓緩化石園區之人潮,發展與在地社區經濟連結之觀光,協助後續地方進行地方深度旅遊以及地方創生提案。
- 將與研究生將針對游永福先生提出之英國攝影家湯姆生線性文化遺產,針對其後續廊道周邊之資源盤點,進行民眾參與地理資訊系統(PPGIS)之建置,作為後續觀光發展以及社區協作之基礎。
工設系_簡瑋麒:
- 將以體驗設計課程,來帶領學生參與本次USR計畫,預計將先請學生拆解日常生活常見的產品,再重新組構,結合場域主題進行創新;有機會的話,將邀請一位博士生共同參與,有機會針對場域主題進行深化;並提到未來岡林國小再利用時,發展成大場域辦公室/工作室的可能性。
建築系_簡聖芬:
- 主要持續以通識課程人道建築的在地實踐的課程,進行地方故事及資料之收集,作為後續發展新體驗之基礎,過去透過課程累積到之資料,很樂意分享給其他老師,作為方案發展之基礎。
- 主要將以地方創生商業模式評估課程,透過設計思考相關的主題課程,透過工作坊來針對議題進行策略方案研擬,預計在下學期之後才會實際進入場域實作。
- 因過去沒有惡地場域的經驗,這學期預計主要將以文化遺產創意營銷課程,透過二手資料收集輔以訪談的方式的方式,初步將以關廟龍崎之竹產業進行場域暖身,未來再導入課程實作,對於本專案助理具有人類學的專業背景,很期待後續有交流連結的可能性。
- 過去透過龍崎進入惡地場域,上學期開始已進一步帶學生到田寮等地進行歷史調查,惡地場域的範圍大,資源眾多、議題多元,如何引導學生聚焦實作會是教學設計的挑戰之一;更重要的,如何透過不同課程結合,讓學生有機會持續針對有興趣的議題深化,陳老師在此有相當多的經驗,未來有機會可以與其他老師進行分享。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