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發表】「生態學實驗課」期末成果發表

(文/ 涂肇中;攝影/ 涂肇中、許惠晴)

由生命科學系生態組的李亞夫老師所指導的「生態學實驗課」的課程,藉由探討生物與環境的關係,內容包括構造、生理及行為上的適應,族群統計、成長與調節,生物間的相互作用,生物防治,群落結構與消長、島嶼生態。生態系的種類,生態系內能量的流動、物質的循環、污染及環境的保護。並透過實際操作實驗,了解生態學的研究方法及原理 建立學生基本生態觀察、試驗設計以及資料分析的能力。 培養現代及整體的生態學研究思維。 

其中生態學實驗課包含前往高雄茄萣濕地(調查水鳥個體生態)、台南虎山林場旁的野地(調查族群生態)和台南虎山林場(調查群集生態)等等。



首先,學生可以學習常見溼地水鳥 (如鷺科、鴨科、及鷸鴴科) 之物種辨識。藉由追蹤觀察水鳥的個體行為來熟悉動物行為田野調查的方法與技巧,瞭解並比較不同物種與個體間之行為 (如覓食、理羽、打鬥) 模式與生態特性。並探討生物間互動及棲地環境對個體行為的影響。

接著,學生可以實際操作小型囓齒及食蟲類哺乳動物調查方法與種類辨識,學習應用捕捉標放法估計族群數量。並探討棲地間的差異如何形成族群的數量、分布、和物種組成,從中瞭解都市周遭殘存野地中小型囓齒及食蟲哺乳動物族群。

最後,學生可以學習使用定點計數法 (point count) 及穿越線 (transects) 調查動物的群聚組成。並 探討植被組成與生物群聚組成的關聯,從中了解動物的群聚組成與種間交互作用的關係。因而 熟悉群聚異質性 (heterogeneity)指數的計算與涵義。 



Share: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

歷史紀錄